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土地还授"在唐代"均田制"研究中极为关键,是"均田制"作为一种制度是否成立的"实施机制",其本意是为了保证土地耕种及取得赋税.传世文献中没有提到官员的应受田,<田令>中关于职事官的土地还授只是具文.在敦煌吐鲁番文书的记载中.土地还授是根据<田令>的规定来执行的,也只是参考.因此,"均田制"不是唐代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土地还授"只是田令当中的一种文本规定.  相似文献   

2.
《天圣令》复原《唐令》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重要史料,如何理解其中出现的"私田",关系到唐代是否存在土地私人所有的重要问题,更牵涉到"均田制"研究的诸多方面。何东、杨际平的相关文章,就是关于"私田"性质的再讨论。在辨析何氏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唐《田令》等相关史料,能够得出唐代存在土地私有权的结论。唐代没有土地私有权,或者把土地私有权拆分为体制内有、体制外没有等观点,皆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3.
隋代均田令承上启下,在北朝隋唐时期均田制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传世文献中记载的极其简略,加之所载并非田令的原文,而是后世修撰者的概括和说明。《隋书·食货志》中属于均田令的内容仅二百余字,空缺遗漏非常严重。而且,对隋代的田令不分时期地总括在一起,内容穿插交织,条理前后不清,给今天的研究造成很大的困难。所以,很有必要对其进行补遗和分期。一、隋代均田令补遗近年来,对隋代田令补遗已有多处,如关于丁男和妇女受田、老小受田、宽狭乡之分,翁俊雄先生补之;关于府兵受田、士兵身死子不退田、省府州县皆给公廨田、取消妇人和奴婢受田,武建国先生补之。但尽管如此,隋代  相似文献   

4.
唐代均田制是具有广泛影响而又常见的一个基本概念,关于唐宋时代的许多重要见解都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但从《天圣令》复原的唐《田令》可见,田令不是均田令,把田令等同于均田令是在史料残缺情况下的误认。文章逐条分析足以代表唐代官方言论的《唐代诏敕目录》,没有任何诏敕把本朝田制称之为均田制。从唐宋人的主流言论来看,也没有把唐代田制称之为均田制。唐人认识中的均田其实只是均税,与制度无关。考之均田制研究史,则可以发现,均田制只是一种由日本学者建立的学术解释体系。这对于我们重新思考唐代经济史、唐宋历史乃至中国古代史都有重要意义,可以提示给我们新的思考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士族"不是"贵族"。中国古代确实经历过贵族政治与君主独裁两个阶段,但不是从六朝至隋唐五代以前是贵族政治,宋以后是君主独裁;而是春秋战国以前是贵族政治,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的秦汉至宋元明清都是君主独裁。唐律令非常明确地承认唐代百姓田的私有性质。《唐令·田令》设计的那种田制,表面上虽有一些土地国有色彩,实际上不改秦汉以来土地私有的现实。隋唐五代敦煌、吐鲁番发现的大量租佃契约和唐代西州堰别青苗簿等都充分证明在两税法成立、《唐令·田令》设计的那种田制名实俱亡以前,租佃制已在除农民自耕外的各种农业生产方式中占主导地位,契约租佃制十分发达。这证明我国隋唐时期农业劳动者既不是"奴隶佃农",也不是"部曲农奴",而是法律身份自由的"良人"。内藤湖南等笔下的隋唐五代,不是我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隋唐五代。其所论率多削我国隋唐五代历史之足,以适欧洲中世纪之履。其基本结论、主要观点,乃至其所持的所谓论据都是错误的。现在亟应走出内藤湖南等"唐宋变革论"误区,还历史真面目。  相似文献   

6.
晚清清廷县官治理政策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演变过程.嘉、道、咸时期清廷主要通过继承清代中前期做法去完成县官治理,随着两次鸦片战争后清廷统治危机增强,清代中前期清廷那相对有效的县官治理政策不仅不合时宜,而且被迫发生变化.它不仅导致了同光时期清廷县官治理政策的部分调整,而且也导致了光宣时期清廷对县官管理的"加强".尽管如此,晚清清廷的县官治理并未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清制,衙门里有官、吏、役、幕友、家丁之分。有顶戴有品级的叫做官,一县之中知县、县丞、主簿、典史是官,县衙中的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书吏,叫做吏,役即县衙中的马、快、皂三班,亦即捉贼的马队,办案的步卒,喊堂威打犯人的衙役。三班六房称县官为老爷,侍立案旁侍候县官。他们的俸给从地丁钱粮中多收的羡余支付。而幕友家丁,乃县官自己聘请雇用的。与本官同进退,薪俸由县官自己开销,每年从地丁钱粮中,提成大约百分之二十。供县官支付,此项款子在聘师爷、雇家丁、应酬上司、招待过往官员、应付差使花销以后,剩余的归官自己所有,所以土  相似文献   

8.
根据走马楼汉简《都乡七年垦田租簿》,张家山汉简中的《田命籍》或许应定名为《田命令籍》。之所以被称为《田命籍》,很可能是《户律》的抄本漏抄了"令"字。《田命籍》是登记对某些特殊人群豁免田租的籍簿。综合文献记载,汉初被免征田租的,有卿以上高爵、中高级官吏、"乐人""邮人"和优秀工匠等。《田租籍》的主要功能,是记录纳税民户耕种了多少舆田(垦田)和必须按舆田(垦田)缴纳多少田租,也具有分户统计耕种田亩总数和缴纳田租总数的作用。它的券书格式,就是北大秦简《算书》记载的舆田亩数、税田亩数、产量租率和应交多少田租的文书格式。之所以会出现误券和更改券书的现象,是因为算术知识的普遍缺失和县、乡有简、详两个券书版本。  相似文献   

9.
中国县官制度沿革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代都非常注重县官制度的建设,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县官自春秋战国产生以来,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其品级也因辖区的大小和治理的难易而有高低之别。它的职掌包括教化百姓、听讼断狱、劝民农桑、征税纳粮等方面。古代县官的选用主要靠荐举和科举,近代则有考试验定和任命,任内还要通过定期的考绩予以提升或黜免。由于县官是“亲民之官”、“父母之官”,因而在国家政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吏治的明暗。  相似文献   

10.
隋代是一个经济富庶的朝代,其经济富庶的原因主要是均田制的实行.然而,关于隋代均田令的研究,至今还是一个空白.许多同志沿续历史旧说,将隋代的田令与北齐的田令同等看待,认为隋代田令“皆遵北齐之制”,似乎二者之间毫无变化,只是照搬来沿用了一下而已,没有研究的必要.其实,这种传统的说法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有必要研究商讨.笔者就隋代均田令的形成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请教于方家. 一关于隋代田令的形成,传统的说法是“皆遵北齐之制”,不仅唐初的魏征等人坚持此论,就连杜佑、马端临也这样讲.这一观点的提出和长期流行,否定了隋代  相似文献   

11.
激进与保守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被长期使用的一对分析范畴.20世纪90年代初余英时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次讲座中,以"激进与保守"这对范畴来分析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2.
释"毛"、"舞"     
先秦典籍中,“毛”字含义有三:毛发与兽毛之类;草类;五谷。金文和《说文》中的“毛”,字形像谷子。“毛”字的基本含义就是“五谷”。甲骨文中无“毛”字而有“舞”字,“舞”字中一人所执之物非一般所释的“牛尾”,而是倒执的“毛”,即五谷。“舞”是古人在谷物成熟后执禾而舞。  相似文献   

13.
中庸之“中”字的涵义是全面的,也是自成系统的,与其相关的“执中”、“中和”、“时中”等概念均由“中”字衍生而来。在“中”与道德的关系上,中国儒家所言“中庸”是“至德”,而古希腊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中庸是区别于自然界的人事界之“中”,是最高的善。中庸以适度为原则,但它不容易达到。人的行为必须以理性为指导,才能达到中庸。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权力观”历史概念的提出、历史背景讨论到现代领导人的“权力观” ,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三个古国早已发现"自涉加否定"(P)偶发的"矛盾性";随后其一又把P"强化"为"本语句假"(Q),响应"亦此亦彼"悖论(R),携手挑战"不矛盾律".这两个"悖论之冠"Q、R,迄今仍然"扑朔迷离",被誉为"千古之谜".在20世纪初,由于"罗素悖论"的猛烈冲击,惊醒了沉睡数世纪的Q、R,即时引发西方众多"今哲"奋力解悖."今哲"经历百年挫败,在迷惘和绝望之余,竟然认Q为"无意义"而拒斥Q为"矛盾",比"古哲"倒退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6.
企图从理论上解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学"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目的,也是西方马克思学的一个学术主旨.开创中国马克思学的方法论前提是"解读"而非"解构".回到马克思,建构中国马克思学,必须对意识形态问题与科学问题有清醒的意识,自觉建构中国马克思学的方法论体系,实现马克思"文本解读"和"时代解读"的结合,同时还要积极借鉴西方马克思学中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对“顿悟”、“体证”的哲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教讲"顿悟成佛",儒家讲"体认天理",道家讲"与道合一",儒、释、道三家在修行理论上都注重"顿悟"、"体证"。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作为三家最后标的之"佛"、"天"、"道"多有相似相通之处,都是一个既无方所、无质碍而又恒常遍在,既无形无象而又可为"天地根"的"本体"、"大全"。"本体"的非实体性,导致常规的认识方法,诸如分析、推理、归纳、综合等,都很难完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它;而"直观体证"则是人类在长期思维实践过程中,试图以一种突发、跳跃的方式去对"本体"进行直接确认和整体把握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缺乏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科学论证,它认识或把握对象具有推测性,因而只是一种或然性思维,而非必然性思维。  相似文献   

18.
宪法评注是"根据宪法"的评注,宪法学说是"关于宪法"的学说。宪法评注的成就虽然令人瞩目,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宪法评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的宪法学说。宪法学说既尊重宪法文本,也强调对于宪法文本的超越,它以当代中国的宪政实践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发展从当代中国宪政实践出发的宪法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9.
家庭捆绑缴费模式伴随着新农保制度的推行为人所熟知,在民众中和学界都引发了诸多讨论。家庭捆绑缴费模式通过外在压力敦促农村居民参加新农保制度,克服了自愿参保的种种弊端,帮助农村居民走出有限理性的困境,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尽管家庭捆绑缴费模式存在削弱制度普惠性、激化家庭内部矛盾、增加制度执行成本、引发基层违规操作、导致制度尴尬之嫌,但社会保险的强制属性和农村的客观实际决定了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应遵循从自愿到强制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0.
贾兵强 《殷都学刊》2011,32(1):154-156
楚国农业生产方式是楚国农业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术界对其的认识还没有达成广泛共识。文章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对"井衍沃"中"井"的涵义进行考释,研究表明"井衍沃"中"井"与凿井灌溉没有必然关系,不是楚国农业生产方式——井灌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