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努力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育人环境,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策略研究的重点课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重点致力于引导策略的研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建设高素质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大学生为本,为大学生服务,真诚面对网络舆论,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注重引导高校校园网络正确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校优势的教学科研资源,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影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提出了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举措。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迅猛发展,既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影响,也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这就客观上要求高校重视和不断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思考和研究何谓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对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挑战及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这是研究和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4.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 ,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关注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天地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充分 ,更新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改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本文就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化挑战为机遇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以及当前高校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与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尤其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网络平台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时代这个大背景下,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它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为了使网络信息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我们要从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等方面全面建构体现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针对性和渗透性。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对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化的渗透,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目前高校尚未形成一整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其滞后性和被动性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效果。为此,应加快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环境,使大学生尽早摆脱网络道德失范的窘境。  相似文献   

7.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高校教育实际出发,分析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此为基础,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提出从巩固教育阵地、创新教育手段、净化网络环境及强化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研究了网络对高校师生的影响。指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增强责任意识,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工作领域变革的挑战,主动深入到网络空间拓展工作,不断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变革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提出了基于网络维度,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的普遍应用,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与价值观念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了新思路。在网络文化育人视角下,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探索其优化策略,从整合师资力量、改进教育方式、运用网络新载体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四个方面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育人效果,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及其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针对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对大学生的影响进行讨论,提出网络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如何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适合现代化需要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互联网与传统市场的关系,互联网市场划分为互联网基础市场和互联网交易市场。互联网特性使互联网服务商和经营者具有自然垄断性并损害广大不特定消费者的权益。互联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在现行私法制度下存在局限,应当依靠公法制度特别是完善反垄断立法来实现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应当建立独立统一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实施举证责任倒置、加大法律责任及并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实现对互联网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互联网信息的不稳定性和多样性,对于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将互联网信息纳入现有技术的范围存有诸多困难,在分析互联网信息作为现有技术特征的基础上,该文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将互联网信息界定为现有技术:在公开的时间上,主要应通过建立“豁免网站”名单来确定;在公开方式和地域上,完全可以将互联网信息作为其他的公开方式;在公众可获取性上,应在对互联网信息内容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区别考虑。同时,对于其他特殊情况则应进行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网络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我国网络银行人世前的发展战略和竞争力水平,指出网络银行将是入世后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领域,我国网络银行只有在战略目标、发展模式、业务体系、经营和竞争理念方面实现超越,才有可能在与外资网络银行的竞争中取胜.  相似文献   

14.
借助网络优势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可行性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造和谐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进学校、进课堂、进宿舍,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在积极影响之外,其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以校园网络建设为核心,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网络资源,积极开展各种网络文化活动,在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基础上打造和谐校园文化,是目前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网络版权之精神权利及其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整的网络版权,应是权利人因网络作品的传播而享有的法律赋予的各项版权及相关权利的总和,包括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就精神权利来说,作者在网络空间的精神权利既不是全新的重新加以设定只会遭遇更多的麻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墨守成规的结果不但影响网络产业的持续发展,还会导致整个网络版权使用制度的无序化.因此,网络环境下版权精神权利必须因网络技术和网络媒体的特点作出适时的调整,其中,发表权是指作品通过网络向不特定公众首次进行传播,署名权的行使则更加注重程序法上的证据规则,而对于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在不可避免地遭受限制的同时更要维护版权人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自由空间给了人们极大的话语权,但是也造成一些不实言论的广泛传播,网络谣言随之产生。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利用互联网这个传播平台,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更为迅速,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文章从网络谣言的定义出发,主要从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两个方面,分析网络谣言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以其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改变着世界。就伦理领域而言,网络给人类道德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伦理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目前,网络伦理建构问题已成为伦理学研究的热点。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应当从网络伦理的制度建设、技术完善和网络道德建设等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特点让传统的国际民事管辖权理论面临前所未有的动摇和挑战。目前,针对网络案件国际民事管辖权的相关理论各有其合理性,但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网络作为人类通讯交流工具,确定网络案件国际民事管辖权时应合理结合弹性管辖标准和属地性管辖标准,以追求网络案件与法院地之间的真正实质联系;同时,通过国际合作,最大限度地协调国际民事管辖权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新能源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能源互联网构想成为“互联网+”模式下能源行业发展的新趋向。从互 联网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能源互联网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利用互联网的特性达到能源利用的互联共 享、能源类型的相互转化以及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的相互结合。就对国家发展的意义而言,能源互联网具有保障能源 安全、改善环境品质和民生、影响国际政治布局等方面的战略意义。当前,能源互联网的发展面临社会参与不高、可再 生能源消费占比过低、制度支持不够、技术难关等挑战。要推进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亟需改变观念,普及可再生能源, 完善市场机制,克服技术问题,制定能源互联网的中长期规划。  相似文献   

20.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由物联网提供的服务将被无缝地嵌入到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具有泛在性、感知性和智能化等特点的物联网,拓展了人类的感知世界,昭示着人与技术共在的可能性,即人所建构的世界将随人的实践进程而不断延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