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从文化史的角度,分析了在传统文化心理影响下的私人藏书的特点,即:一、经世致用的实用原则;二、崇古尚学的社会心理;三、血缘师友基础上的私人藏书群;四、矜名节,轻功利,独善其身的隐退倾向;五、功能性的藏书理论研究。并对我国古代图书馆学重要理论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私人藏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史的角度,分析了在传统文化心理影响下的私人藏书的特点,即:一、经世致用的实用原则;二、崇古尚学的社会心理;三、血缘师友基础上的私人藏书群;四、矜名书,轻功利,独善其身的隐退倾向;五、功能性的藏书理论研究。并对我国古代图书馆学重要理论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读书、藏书和著述缘于家学。藏书既是一门学问,更是做学问的基础。私人藏书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在传播历史文化和保存祖先文化遗产中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基于现今私人藏书的意图变换和图书馆加强古旧书管理的新规,部分藏书在流通与共享中受到限制,政府应鼓励私人将藏书捐献图书馆。继续弘扬光大私人藏书传统,对营造家庭书香氛围,重构书香飘逸的“精神家园”,建设阅读社会,百益而无一害。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私人藏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特别是汉代,我国私人藏书在先秦基础上,得到了相当的发展。汉代宽松的文化政策,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的增长繁荣,加上统治者对书籍文献的重视,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定校书之制,设专司机构,尊儒重经,明经取仕,兴办太学,鼓励私学,刻立石经,开辟书肆等等,所有这些,不仅为私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而且也刺激了私人藏书,加之造纸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遂使汉代私人藏书持续发展。汉代官私抢救、恢复、整理、保藏、编撰、传播书籍文献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对传承中华文明贡献之大,无法估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背景、概况、特点及地位等几个角度全景式地论述明代的私人藏书。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明代私人藏书的历史背景与概况,即明以前的私人藏书史略和介绍明代私人藏书的概况;第二部分分析明代私人藏书兴盛的原因以及藏书特点;第三部分论述明代私人藏书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清代统治者吸收前朝历代统治者成功的经验,采取了高压和"怀柔"等一系列稳固统治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图书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清代的皇室藏书以"七阁"为主,<四库全书>的编纂和入藏,奠定了清官府藏书的基础,并体现了清代官府藏书的特色.清代书院发达,藏书颇丰.清代的私人藏书为历代私藏之冠,藏书名家名楼很多.清代藏书保存了我国古籍文化,对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隋唐五代时期,浙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实质性开发,因而推动了文化事业发展,与此相应浙东藏书的事业也在前人基础上进入一个新阶段。这突出表现在浙东众多士人任职朝廷秘书省,参与国家的图书整理和编纂;浙东私人藏书的丰富以及佛教寺院藏书的兴盛。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的图书文化事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平稳、渐进到迅猛发展的过程。文章从甘青宁地区信息业发展状况、寺院印书院及藏书、图书馆建设等三个方面对民国时期甘青宁图书文化事业发展作了简要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试论明代的私人藏书王美英本文从背景、概况、特点及地位等几个角度全景式地论述明代的私人藏书。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明代私人藏书的历史背景与概况,即明以前的私人藏书史略和介绍明代私人藏书的概况;第二部分分析明代私人藏书兴盛的原因以及藏书特点;第三...  相似文献   

10.
常熟翁氏历经六世、160年的家族藏书在2000年4月28日入藏上海图书馆,结束了海外漂泊,划上了中国传统私人藏书楼的句号。这是中国藏书史、文化史上的大事,更是吴地藏书史、吴文化的壮举。本文通过阅读《常熟翁氏藏书图录》,对常熟翁氏藏书的源流加以梳理和辨析。翁氏不少藏书原本就是吴地藏书名家如汲古阁毛晋、稽瑞楼陈揆、百宋一廛楼黄丕烈的珍藏精品。正是它们在吴地文献名家或世家之间的辗转传藏,确保了吴文化的典雅品位以及吴文化在明清中国文化的重心地位。翁氏藏书对于吴地和中国文化典籍的保藏贡献极大。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私立高等学校大致经历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初步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规范化发展以及后期的持续发展等三个时期。主要呈现出政府的鼓励性政策与创办者的广泛性、董事会管理机制的近代民主性、办学规模的递增性、分布地区的不平衡性、办学经费与承受能力的脆弱性等基本特点。民国时期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为争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对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和井田制的崩溃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进而促动了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经商之潮风靡各国。究其因 ,与当时的社会变革、封建国家惠商政策的实行和统治阶级的鼓励、经商之道的指导有关。笔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都会多为财政收支中心 ,其消费功能明显强于生产功能。商品经济与封建自然经济相适应 ,是农本经济的补充。亦官亦商、手握大量资财的大商人受到统治者和民众的尊崇 ,而中小商人则是当时统治阶级限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古代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书院教育功能的发挥同书密切联系,藏书是其一个重要职能.书院藏书和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系我国古代藏书的四大类型.与官府藏书、私人藏书等相比较,书院藏书更重利用,在利用中体现其价值,并在流通中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这些制度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文学书籍插图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要求,另一方面吸收了世界设计潮流的设计形式,兼具东西方之所长,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历史文化价值.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结合的构图方法,单纯、清新、朴实的用色主张和形式多样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民国时期文学书籍插图的构图特色.  相似文献   

15.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出版业的杰出代表,其最突出的文化性是在张元济主政时期奠定的。考察张元济时期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活动可以从其注重中华古籍和汉译名著的出版行为背后,看出其"温故知新,两者并重"的出版理念。出版业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理念和行为也反映出清末民初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现代文化之间交汇、碰撞,出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和西方文化的中国化的结果,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16.
版本学及其观念在隋唐五代有较大发展:隋朝开始重视图书的收集与整理,在古籍整理与版本复制方面卓有成效,尽管其时未出现相关的理论表述,但其时版本复制及有关处理方法,对唐代及后世均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官修本上,影响更为明显。唐代图书版本形态虽仍以写本为主,却又出现了雕版印书。这一时期的书本用纸与装帧也表现出新的发展迹象:隋代在版本装帧上产生了分品装帧收藏方法;唐代出现了旋风装、经折装、连脊装等比较先进的装帧式样;用纸方面唐代则出现了少量的皮纸写本。晚唐五代作为中国古代版本学又一重要发展时期,在版本学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监本《九经》的刻印和家本《九经》的刻印,以及诸如毋昭裔家刻诸史、贯休自刻文集等其他刻本,表明其时不但刻本范围有所扩大,且刻书机构也日臻完善。这些都为中国古代版本学的确立准备了物质条件,亦对后来中国印刷史及版本学史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围董及围董会是珠江三角洲人民在清末与民国时期,自发组成的一种民间性基层水利管理机构。它在动员群众修筑堤围、筹集资金、防汛抢险、调解水利纠纷等方面,始终扮演了较为重要的角色。自清末至民国,政府对围董(会)的管理与渗透虽日益加强,但其权威却始终未能深入到水利基层管理中去。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旗袍的改良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国时期是现代意义上的旗袍发展的黄金时期。传统旗袍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并通过自身的改造与转换,从传统服饰文化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服饰文化的典范。通过对旗袍改良各个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旗袍改良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大片森林被毁,各地设立的民国林业碑刻成为了历史记载的印证。碑刻中保存了大量研究民国史的宝贵材料。林业碑刻是指历史时期为促进林业开发与保护而设立的刻石,其内容涉及林业契约、林业纠纷裁决、封山育林、木材运输等。民国林业碑刻的史料内容直观展现了当时的森林资源覆盖状况和林业思想、林业建设的发展状况,为我们了解民国时期的具体森林资源状况提供直接参考。根据搜集到的78块民国林业碑刻,从碑文的内容看,可分类为护林碑、栽种树木碑、保护鸟兽类碑和案件处理碑。设立护林碑传达了如下思想精神,即明确条例提供赏罚依据、将护林意识内化为民众自发护林行动以及护林基础上的造林鼓励。林业碑刻对当下推进林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其保存了森林覆盖变化的史料佐证,提供落实护林机制参考并有助于推进保护森林教育,对未来林业事业发展和林业科学教育都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对"五胡乱华"与"孝文帝改革"有着不同的评价.清末认为五胡乱华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孝文帝改革是北魏衰落的根由.民国成立后,认为五胡之乱尽管给中原人民带来了灾难,但这些北方民族最终同化于汉族,促进了中国民族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后,强调这些北方民族对中华民族形成的意义和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认为各民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中华民族.这一评价变化过程,是中国民族认知不断发展、不断调整叙述策略以建构民族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