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上一位传奇式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小说始终渗透着强烈的悲剧意蕴,这是其小说特有的审美特征。本文主要从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蕴的形成原因、具体体现以及在艺术形式上的主要表现来探讨其小说中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每一步,都融合着象征的因子。以神鬼世界构筑人间寓言的模式,象征功能指向现 实、道德、伦理、社会的价值意蕴,以及追求单一对应的透明影射思维方式,是古代小说象征的特点。古代小说象征 对现代小说的象征生成有着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劳伦斯在小说中把大自然当作潜在的说话对象,赋予大自然以生命的血肉,将自然人格化,还为读者塑造了一系列自然之子形象。对劳伦斯在其短篇小说《肉中刺》中植物形象含义的揭示与分析,使我们能突破象征意义的限制.充分挖掘植物形象在这篇小说中的多重作用与深层意蕴,领会劳伦斯对现代工业社会孤独而痛苦的沉思。  相似文献   

4.
论余华小说的修辞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先锋作家的一员,余华在小说形式方面的探索颇多骄人的成绩,特别是对具体修辞格的运用多有创新,使小说文本意蕴格外丰富起来。分析余华小说中的反讽,隐喻和象征,简化与省略等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5.
徐訏的小说是以故事"著称"的。他的小说通过一系列叙事技巧讲述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而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风萧萧》是徐訏的代表作,《风萧萧》中银、红、白、黄的色彩叙事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具体,多重叙事又使小说更富意蕴。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助符号学矩阵的建构,将《反美阴谋》中"幸存"和"屠杀"的二元对立拓展为四元,梳理主要犹太人物命运走向。小说更为深湛的主题意蕴得到揭示:罗斯通过这部小说透射出对历史潜在可能性的思考,探讨反犹主义对美国犹太人造成的巨大创伤,呼吁美国犹太人坚守正确的公民身份和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7.
萧红小说有多重的主题意蕴,可从不同的时代语境中去观照其丰富内涵。从民族主义的角度看,“抗日文学”的内涵;从启蒙主义的角度看,对鲁迅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继承和对病态的国民性的文化批判;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女性意识的觉醒;从对生命的体悟看,深沉的悲剧意蕴。丰富复杂内涵使萧红作品获得永久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8.
"洞穴仙境"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审美意象.它的频繁出现,有着深层的心理因素.运用弗莱、荣格的原型理论,将作品与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洞穴仙境"意象加以联系审视,从它在作品中的具体显现,分析它潜藏的意蕴,可以拓展志怪小说微观透视的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成名于本世纪40年代上海的女作家。她的小说选材是平凡的,多以“恋爱、婚姻”为题材,而她爱情小说的内在意蕴却是深远而不平凡的。这些意蕴主要包括:1.浓厚的悲剧生命意识;2.对复杂人性的深刻发掘;3.执著于世俗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毕飞宇的小说有着强烈的终极追问意识,在其故事情节表层结构后面隐藏的是超越具体生活情节的形而上主题,这构筑了小说文本的深层意蕴,也构筑并展示了作者对人及人生的理解。毕飞宇小说呈现出一种惯常的情节模式:自我复制——自我厌倦——自我毁灭。这一主题的模式化书写也表明了作者对人类困境的深切把握与认识,透视出小说的形而上思索。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毕淑敏长篇小说《拯救乳房》中表现出的执着的写实精神、强烈的拯救意识和在生命体验与女性写作中的超越意识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并试图在各层面上阐释小说的历史性深度和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武打小说"有质朴写法、虚幻写法、虚实结合三派写法.质朴写法与书场说书有紧密联系;虚幻写法主要是文人自由创作的产物,过分虚幻本质上违反中国武侠文学的文类规定性.虚实结合的写法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适应了中国武侠小说的发展,其中虚实关系、虚实尺度的把握至今仍是难点.  相似文献   

13.
《国画》向来被视为官场小说的代表作,但《国画》绝非一般 所理解的典型意义上的官场小说,它有着过于丰富驳杂的小说内涵。以 官场为题材、以官场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国画》的诉求和心思却远 在官场之外,浸透着对于人性、人情、世情等的深刻洞察和细致呈现, 从而成为一部书写官场“内心”的力作。在这个意义上,《国画》拓展 了现实主义写作的内涵,成为官场小说辉煌的起点。在《人民的名义》 风行之时,再思或重提《国画》尤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新论     
张爱玲思想不入正统,创作不入主流,却因其作品特殊的魅力吸引读者无数。本文勉力探奇,侧重从其独特的人生感悟及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两方面加以阐述。张爱玲人生感悟的独特性在于:(一)具有以悲为基调,悲喜调和的生命观。(二)具有个人的而非大众的,现实的而非理想的人生视角。(三)认为人生无爱而人性充满弱点。(四)认为人生安稳的一面有着永恒的意味。张爱玲将其独特的人生感悟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创造了一个苍凉而美丽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5.
广西诗人自90年代以来呈现出较为旺盛的创作势头,由于地域性这个具有情结性的因素的作用,广西诗人的诗歌创作展现出不少不可多得的魅力。它们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苦痛的历史记忆与故土情结;沉重的现实焦虑与责任感;理性叙事与大爱的情怀;质朴的语言风格与口语化的写作习惯。整理以及发掘这些诗歌创作的魅力是研究者的必然任务。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经常被一些评论家简单地贴上现代主义的标签,但是现代主义写作必然和以前的写作传统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将从伍尔夫的早期小说,她的现代主义写作技巧以及她的小说理论三个方面加以分析,来寻找伍尔夫的现实主义因素。这一点通常是被评论家忽略掉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创作与“五四”时期乡土作家们“感时忧国”、“隐现着乡愁”的写实方式不同,对故乡表现出“拒绝”、“仇恨”的情感倾向,营造出了一系列关于故乡的历史神话和反神话,标志着乡土小说创作情感和写作方式的流变。故乡不再是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寄托,而变成了一种文学性的资源,一种可以诗性抒发和艺术虚构的空间。作家们关注的已不再是故乡的具体内涵,而是对故乡的言说方式。乡土小说创作也从原来的拯民救世的实用性中偏离了出来,走向了主观和抒情性。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中出现的叙述者"我"的主要功能在于使小说叙事形式具有多变性,构成超叙述层和主叙述层在阅读时的多元化趋向.这一叙述者在从《呐喊》向《彷徨》的写作过程中逐渐由"现身"转向"隐身"显示了鲁迅现实主义写作风格有一个渐趋成熟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与其说张中行是国学大师,是哲学家,不如说他是守护常识的睿智老人。他所守护的是常人的常情与常识,是文学和学术的常识。通过其著作,他区分了两个层次的常情和常识:一是作为第一天性的天命之性(食色等),二是作为如何对待天命之性的文化习俗(第二天性)。前者只能顺,后者则必须加以反思。因为人类文化常常有违反常识的乌托邦冲动,这种乌托邦冲动又往往以未来的理想来牺牲常人眼前的常情。在乌托邦盛行的20世纪,张中行对常识的守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菲利普·罗斯是当今美国文坛著名的犹太裔作家,创作了许多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反生活》是罗斯系列自传性小说之一,写作技巧独特,叙述内容跳跃性强,一反传统小说的风格,具有超现实主义特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超现实主义下意识书写,虚幻与现实相统一的理论来解读《反生活》的创作技巧,从而探析主人公对自身犹太文化身份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