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英汉远近称指示词在指示照应的语篇衔接方面具有主观性,同时英汉认知方式和语言形式的不同,造成了其对心理距离远近确定的不同,从而导致了汉语远近称指示词在指称心理距离方面使用范围较广,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称语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英汉习语为对等习语,并从语用意义与指称意义的一致性角度以及隐文化层面考察了英汉对等习语的象似性;认为存在完全对等、指称意义不一致但构成模式一致、指称意义与构成模式都不一致的三类英汉对等习语。  相似文献   

3.
零式指称是汉、英语篇中的共有现象,但汉语中的零式指称现象远比英语多,这主要是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缘故。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充分认识汉英的这一语言文化特点,了解二者之间的语言结构特征,以便用来指导翻译实践。增益法和省略法可作为英汉互译中处理零式指称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4.
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一些常见动物的指称意义及其文化内涵的异同 ,阐述了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英汉动物词的翻译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5.
由于第三人称不是言语交际的直接参与者,其指称形式的所指定位存在诸多复杂的情况。基于Langacker的情境植入理论,分析探讨英汉日常语言中第三人称指称形式所指定位的认知规律。研究发现,英汉日常语言中第三人称指称形式的所指会在形态、语义及范畴层次等方面发生变化,其具体定位需通过话语参与者共建话语框架并进行认知加工才能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6.
习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但英汉文化差异导致了英汉习语的差异,因而形成英汉习语在语义上的不对应性.本文阐述了英汉习语在指称意义与联想意义上的区别;介绍了英汉习语在互译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化因素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 Ariel的可及性理论 ,不同的指称词语标示了所指称对象的心理表征在受众记忆中的可及性。一般来讲 ,语言中的各种指称形式在语篇中各有各的分布空间 ,从而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本文通过实际语篇分析 ,探讨了英汉指称词语在表达可及性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反映汉语特点的零式指称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为翻译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汉英称谓语之比较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中西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历史传统的不同导致了汉语和英语中称谓语的使用方式有很大不同。中国传统文化重礼仪,体现在称谓语的使用方面就是详细复杂,指称明确,敬称、谦称用法繁多,而西方文化则要求体现平等的观念,体现在称谓语当中便是笼统、宽泛,指称不具体。因此,在英汉互译中,称谓语的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英汉称谓语中的差异作了对比分析,并通过实例说明了称谓语英汉互译中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日语语言中,起篇章纽带作用的语法手段很多,其中指称替代是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指称词所替代的所指有人、物、概念等,这些大致分为人称指称和指示代词等.从现场指示和文脉指示两个方面分析,日语指示词在替代上是根据离说话人的远近和离听话人的远近决定的,而汉语指示代词在替代上取决于说话人的心理价位.从日汉指示词在替代方面所存在的不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日两种不同语言反映出的不同思维及意识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跨文化冲突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6年至2008年间关于"跨文化冲突"的107篇学术论文进行文献分析,总结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在肯定研究价值的前提下,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核心概念的不等值问题、方法论的不科学问题、静态文化对比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今后应在确保核心概念的等值性和采用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加强从互动视角对跨文化冲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交际双方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同语言构成的语篇或文本因语义和文化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有严格意义的对等,翻译和翻译的方法只能是动态的,因此"对等"也只能是动态的。关联理论是译者和译语接受者阐释语篇时的依据。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篇翻译的动态对等模式可为翻译过程中话语与语境假设不相冲突时进行系统切换,两者冲突时进行调变提供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实行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根本标志,宪政事实上是一种平衡机制。成熟的宪政不仅是各种对立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发展结果,而且本身就是使各种对立要素达成某种程度均衡的制度机制。宪政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平衡。而要实现这种平衡,分权制衡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文章对分权和制衡这一制度的历史沿革作简要介绍,并剖析其对近代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员工不仅是连接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桥梁 ,也是企业战略实施成败的重要因素 ,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其关键在于使得企业战略和个人职业前途计划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动态相容和统一。员工属于企业内由不同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组成的小群体 ,管理层通过影响各种小群体的核心人物 ,表彰那些能够满足企业战略需要的企业文化的代表人物 ,促使企业内部各种群体力量的综合效果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致 ,从而在满足个人对其职业前途战略需要的同时 ,也保证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企业和员工间形成一种互惠的关系 ,节省个人成本和企业成本 ,最终节约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15.
论宗教与迷信的联系和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与迷信之间虽然具有一定的联系 ,但他们在性质上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具体而言 ,在构成要素上 ,宗教是具有内外要素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而迷信则是一种粗俗和零散的思想意识 ;在内在属性上 ,宗教是一种世界观 ,它对世界与人生的终极问题作出回答 ,属于形而上思想领域 ,而迷信是一种意识活动 ,力图解决个人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属于形而下的工具范畴 ;在目标指向上 ,宗教探求生与死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而迷信则关心此时此地的现世 ;在社会功能上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 ,另一方面提供了可供实践操作的道德体系或评判社会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 ,而迷信只是一种简单、直接、非理性的心理调节手段 ,正是由于两者间存在的根本差异 ,最终使宗教成为人类文明的结晶 ,而迷信只是人类非理性的蛮性的遗留。  相似文献   

16.
人的双重性存在以及理性对象的双重性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存在的提供了合理性依据。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本身的性质以及人们对二者的错误认识所导致二者的断裂产生了文化危机,文化转型成为必然。能整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断裂并促使二者协调发展的新理性精神成为文化转型的主题,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模式为新理性精神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后教学法理论并不是简单地否定教学法,而是对教学法批判地继承和超越。继承意味着实践后教学法需要学习和分析教学法,结合教学实际,综合运用和创新教学法。超越教学法则意味着突破选择教学法的思维局限,把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构建教师理论,并重新定位教师、学习者和教师教育者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春仔花是闽南与台湾特有的民间技艺及闽台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闽台同根同源的历史见证。对春仔花的形式类型与发展脉络作一番整理与阐释,挖掘其中蕴含的闽台文化变迁和艺术流变形态,探究其在闽台两地蛰伏与蜕变的过程,对比闽台民间春仔花技艺传承与保护方式的差异,探索适合两岸民艺的现代发展之路,促进闽台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9.
欧洲空间局和欧洲联盟分别就空间合作框架和空间应用发展了相关的法律制度,并且形成了以上述两个国际组织为核心的欧洲共同空间政策,在世界范围内独具一格。两个区域国际组织之间不仅在空间项目上互相合作,在空间法律政策上相互协调,并且呈现了机构上相互融合的趋势。欧洲的空间法律和政策对中国和亚洲的空间法律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批把亦作枇杷即琵琶,周武帝时龟兹人已来中原弹奏。汉武帝时马上弹之以慰公主,东汉时已司空见惯。唐代琵琶种类较多,高手迭出,许多诗人咏过琵琶,尤其是元、白二人运用多种手法,描绘出琵琶声的多变及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声情并茂,使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然而元诗在心理刻画及人物情态的描绘上不如白诗深刻。白居易写过《昭君怨》,昭君与琵琶难解其缘,但正史记载与诗词戏曲多有不同,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描绘的琵琶是元帝与昭君相见相爱生死离别,贯穿前三折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他还写过《青衫泪》,根据《琵琶行》生发而成,将琵琶女坐实为裴兴奴,考兴奴实有其人,与琵琶名家曹纲(刚)时被称为左、右手,有记载曹刚弟子弹琵琶能吸引"方响"从塘里飞到岸上,足可佐证裴、曹弹奏水平之高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