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族群认同状态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多族群认同状态问卷(MIEI-R)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31名彝族中学生进行测试,考察了彝族青少年族群认同发展状态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发现:(1)族群认同的发展存在族群认同延缓、认同达成、认同早闭及认同混淆四种状态;(2)族群认同延缓状态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族群认同混淆状态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3)四个族群认同状态在SCL-90中的强迫症状、焦虑、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八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术界将族群理论引入到我国民族学研究中,给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思维、新视角,有助于我国民族学研究的深化和细化。我国边缘化穆斯林族群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族群边界、族群关系及族群认同为这一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实证个案。特别是边缘化穆斯林在族群互动中所引起的宗教信仰、语言、服饰的变异,说明民族既是一个历史文化现象,又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他不是一经确认就不再发展的事物。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族群现象复杂多变。根据族群发展理论,就美国族群多样性愈演愈烈的状况,分析了"熔炉"理论及其狭隘性、多元文化理论和它的局限性,以及多元文化与同化共存的必然性,并结合对美国族群关系发展趋势的探讨,指出美国族群关系呈多元化的同时,也同化于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学族群关系的研究领域中,埃弗雷特·休斯是一个往往被忽视的重要学者。本文通过对其几篇文章的阅读与引介,来梳理休斯对社会学族群关系研究的贡献,特别是他对族群主观性特征的强调及在此基础上对族群关系研究的反思,从而增强与补充我们对该理论领域的认知与理解。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在欧洲和美国的许多大学里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在理论上,方法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和特点,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和系的理论和方法,欧美各国关于民族和族群关系的理论,前苏联的民族和民族关系理论这三个代方面吸收理论营养和智慧,努力总结涵盖各个地域族群关系的更为宏观,能够概括出人类族群关系的带有普遍共性的族群理论,这样就有可能超越目前西方民族社会学水准,为人类的学术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些关于族群关系演变的理论,对“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变迁等社会学宏观理论的发展也将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语言生态是语言要素与其产生、传播等自然因子及习得、运用等自然、社会因子相互作用的环境综合,体现为言语生态或话语生态。语言生态伦理是族群语言的发生、发展和个体语言的习得、运用的自然状态与人为痕迹关系的内心驱迫感,是族群语言生态外在客观意志普遍性的立法与内心主观特殊性的道德关系的统一。话语生态位、语言生态语体伦理是语言生态"应当存在"实践的基本内容。当下语境提出语言生态伦理概念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必要。  相似文献   

7.
族群概念的争议主要源自于原生主义和建构主义这两种族群理论的分歧,即它是共同文化和历史记忆等客观因素框定的现实存在,还是基于政治、社会因素作用下的主观建构。族群概念界定的特殊性不仅消解了两种理论都试图建立普适的族群概念之困境,而且为族群概念的类型化认知提供了可能。这种所谓的特殊性的研究视角拓展了族群概念的适用范围,也提高了概念自身及其运用的实践性。支配型、包围型、竞争型、选择型族际关系等是把族际关系作为一种界定标准,以不同类型的族际关系对族群概念进行类型化认知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挥民族史研究的优势,结合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以民族历史为纵轴,以民族社会为横轴,通过族群在历史上的生活状况、文化状态、族群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来揭示族群的社会结构、文化变迁、族群关系、生活方式的形成和适应等问题,开创民族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西方有关族群理论方面的研究文献浩繁,不胜枚举,本文仅就有关重要文献择要分族群性与族群认同研究、族群关系研究、民族主义研究三个方面予以简介。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为族群关系研究提供了典型的案例。本文以当地普米族、藏族家庭庆祝火把节、春节等节庆的场景为材料来说明当地族群之间存在若有若无的边界。田野经验表明,香格里拉地区的族群关系具有两面性,一面是他们彼此之间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混融,另一面则是不同族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展现"自我"与"他者"的区分,而在更大的仪式场景下会整体呈现族群之间这种辩证的关联。总体而言,本文试图以香格里拉的族群关系为例来审视既有的族群理论以及族群性讨论。  相似文献   

11.
立足族群认同、集体记忆的相关理论背景,选取历史记忆的理论视角分析族群边界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探讨族群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及其变迁的相互关系,认为族群边界是能动的,一方面藉着历史记忆来承载族群认同的根基性情感,另一方面藉着历史记忆来为趋利避害的族群认同及其变迁提供合理化解释。这对田野调查工作以及建构族群发展史工作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族群的原生性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范围内,先有族群的原生性文化,然后有地区的国家的甚至全世界的共享文化。族群的原生性文化孕育着世界的共享文化。族群的原生性文化是指族群最初创造的文化事项经过了漫长历史演进仍然能够保持其本质特征和基本状态的文化现象。它具备原创时的本真意义,保留着诞生时的基本状态,在历史长河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自成体系而独立,又被世界所接纳。“本真”是族群的原生性文化的显著特征。对它进行研究,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地方性知识。“族群的原生性文化”的理论构建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13.
徐杰舜教授主编的《族群与族群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一书汇集了当下人类学研究者对族群研究的相关成果,该书按照特稿、族群概念、族群理论、族群认同、族群关系、族群文化等几个板块进行归整,是中国学界有关族群研究的最新诠释。  相似文献   

14.
国外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范围很广,从族群认同的角度看,主要涉及非主体语言发展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族群认同对第二语官习得的影响、族群认同与民族语言保持和转用等.在非主体语言的发展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方面,研究者们在个案调查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民族语言认同理论,其中关于民族语言活力的后续研究尤为引入注目,为非主体语官的发展提供了成功案例.第二语言的习得、民族语言保持和语言转用与族群认同也有密切关系,研究者们从文化认同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提出了与以往民族语言认同理论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以后的族群冲突浪潮唤起西方社会科学重新思考族群与政治的关系,形成四种理论取向:文化主义观强调族群内部强烈的主观联系和价值在族群动员路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族性反应论认为族群动员的根本原因在于族群联系和相对剥夺的重合;竞争观强调在争取资源和权力过程中,族群领袖蓄意利用认同从而刺激族性;政治过程观侧重宏观政治语境的作用。虽然在没有民主价值传统的国家突兀地引入民主体制可能会引发族群冲突,但培育民主态度是族群冲突有效的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共生是族群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以无资源竞争、经济上相互依赖和协同发展为特征,也是一种避免或化解族群矛盾、冲突的内生机制。共生关系形成于特定的自然、社会与历史情境中,以族群差异化与互补的经济生产模式和社会分工为基础,也受到制度安排和族群实践之影响。微型多民族社区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场域,是研究族群关系的理想单位。文章研究阿勒泰草原一个微型多民族社区族群共生关系构建与发展的过程,指出共生是新疆民族关系的一个基拳特征。  相似文献   

17.
族群认同通常包括族群认知、族群情感和族群行为等三个维度。土族青年在族群认同的维度上存在着不同差异,对他们的族群认同差异受哪些因素影响?族群认同与文化习性之间又存在怎样的相关?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深入了解土族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促进文化融合中的良好心理适应能力。该调查研究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和谐稳定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际关系中的"安全困境"概念可运用于国内族群冲突研究。当一个国家的中央权威处于衰弱之际,国内政治会陷入一种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内各个族群不得不依靠自助的原则维护族群安全,一个族群维护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往往被另一个族群视为威胁,后者会针锋相对地采取反制措施,从而导致族群之间陷入螺旋式的安全竞赛,即陷入族群安全困境。在这种困境中,族群的凝聚力、地缘政治因素、权力转移带来的"机会之窗"都使得首先发动进攻成为最优战略。在这种进攻占优的族群安全困境中,族群冲突极有可能爆发。  相似文献   

19.
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考察河湟地区的族群构成和族群关系,可以发现,这一地区不同族群间的互动关系,与双方间相互作用力及相关族群文化的认知程度存在着一定联系.文化认同是河湟地区族群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集体认同意识,存在横向要素维度和纵向结构层次的双向铸牢维度。现研究多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横向维度,缺少对意识纵向结构层次及其关系层面的考察。依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从纵向结构上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划分为基于自识性的族群意识、基于社会比较的他族意识及基于共同性的中华民族意识。不同层级的意识在生发、演变过程中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其各自的特点。在不同层级意识的基础上,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与己”“他与我”关系梳理中,阐释中华民族意识与族群意识是共性和个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他族意识与族群意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提出三种意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一体共生”,以进一步厘清三种意识的关系,整合和重构各民族成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