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开始视参予全球事务为己任。1918年1月8日,威尔逊总统在国会作了十四点原则的演讲,企图以此作为美国战后“改造世界的方案”。在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中,集孤立主义传统和对外扩张现实目标于一体的门户开放主义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就一定程度而言,十四点原则是美国企图将门户开放政策从远东推向全球的标志。本文拟对此作一评析。  相似文献   

2.
伍德罗·威尔逊构建世界新秩序的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德罗·威尔逊在其执政时期,利用一战的有利时机提出"十四点"和战后建立国际联盟的构想,妄图以此来领导世界,建立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威尔逊倡导建立由美国主宰的世界新秩序决非偶然,这是由一战时期美国经济的膨胀和威尔逊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扩张主义思想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简牍中有大量的秦汉律令资料,内容涉及人事、军事、外交、皇室警卫、社会治安、司法、监狱、田赋、户籍、赋役、交通、文化、教育、卫生、官手工业、官商业、工程兴造、水利事业、少数民族和属邦等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规范着国家机构及其行政运营方式,是行政的主要依据,为秦汉律令行政提供了法律保障。"如律令"是秦汉行政的基本要求,在简牍中多用"以律令从事"、"它如律令"、"受报如律令"、"书到如律令"、"如诏书"、"如诏书律令"、"如府书律令"等多种变化的形式,"移年籍"、"劾移狱"、"索关"、"舍传舍"、"代罢"、"计校"、"期会"等行政行为都要求按照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律令条文规定办理,反映秦汉行政一概以律令为据。秦汉在行政实践中引用律令发布政令、解决行政纠纷、审判断狱,按律令规定的时间、职责权利、行政程序办理政务,依律令检举、惩罚行政违法失职的行为,注重责、权、利的结合,讲究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官吏的责任感,保障行政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提高行政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律令行政体现了秦汉依法治国的水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秦汉是中国律令制国家的确立时期,代表了当时世界法律发展的最高水平,它不仅为唐宋明清中华律令法体系的发展和完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世界各国法律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促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告终,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安全形势的剧变决定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的必然性。在这次战略调整之前和调整的过程中,美国国内发生了一场深刻而持久的战略思想大争论。争论焦点在于三大议题:美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美国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美国应当采取的安全战略。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新孤立主义、新干涉主义、单边主义、多边主义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战略主张,对后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启蒙时期的康德吸收了传统欧洲哲学中契约论的思想,为建立一个符合其哲学体系的国家制度、构建一套国家学说,康德根据其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理论,结合先验的预设,运用实践理性和纯粹理性,以道德律令为起点,创制其社会契约论学说。  相似文献   

6.
1898年美西战争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美国对外关系发展的转折时期。结束传统的孤立主义,广泛地参与世界事务,成为美国对外关系的重心。如何进行?国内争论纷纭。从布莱恩的反帝国主义开始,到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计划提出,美国民主党逐渐形成了以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反帝国主义为主线,以民主、和平的国际社会为理想,以美国领导为核心的自由国际主义思想。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布莱恩的反帝国主义和威尔逊的和平计划都在政治竞争中处于劣势,但纵贯20世纪美国的外交政策史,民主党的自由国际主义思想奠定了现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1898年美西战争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美国对外关系发展的转折时期.结束传统的孤立主义,广泛地参与世界事务,成为美国对外关系的重心.如何进行?国内争论纷纭.从布莱恩的反帝国主义开始,到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计划提出,美国民主党逐渐形成了以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反帝国主义为主线,以民主、和平的国际社会为理想,以美国领导为核心的自由国际主义思想.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布莱恩的反帝国主义和威尔逊的和平计划都在政治竞争中处于劣势,但纵贯20世纪美国的外交政策史,民主党的自由国际主义思想奠定了现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8.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每个国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国家战略来调适心理和行为,领土争端解决意愿作为国家心理的一部分也不例外。经济优先主义、国家安全偏好和对国际地位的执着是战后在多数国家身上持续呈现的战略偏好。经济优先主义使国家在领土争端问题上表现出克制并愿意作出让步。在国家安全偏好的作用下,国家“安全边界”与领土边界安全的比值大小和来自争端相对方的安全感的高低对领土争端解决意愿有着不同的影响。国家自身定位及对国际地位的预期不同,领土争端解决意愿会有很大差别。在战略偏好的作用下形成领土争端中的激进型和克制型国家,进而形成三种不同的领土争端模式。  相似文献   

9.
儒家的"礼"与西夏《天盛律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礼治”思想是西夏制定王朝法典的主导思想,“礼”和“律”的紧密结合是《天盛律令》的显著特征,说明中原文化对西夏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尊君、孝亲、崇官是西夏《天盛律令》礼教法律观的核心,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同时《律令》又极力保护统治阶级的物质利益。《天盛律令》是西夏王朝封建化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本文主要从法学原理与立法技术的角度探讨《天盛律令》的上述特征。  相似文献   

10.
战后的美国成为世界上最繁荣、最强大的经济体,然而,二战摧残下的世界绝大多数地区都处于一片萧条之中,为保持美国经济的继续繁荣和减轻美国纳税人的负担,美国在全球推行经济多边主义,同时,又恰逢冷战的国际背景。腐败无能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在亚洲大陆的垮台,自然使得美国不得不抛弃中国而在对亚洲战略的重心方面另选盟友。而日本在世界贸易的恢复,特别是在亚太地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复苏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冷战中尤其在亚太地区冷战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美国不得不在亚洲扶植一个重要的太平洋盟友,将对亚太经济政策的重心由中国转向日本。  相似文献   

11.
“再工业化”是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经济重建的重要内容,是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和重要转向的标志。长期“去工业化”导致美国经济上的过度虚拟化、社会上的贫富分化对立、政治上的两极化和意识形态上的“美国梦”危机,对美国国家实力造成了系统性的损害,给美国国家安全带来了全局性、结构性的挑战,威胁到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从国家安全的高度来看待和处理制造业问题,这是奥巴马政府推动“再工业化”战略的深层次原因。“再工业化”远不止是一项经济战略,同时还是一项安全战略,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的具体体现,蕴含着对华战略冲突的性质和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的意味。“再工业化”也不仅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种权宜之计,还是一次兼具长远意义的战略转折。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政府一定会实现美国的“再工业化”目标,是否去做与能否实现是两回事。  相似文献   

12.
预防性防务思想是冷战后美国政府奉行的一种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它把预防列为军事战略的首务,防范用传统的威慑和实战方式难以对付的潜在威胁。这一变化,标志着美国对军事力量的运用从战时与危机时期扩展到和平时期。预防性防务包括针对各种大规模毁伤武器的裁军、军控、防扩散和反扩散;对国际危机的控制;对武装冲突与战争的预警。其特点是强调对事态发展全过程的控制,把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潜在不利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或把危机控制在低水平。预防性防务代表着美国军事战略未来的发展趋向,并在美国对华政策中占有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心理战,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国家安全和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心理战不像高技术条件下的“硬战争”那样残酷,但这种“不流血的战争”与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战争相比,蕴含着同样巨大的破坏和毁伤能力。必须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研究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的信息心理战。国家心理安全是现代国家安全领域中的重要内容,维护国家心理安全,就是确保本国民众的心理边疆不受他国侵犯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4.
情报体制比较完备的大国都分别设置了政府和军队两套不同的情报机构,美国的情报机构也不例外。美国情报机构体制的历史变革表明,美国的情报机构不仅从军事、反恐方面为国家的安全服务,而且日益强化情报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效能。国家走向强大,离不开渗透在国家各个层面的情报的支撑,这是美国情报机构体制历史演进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伍德认为,"美国是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一个资本主义帝国",它与传统帝国不同,属于新的帝国。传统帝国的统治模式是殖民主义,超经济手段(军事征服、政治统治)成为帝国统治的主导力量。新的帝国的统治模式是资本主义,纯经济手段(资本原则、市场机制)剥离于超经济手段,成为美帝国主义统治的主导力量。伍德还认为,由于资本的特性,美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比以往更加需要民族国家,因此在经济和军事两个方面都加强了对民族国家的控制,形成了一个等级制的全球国家体系。她特别提到了美国目前出现的"无限战争"战略,认为这也是为维护美国的霸权服务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的冷战世界涌动着与过去不同的变化因素,在这样一个骤变的世界中,国家间关系不再单纯地受到意识形态的支配,权力关系、政治行为、经济联系的内涵和作用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新的特点。冷战的转型正是这一系列因素共同促动形成的。针对全球冷战的新变化,美国的冷战战略亦作出相应调整,反映间接战略性质的缓和战略与尼克松主义正是开启世界力量“整合”运动的一次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北极战略价值和治理挑战的考虑,奥巴马政府制定了北极战略。美国的战略目标是获取北极事务的主导性话语权,强化对北极治理的关键性影响力,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其战略利益体现在保障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领土安全等方面;战略坚持“和平利用、技术先行、创新制度、上下联手”的行动原则,并在经济、军事、外交和科研等方面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行动措施,指明了今后的行动方向。北极战略的未来成效,取决于美国的国家能力、合作意愿、大国博弈以及全球治理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在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因素逐渐让位于地缘政治因素,在不放弃对朝鲜遏制的同时,美国采用了有限的接触政策,诱使朝鲜放弃核计划,开始重点防范那些对其抱有敌意并拥有潜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十多年来,美国政府以武力相威胁的同时与相关国家进行单方面的合作,或直接与朝鲜谈判,但由于美朝固有矛盾从未消除,均没有达到美国预期的目标,凸现单边合作机制的局限.针对当前朝核问题采取多边合作机制是解决危机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随即开始了由全面“遏制”向“威慑”战略的演进,新世纪初又借“9.11”之机直接出台“先发制人”战略并加以实施。这一“由守转攻”的演进并没有改变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一贯所追求的美国主导全球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手段。尽管“先发制人”战略在短期内强化了美国控制世界权力资源的能力和单极主导地位,但从长远上将削弱美国的世界影响力,也会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先发制人”战略挑战现有国际机制,将加剧单边主义,刺激军备竞赛,加大国际安全困境。“先发制人”的战略必遭国际社会的反对而终将难以维系。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只有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协商与对话的机制来应对全球化中的争端,才是确保和实现国家安全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