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林先生思考诗歌形式的出发点始终扣住诗的根本目的及其与散文的本质区别,从诗歌语言要求飞跃性的特质着眼,指出古诗节奏和语言飞跃的自然关系,自由诗追求语言飞跃性的原理及其处理散文语言和生活语言的两难境地,有力地论证了新诗应当建立格律的理据。同时他又在借鉴古典诗歌的艺术经验和把握现代语言节奏的探索中,提出了由节奏音组和半逗律相结合组成典型诗行的理论,对于古诗体式的研究和新诗格律的建立都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诗歌格律的起源和价值,特别是关于格律在当代和未来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和意义,至今还是一个有争议的大论题。如果我们能从片面的事实和偏激的理论(如格律至上论、必废论等等)的包围中冲出来,上升到系统论的、也就是辩证思维的高度,我们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新发现,我们就能在螺旋式上升的认识阶梯中登上新的制高点,就能更加周密地考察格律的系统、要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轨迹,更加公允地评说格律的功能、价值和前景。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一种语言美的集中体现,而这种语言形式上的美尤难翻译。音美和形美都可以通过诗歌格律找到答案。诗歌翻译如能传达格律就会解决这一大难题。对比英汉诗歌的格律并发现其相通之处,就等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而英汉诗歌格律都用韵这一特点很明显,通过对英汉两种诗歌格律的比较,可以从本质上找到二者背后隐藏的一些相通之处,据此提出一些翻译策略供译者借鉴。  相似文献   

4.
诗歌语言研究中普遍存在两个层次、四个要素之间的混淆问题,第一个层次是声与音、韵与律的混淆,第二个层次是声音与韵律的混淆。在符号学上,声与音原是两种不同的符号,诗歌语言的语音兼备表情功能而使两者混同;韵与律原是分属语言与音乐,诗与歌的原始结盟使语言在音乐的影响下形成纯形式的格律,韵与律自此难解难分,并演化为格律。在新、旧诗更替中,韵律或格律的去留问题成为焦点,诗歌整体声音问题被狭化为格律问题,而中外诗歌写作史上声音与格律一直是两个平行的话题。现代诗放逐格律,但没有放逐诗歌的声音,反而释放了诗歌声音的潜能,在声音语象的创造上与中外诗歌传统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5.
在新文化运动白话诗歌的论争中,学衡派对白话诗歌批评集中在白话可否入诗,以及格律可否偏废这两个主要方面。学衡派认为诗歌语言应是工具和本体的统一,反对白话入诗;认为格律为诗之本能,诗歌必须坚持格律;坚持"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的诗歌改革观点。学衡派的诗歌观与其文化思想有内在逻辑关系,与新人文主义思想中的古典主义"一、多"学说有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月诗歌不仅仅反驳了新诗初期的过于散漫、趋向解构的语言表述,而且在吸收传统和域外诗歌资源的情况下,大胆创造,为新诗确立了“熟悉而又陌生”的格律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厘定了新诗的语言表述。虽然新月诗派在后来趋向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从音韵、视觉等具有浓厚传统格律观念的新诗规律化语言理念。但它所确立的对传统汉语诗歌和域外诗歌资源的理性思辩观念却是成就现代主义新诗的关键所在。以往的研究.单从传统汉语诗歌的视角看到新月诗歌的格律化追求,却在整体上忽视了新月诗歌对新诗语言的真正理念和对传统汉语诗歌语言表述的创造性改制。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性,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在理性与缘情的矛盾中运动;在由俗趋雅、由雅超俗与从民间文学创作到文人加工提高的辩证运动中发展;是通过与歌的结合来实现诗的音乐美;其诗体多样,手法丰富;在格律化与非格律化的矛盾运动中发展。  相似文献   

8.
彝族古代文论是彝族古代文论家对彝族当时文学现象的总结,涉及当时文学创作中的各种文学体裁、作家应具备的修养、彝诗的格律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彝族特色的文论概念.在论及彝族诗歌格律中的"音律"时,指出这种音律为"押音".翻译整理者在注释中说原文为音而无韵字,所谓押音就是押韵.笔者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受汉语诗歌押韵的影响,不符合彝族诗歌音律的实际情况.从译文和注释看,彝族诗歌格律中的"音律",就是押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在内的"音节".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比较诗学入手,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俳句的英译在题材、风格、格律、句法、审美等方面对意象主义诗歌产生的影响,从而论证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音韵格律对文学传播的作用不容忽视,古代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先秦古籍,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和音乐格律的应用;诗词格律自觉以后,音韵格律对诗歌的传播作用更为明显;在小说传播中,小说中的韵文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具体分析了音韵格律在文学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林庚是中国新诗格律探索中最坚韧的跋涉者之一。他从 1931 年以“自由诗”作者的姿态初涉诗坛始,至1935年前后转向“新格律诗”的实践,直至20 世纪 80、90 年代以论文方式继续诗歌格律问题的思考,林庚的诗歌格律探索由形式及本质,突破了以形式划分新诗和旧诗的简单化思路,深入涉及了“诗的内容”、“诗的本质”等诗歌内质问题的探究。同时,他的“九言诗”等创作尝试也在格律实践、融会民歌因素等多个层面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对于今天的诗歌创作、批评、研究不无启发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英语诗歌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如19世纪英国诗人阿诺德所说,在英国引以为荣的事物中,没有一件堪与英诗相比。格律诗是英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语言历史的产物。合理而巧妙地运用格律和韵律,可以使诗歌在音、形、意上达到完美的统一。本文分别从诗的格律、韵律与欣赏方面对英诗进行探析,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阅读和欣赏英语诗歌。  相似文献   

13.
吴宓对新诗形式的匡正作用主要体现在他对传统格律的固守客观上提醒了新诗派对诗歌形式的重视.随着新诗的发展,特别是出现了从自由诗注重外部音响到新格律诗注重内在节奏的转折,吴宓的诗歌格律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转变.认为吴宓只有对新诗的反动这样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4.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卞之琳在诗歌的研究、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新诗的口语化、格律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对我们今天的诗歌翻译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他用诗歌体裁翻译的莎剧,也成为了格律体莎剧译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5.
律诗的特点     
《新天地》2008,(7)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是依照古代诗歌规律来写的,没有一定的标准,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  相似文献   

16.
初唐诗人"文章四友"准确地把握了其时诗歌形式格律化的倾向,因此,他们的诗歌提供了关于格律创制方面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当时特定的政治情势、文化背景下,"文章四友"以其在文坛上的优越地位,在近体诗的普及进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越南汉喃铭文拓片总集》中的七首汉诗进行了诗歌格律、思想内容、文化语境等方面的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越南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即越南汉诗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有明显的“民间倾向”.这一研究弥补了“正史加名家”的模式之不足,充分体现了越南汉诗的全貌及其丰富性.  相似文献   

18.
英语诗歌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如19世纪英国诗人阿诺德所说,在英国引以为荣的事物中,没有一件堪与英诗相比。格律诗是英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语言历史的产物。合理而巧妙地运用格律和韵律,可以使诗歌在音、形、意上达到完美的统一。本文分别从诗的格律、韵律与欣赏方面对英诗进行探析,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阅读和欣赏英语诗...  相似文献   

19.
意象派诗歌是英语诗歌中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诗",但是只是对格律体英语诗歌作了并不极端的文体改良。由于意象派诗歌运动发生时先于中国的新诗革命,并在二十年代持续发展,对此期的中国新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新诗革命,还影响了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新诗。意象派诗歌不仅促进了汉语诗歌的非格律化,特别是新诗革命时期中国的白话诗改革者出于政治及文化革命的需要,有意识地夸大了意象派诗歌对格律诗体的革命性,也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新诗的过度口语化和诗体形式的过度散文化,对诗的排列的重视和意象的运用都使新诗更有诗性。  相似文献   

20.
在对新诗"形式失范"和"新诗的前途"的忧虑之中,闻一多、朱光潜不约而同地建构起了各自的新诗格律理论。二氏在原型意义上认识诗歌格律,坚守诗歌"传统的信条;"在民族"第二心理系统"高度上体认诗歌格律,重新辨析和批评"自然的文学"。而在实践方面,他们一方面肯定新诗的方向,对新诗形式建设秉持自由开放的态度,但另一方面却又主张"带着镣铐跳舞"和"格律之中求变化"。这种受制于文化原型的"诗体大解放"思路,值得今天新诗建设者们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