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紫罗兰》同性恋创作与明清时期言情小说创作的审美趣味,有着深远的承传关系,只是20世纪二十年代《紫罗兰》时尚叙事中的同性恋故事,无论从内容还是精神实质与传统的同性恋创作完全的不一样了。本文以《紫罗兰》同性恋作品为个案,具体分析了在以情感交易和欲望放纵为目的现代社会异性恋情感环境中,这类作品在表达自我意志、追求个性化情感理想时,所体现的积极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琼州学院学报》2017,(1):86-90
同性恋概念源于西方,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同性恋大概念下的相关词汇已经更新,对于同性恋一词的翻译亦应与时俱进。男风概念来源于中国古典文化,属于文化负载词,对此的翻译不宜简单等同于同性恋,全面解读男风的文化内涵是翻译的必要前提。同性恋和男风的概念翻译皆应考虑文化背景,从而准确翻译。  相似文献   

3.
城市营销:以现代激活传统——论闽都文化及其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在现代城市营锖理念的指导和实践下,拥有了焕发生机的新契机.福州地城的历史传统文化--闽都文化与福州城市的形象塑造和城市品牌营销无疑是息息相关的.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新的历史机遇中,闽都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传播.应当以城市营销理念为指导,进行现代研究、发掘与传播,与福州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的打造有机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以期获得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社会认同与影响.具体而言,闽都文化需要进一步明确儒、福、根三大文化内涵.保护历史文化现存的实体,按照现代传播学的要求,确定传播的主体与传播的对象,根据不同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采取不同的营销与传播的手段与路径等,实现细分时象、广泛受益的目标,在为城市形象与品牌打造服务的同时,实现自我传播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崔荣华 《河北学刊》2004,24(3):155-159
中国古代的同性恋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男风"一词也成为同性恋的一种代名词,与异性恋形成并驾齐驱之势.整个社会对此趋之若鹜,你行我效,居然演变成一种影响广泛的社会风尚.这种奇特性爱现象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性文化对同性恋的姑息听任,宗室家庭对同性恋的宽容放纵,社会思潮对理学禁欲主义的叛逆反动,明清法律对异性恋严禁、对同性恋松懈的不同态度,京师戏剧业的昌盛兴旺以及梨园男旦体制的改变紧密相连.这些因素综合交织,催发了明清社会"男风"现象的盛行和蔓延.  相似文献   

5.
朱丽霞 《江淮论坛》2009,(4):122-129
同性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中国历朝历代皆有,但明清两代达其极盛。本文将这一现象置于明清之际的时代背景下,以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士陈维崧为个案,通过对陈维崧及其时代之同性恋“现象”的深入考查和剖析,挖掘出这一文化奇观的终极根源在于明代中后期所形成的反儒学、反理学、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从而诠释了明清时期同性恋作品空前繁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物形象的虚构与叙事问题对于创作和鉴赏都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红楼梦>和近年颇受瞩目的小说<尘埃落定>在主人公形象塑造上的异同,作者认为两部小说都建构了呆或傻的他者形象,都通过贵而败蕴藏了悲剧内涵,但是<尘埃落定>在叙事处理上过于谮虚化,以致难以达到<红楼梦>的丰富与深厚,从而导致了作品的高下之别.这个比较说明了人物形象的虚构与叙事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论朱天文创作中的阴性书写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晨 《江汉论坛》2007,28(2):102-106
本文首先从"台湾悲情三部曲"(<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好男好女>)入手,剖析了其编剧--台湾作家朱天文在历史题材电影剧本创作过程中的阴性视角,继而指出朱天文所以采取这种历史叙述方式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的阴性书写意识.阴性书写意识的生成一方面是朱天文早期受到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影响,而另一方面更与当下社会生活中理想丧失、意志瓦解、商品繁复、物质鼎盛休戚相关.文章从感官书写和细节书写两个层面入手,以<世纪末的华丽>和<荒人手记>为主要分析范本,呈现朱天文创作中阴性书写方式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虚实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艺术辩证法.早在2000多年前的司马迁<史记>历史叙事中就有虚实艺术技法的大量运用,并且达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史记>历史叙事虚实艺术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虚写设置的多样性:通过旁人叙述、议论表现人物或事物而形成的虚写,运用概括叙述所形成的虚写,采用合理想象而形成的虚写等;二是运用虚实结合方法的多样性:以虚写实,以实写虚,虚实相间,虚实互见等.<史记>历史叙事虚实艺术技法的运用和创新,直到今天都还是空前的,值得我们继续挖掘、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芬尼根守灵>和<尤利西斯>以看似破碎的艺术形式,既展现了支离破碎的视角,还展示了艺术家眼中破碎的世界;<为芬尼根守灵>揭示了睡者与死者之间的关联,而<尤利西斯>则在意识流中找到了清醒的人类联想模式的关键点;如果说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以追求新范式、新权威、新秩序为主旋律的现代主义文学形式来重新阐述一种神话,表现了现代经验和现代意识,那么,他在<为芬尼根守灵>中则通过解构和去中心等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来书写"世界历史",他试图通过语言游戏来打破生活与艺术的界线,并挖掘出"不确定性"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历史研究法”与1920年代的梁启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春凌 《云梦学刊》2008,29(5):18-24
学术与政治两种行当分途,传统的士大夫转化为现代的知识分子,是关涉中国现代文化进程的历史性变革.梁启超的两部史学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及<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都是"新史学"进入学院的成果.梁启超的历史"著述"观念,表面上规定了现代史学的走向;实际上,著述、书写这种文章之业,还存留着中国士人千百年来铸"经国之大业",传"不朽之盛事"的价值期待.  相似文献   

11.
同性恋现象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萍 《河北学刊》2004,24(3):48-52
对同性恋现象的认识,一百多年前就已开始了,但伦理学对这一现象的考察却远远滞后。本文在分析同性恋行为所包含的伦理关系之基础上,提出了同性恋伦理评价的三个原则,即自愿原则、隐私原则和不伤害原则,用以引导同性恋者自我约束和促使社会公众对同性恋现象和同性恋者保持宽容、人道的心态。  相似文献   

12.
同性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现象。近几年,国内的学者对同性恋态度做了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的态度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而四分模型对内隐心理过程的更为精确的描述以及以性别角色为划分维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研究对象的有效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也是学者们应该关注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闽台区域文化从总体上说与闽南民间文化有密切关系。闽台共同文化区的形成,既是移民与文化传播的结果,同时也是两岸密切交往关系的产物。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过程,强调指出,历史上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以及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为闽台文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两岸的交流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结成的血缘文化纽带则是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重要条件和最终标志。  相似文献   

14.
客观存在的同性恋群体长期以来属于人类学研究的禁区,其承受的污名和歧视使触碰这一领域的学者规模和作品数量相对稀少,这种情况在中国人类学界尤为明显。从学科认识论来看,同性恋研究经历了"性逆转"、"性倒错"的医学范式;异性恋框架主导的文化影响模式;建构学派的历史、政治、经济视角批判;以及酷儿理论的全盘颠覆和开放式探索。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城市化的井字型构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省城市化战略进行井字型构想 ,认为在实施我省城市化战略时 ,既要注意合理的省域布局 ,以便有重点地推进 ,又要结合省内各地区的特点 ,采取相适应的城市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闽南方言的句首语气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华东 《东南学术》2007,(5):158-168
句首使用语气词是闽南方言的一大特色,也是闽南方言继承古汉语句法形式的特征之一。本文对闽南方言句首语气词作了系统梳理;从语气词与句子的组合情况解析句首语气词的句法结构特点;从句首语气词的出现与否及发音变音事实论述语气词对句子语义细微差异的指示作用;概述了句首语气词对句子语气所起的衔接、表态和增强等语用功能;从汉语史角度对闽南方言句首语气词的来源也作了较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福建造纸产业竞争力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在于福建造纸业在融资能力、需求条件、企业竞争力与政府产业政策上与几个造纸大省相比处于劣势。提升福建纸业的竞争力必须改善投资环境、提高融资能力、扩大产业规模;必须完善产业布局;必须加强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8.
总体上看,福建省税收收入增长水平和GDP增长水平基本适应,税收与GDP的总量结构处于较优水平,现阶段GDP的税负水平保持在4.5%左右比较适宜.建模分析表明:税收对福建省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相对来说农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抑制作用比较大;从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比例结构看,福建省目前的税收结构处在较优水平.考虑到2006年已经实施了新的个人所得税起征标准和取消农业税这一事实,近两年福建省不需要进行过多调整,但要充分注意近几年直接税与间接税之比不断攀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早在十九世纪末,日本就开始在福建从事贩毒活动。抗战时期,日军在以武力手段屠戮福建人民、掠夺资源的同时,更是在福州、厦门等地废除中国政府的各项禁毒法令,公开推行毒化政策。“以台制华”、“以毒养战”。与其他沦陷区相比,日本在福建的贩毒活动有其特点。巨额毒资不仅助长了日军的侵华气焰,同时也使福建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