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红学研究者越来越多地把<红楼梦>当作一部文化小说来解读,但往往只是着眼于小说中积淀着的中华文化质素,而忽视了作品中的异质西洋文化因子.实际上,<红楼梦>无论与西学东渐背景下的西洋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红楼梦>是在中华大地上诞生的,但又与明清之际西学东渐这一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言情”主旨、“崇女贬男”观点,以及自然随性生活态度,与儒家“重礼抑情”倾向、“男尊女卑”等级观念、刚健有为精神品质相反对立.基于《易经》哲学思想具体化解读视角的小说非儒思想研究,揭示小说非儒思想与《易经》哲学本质内涵之间的关系,明确其与原始儒家思想切合与后世儒家观念对立的原因,助益当代客观评价小说非儒思想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葛鑫 《齐鲁学刊》2005,(6):87-89
曹雪芹在继承中国传统诗词、戏曲、小说等古典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创作出《红楼梦》,他虽然没有对小说理论进行过专门的论述,但我们可以从《红楼梦》第一回中管窥他的小说观:首先,曹雪芹对才子佳人小说、历史演义小说、艳情小说持一种批判性态度;其次,从现实生活家庭琐事出发,以自身的人生体验去建构小说;再次,曹雪芹从读者需求出发去创作文本,并预见了他的创作的读者群。  相似文献   

4.
曹立波 《北方论丛》2001,4(4):67-73
《红楼梦》的创新价值,继鲁迅先生高度评价之后,令人瞩目。然而,《红楼梦》高居古代小说的艺术峰,并非平步青云。曹雪芹是在吸取了世情小说以及其它流派小说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而继往开来的。考察作者所处时代的小说创作时尚,我们发现:从小说家的心理特征、小说结构特征、到小说情节特征,都反映出作者对当时小说创作时尚的随顺与超越。在对清代小说创作大潮的趋同中,求新求异,才是《红楼梦》“异军突起”的实际含义。  相似文献   

5.
梦中说梦     
《红楼梦》的读者分两种,一种是以《红楼梦》为小说;另一种是以《红楼梦》为历史,为自传,为政治指针,为经济教材,为性理大全,为人伦总汇,为社交经,为子弟规……总之不是小说。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的艺术谱系可从叙事与形象两方面采用作品细读的方法来查考。《阿Q正传》的叙事手法与中国小说的史传式叙事手法恰相反对,而与《红楼梦》紧密相承;阿Q的精神气质是《庄子》“圣人”形象经历史积淀后的粗卑化呈现。  相似文献   

7.
小说命名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考察古代小说创作、流传的特定视角,具有重要研究价值。20世纪以来,学术界有关古代小说命名的研究成就显著,值得我们加以深入总结与探讨。本文从古代小说命名整体、《水浒传》命名、《金瓶梅》命名、《红楼梦》命名、元明清其他小说命名等五个方面对此加以评述,并在文献统计基础上分析了20世纪以来有关古代小说命名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8.
《琼州学院学报》2019,(4):87-92
《好了歌》《好了歌注》是小说《红楼梦》中两篇著名文本。以往的研究者多借助探究二文本所传达的内容意涵、思想倾向等方面来考察小说作者曹雪芹的精神世界,而并未关注二文本间所存在的科举因素。首先,《好了歌》《好了歌注》都是小说作者曹雪芹代小说中人物之所作,与八股文的"代古人语气为之"相似。其次从作注人的身份来看,甄士隐是一名曾做过七品官的乡宦,这一身份标示着甄士隐曾经有过科举经历。再次,从《好了歌》《好了歌注》二文本的关系来看,其借鉴了注疏体、骈体文以及律诗的某些特点,这些都与八股文所具有的特点相符合。由此可知,科举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的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蔚然  文革红 《江汉论坛》2003,(2):112-114
《红楼梦》取得了中国古代小说前所未有的艺术成就,历来为评论家激赏。然而人物容貌描写却存在明显的不足。《红楼梦》中人物容貌描写沿袭前代小说,以“只见”引出骈偶句,生硬插入文中,阻断行文的流畅自然,而且描写时大量袭用陈旧意象,缺乏个性特征。虽偶有精彩之笔,但前代小说中也不乏此例。因此《红楼梦》人物容貌描写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与作品整体艺术成就相比,可谓碧玉微瑕。  相似文献   

10.
《隋唐演义》的成就虽然无法与《红楼梦》相比,但无论是在人物塑造、小说结构还是写法上都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隋炀帝和贾宝玉两个人物之间有十分明显的传承关系;唐玄宗梅、杨二妃的对比对钗、黛并置的设计有一定启发;西苑与大观园等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此外,仙人转世的模式、情与政结合的写法以及贯穿其中的感伤情绪等在《红楼梦》中也可以见到其影子。《红楼梦》在继承的同时又有创新,因而使小说有了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艺贯古今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和画家。他在《红楼梦》的创作中将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和技法融入笔端,创造了全新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对空白手法的运用,使中国绘画理论中“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同时也对空白这一中国绘画技巧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使其审美蕴涵更加丰赡、充实,其创造的意境更加空灵、开阔。  相似文献   

12.
卢仙娥 《理论界》2014,(10):130-133
《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女性小说。作者曹雪芹不仅描写了许多女性人物,为她们创作了这部小说,而且以"女娲补天"神话开头,男主人公贾宝玉还具有女性化的色彩。《红楼梦》基本上维持着"女尊男卑"的思想,但是对女性却又有否定的视角。本文根据贾宝玉的"女儿观",对《红楼梦》女性的对立视角以及其原因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将刘再复、王蒙、刘心武和周汝昌4人的红学研究个案作比较,进而探讨《红楼梦》和红学研究的大问题,呼吁对《红楼梦》生命的阅读与灵魂的阅读,提倡红学研究应该将考据、义理、辞章也就是史、哲、文互相结合,是对21世纪第一个10年红学演变一种角度的观照,对未来红学发展方向的企盼。  相似文献   

14.
妾媵制度是男权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封建私有制和等级制度相结合下的畸形现象。清代对纳妾更趋于放任、自由,单是一部《红楼梦》我们就可以看出清代置妾之风的鼎盛。妾的身份卑贱低微,她们是封建家长和嫡妻奴役和驱使的对象;但妾的身份又高于一般的奴隶,处于一种“二层主子”的地位。《红楼梦》中的小妾虽处于相同的生活环境和半主半奴的地位,但她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生存方式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小说对戏剧的影响更为显明,不少传奇、杂剧的题材都来源于小说,尤其是四大古典名著。相较而言,戏曲改编《红楼梦》小说更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小说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文学价值。但戏曲和小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体裁,《红楼梦》小说的戏曲改编者若不能恰当地取舍或化用原著的情节内容,其改编效果必会大受影响。清代很多《红楼梦》戏曲(以下简称"红楼戏")对刘姥姥问题的失重处理,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与李商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庆云 《文史哲》2002,(4):82-85
《红楼梦》对文学传统的承继 ,一直是红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红楼梦》所受唐诗尤其是李商隐诗的影响 ,值得人们充分认识和关注。《红楼梦》虽是小说 ,但通体浸透和充盈着诗的意境 ,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诗的才情 ,尤其在善于用典而富含寓譬、内容隐晦而让人猜测、凄婉哀伤而极富朦胧之美等诗美特色上 ,无疑都或多或少得益于李商隐。具体表现在《红楼梦》的书名取意、作意构思、人物故事以及诗词描写和意境创造等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7.
木斋 《云梦学刊》2020,(1):105-114
本回仍在曹頫旧稿风月宝鉴故事情节之中,写宝玉与秦钟少年时代的往事。秦钟原型人物为原两江总督赫寿之子英保。就《红楼梦》全书的总体结构来说,这段故事是游离于主线索之外的故事,经过脂砚斋妙手剪裁,与全书的主线索基本上实现了对接,从而成为了一部伟大作品的有机组成。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的甄宝玉与贾宝玉思想个性先同后异,并最终彻底分化。小说中二者并置,互相映衬,意在表现离经叛道与回归仕途两种不同的人生模式和人生态度。甄、贾二玉性格由合而分的过程,是作者在世俗化与个性化之间徘徊游移并最终取舍的过程;二玉最终的性格分裂,也流露了作者创作心理的矛盾:他虽然最终令贾宝玉选择了出世之路,但在感情上又不能全然跳脱俗世的牵绊,因此让甄宝玉从贾宝玉身上分离出来,选择了另一条人生道路。二者相互补充,既可以写出仕途经济对一个人的荼毒和异化,又可以突出贾宝玉最终抉择的艰难和可贵。  相似文献   

19.
从《红楼梦》中找到一个核心意象用以概括全部题材并体现其叙事的基本结构,是笔者长期探索的一个课题。本文将论证:这个核心意象就是太虚幻境,它与贾府题材互相结构,形成《红楼梦》的文本。这同时需要建构。本文的论述包括三个方面:(1)饮宴的原型内部结构的分析;(2)太虚幻境作为核心意象的生成和转换;(3)太虚幻境的四个维度与《红楼梦》文本的四个层面之间的同构。这是一个大纲性质的表述,具体详实的论述在这里不能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