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间俗神     
徐彻  陈泰云 《社区》2012,(2):7-8
门神 中国民间流行的居家保护神。门神的信仰由来已久,这和中国古代鬼神观念的崇信有关。人们相信鬼神的存在。为了防范恶鬼的侵入。就在自家的门框贴上门神,以求阖家平安。  相似文献   

2.
门神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神文化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早先的门神都是女阴象征物。先民的本意是在阴阳相交、阴气即将摧杀生命时,借助先妣生殖器强大而神秘的生命力,赶走恶鬼,保护门内的生灵。此后,门神虽因神性逐步褪色而慢慢变为神人、武士、春联,但蕴含其中的求生存、求发展、求健康、求幸福的强烈愿望一直未变,用生来对抗死的原始宗教信仰和神话观念也很少改变,故门神文化一直发展到今天。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分析门神的产生和发展、门神的创作与制作、门神的文化影响及审美意义,论述了门神文化的传承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民间的门神信仰,和蚩尤“方相”的文化现象一样,是互渗律支配下初民的原始思维的产物。不同于一般傩祭(戏)中的“方相氏”,蚩尤“方相”具有宗教的、政治性质的双重功能,并且还因此参与到古汉字“灋”的形构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年画     
《社区》2008,(23):32-33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相似文献   

6.
门神是人类社会硕果仅存于中华大地的特殊的艺术形式,是华夏民间美术最为重要的源头。传统门神作为反映中国民间对公共安全的一类社会心理和祈福形式,从内容到形式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化。任何事物的现代性都可以从传统中找到根源,因而门神造型的衍变,既与历史的传承性和制度的阶级性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又因为公共安全是一种社会存在,即主题的时代性和发展的动态性而重构。在当下,审视公共安全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公共安全意识的变迁,并诠释其对门神造型衍变和重构的意义,是一种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7.
在南朝社会,岁时节日是荆楚民众沟通神鬼的重要时机,有着浓厚信仰的荆楚民众通过主动的姿态去祭祀神灵、禳除恶鬼.荆楚地方巫风盛行,岁时节日中巫术有着丰富的表现.岁时巫术行为依照性质与目的大致可分为辟邪巫术、求福巫术与预知巫术三种形态,当然这三种巫术形态并非界限森严,三者相错杂与融汇.南朝荆楚岁时的鬼神信仰与岁时的巫术手段相互倚重,鬼神信仰依靠巫术手段实际干预民众生活,巫术依靠信仰为自己提供存在的解释与力量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心灵的渴求--浅论门神源流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神是人类社会硕果仅存于中华大地的特殊的艺术形式,门神是华夏民间美术最为重要的源头.本文简要地分析论述了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产生的缘由及其随时代发展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演化的过程,并论析门神的精髓所在,即人们通过门神的形式展示内心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展示着对幸福生活虔诚的渴求.  相似文献   

9.
滩头年画出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滩头镇,是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资水哺育下诞生出的一个年画品种,也是清代我国中南地区最大的年画产地.滩头年画中的门神类年画尤富特色,它在借鉴和学习重庆梁平、苏州桃花坞和广东佛山等地区年画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符合本地区和主要销售地区审美取向的新形式,其造型多借鉴,色彩重创新,是中国门神年画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10.
土族习惯法的产生、发展和运作深受土族民间信仰的影响,习惯法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民间信仰中的各种禁忌、仪式、巫术构成,而神灵观念和内心的信仰是土族习惯法最主要的来源,各种禁忌、巫术直接推动着土族习惯法的有效执行。同时,土族习惯法又维系着民间信仰的内在结构,强化了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炎黄时代是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它在考古学上与仰韶时代相对应。反映在宗教形态上 ,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巫术与图腾崇拜并存 ,生殖崇拜由女性向男性转变 ,同时又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 ,产生了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等。这一时期宗教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便是从“家有巫史”向巫师集团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借助于两性之间的性巫术来促进农业丰产的现象业已消失,但它作为华夏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仍然在农耕信仰当中有所反映。凉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地方,因此安土重迁、丰衣足食、风调雨顺自然成为当地农耕文化追求的目标。凉州地区的农耕习俗中的送耙齿、送“粪馍”、种子的贮藏、男耕女播等事象中,至今仍留有先民生殖崇拜的印记,它既是凉州人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的延续,也积淀着劳动人民的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3.
“巫术时代论”是 19世纪后期西方人类学古典进化论者关于巫术起源、发展规则的一个错误假设 ,该理论认为 :所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都要依次经历三个智力演化阶段 ,即“巫术时代”、“宗教时代”以及“科学时代” ;巫术必须而且仅仅产生于“巫术时代” ,有史以来的诸多巫术现象则统属史前遗留。 2 0世纪 30年代以来 ,这一错误理论传入中国并开始广泛蔓延 ,近年来尤呈愈演愈烈之势。重新审视学术史上这一“公案” ,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 ,对于严格学术规范、推进巫术文化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鸟虫书是我国汉字、书法史上的一朵奇葩,“花期”虽短,却因其极富美的韵味和感染力而为世人所关注。鸟虫书的魅力既表现在线条的虬曲、柔美,也表现在结构的对称、和谐,具有细巧华丽、神奇诡谲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形体的修长、挺拔在汉字字林中更是独树一帜。考察鸟虫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它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楚国青铜铸造业的发达,尊凤尚巫的文化习俗及老庄对精神活动自由境界的崇尚等都滋润了它的产生。鸟虫书是楚人当时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是楚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句町是古代中国西南骆越民族建立的一个方国.句町国宗教信仰的人文生态包括农耕稻作生产与村落文化生态、氏族王权与英雄崇拜、"三边蛮夷"冲突碰撞与融合、汉文化的进入与文化中转站等.句町国宗教信仰的表现形态主要有巫信仰与鸡卜术、灵魂信仰与娅王花婆、祖先崇拜与布洛陀、乜六甲、国家--民族宗教雏形与麽教信仰、宗法性传统宗教与铜鼓墓葬等.研究句町国宗教信仰文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释奠古礼起源甚早,属于非时而祭的简约之礼,具有不忘先祖、敬祖归功的礼仪内涵。周代的释奠古礼存在两个受祭系统:先祖先王(多于“庙”中举行),先圣先师(于“学”中举行)。“学”中所行的释奠礼显示出重视人事经验、知识智慧的理性倾向和文教意味,是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历程在礼仪上的具体体现。伴随着孔子及儒学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地位的提升,历经汉、魏、晋,释奠古礼最终由对先圣先师的群体祭祀演进为专祀孔子之礼。释奠孔子新礼结合了祭祀礼典与讲经活动,南北朝、隋唐时期更形成为规范隆重、自由辩论的学术盛会,以及国家礼仪文化展示盛典,具有了崇圣重师、继承道统、昌明经学的新的礼仪内涵。当代继承和发展优秀礼文化,应处理好礼仪展示和精神承传的关系,发挥释奠礼在增强文化认同和凝聚人心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巫术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同时也持久地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历程中。即使在现代社会,巫术也并没有消亡,一方面它仍然以活的形态存在,另一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在中国,巫术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依然存在。巫术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民众把宗教理解成巫术,理解成获取实利的手段,而维护的是儒家的强势伦理。  相似文献   

18.
黄帝祭祀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历千年而不衰,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礼仪活动,其文化意蕴显而易见:从血缘角度而言,当今黄帝祭祀是华夏诸族对血缘始祖的祭祀;从文化角度而言,当今黄帝祭祀是华夏诸族对人文初祖的祭祀;从祭祀性质而言,当今黄帝祭祀是华夏儿女对血缘始祖与人文初祖祭祀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壮族麽教从越巫发展而来,虽然已逐步脱离原始宗教,并向人为宗教过渡,形成壮族特有的民间宗教形态,但是,麽教仍保留有浓厚的巫术、巫医、巫卜、巫法等原始巫文化观念及信仰,具体表现在麽教超度亡灵、禳解祈福法事仪式以及麽教经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