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侗族建筑艺术更是侗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侗族建筑与"侗族大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需要被保护、传承。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地扪村侗族传统民居的自然条件、建筑形式、历史渊源、设计方法和空间区分等方面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解析了侗族传统建筑的结构、样式、建筑方法、选材用料和不同地形下的建筑方式。同时,结合现阶段侗族人民生活条件和文化认知的改变的现状,本着保护侗族民居和提高侗族人民生活水平的原则,进一步提出适合该地区现状的现代民居设计及建造方向。  相似文献   

2.
新民居风格住宅是传统建筑文化有机更新的积极尝试,它融合了传统民居的元素,具有十分鲜明的符号特征。现代设计将传统民居构件抽象化、几何化、建筑化,再用到设计上,由此产生了可以适应当代住宅的新民居符号,形成了当代住宅的新民居风格。  相似文献   

3.
湘西民族传统村落是包括各类民居建筑及其承载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习俗、民间信仰的集合体,是湘西各民族农耕文明下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承载着湘西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的重点就是保护好村落民居建筑,村落民居建筑与乡土文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民居建筑是乡土文化重要的载体,文化是人的外化,反过来会影响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思维方式。近年来湘西民族村落中乡土文化在多元文化冲击下被日益稀释,导致传统民居建筑不断被现代建筑取代面临消失的境地。传承乡土文化,让村民从内心上认同并自觉保护才能使湘西民族村落与时代同步,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4.
在恒常的变迁过程中,土家族民居建筑在自身历史发展轨迹、变迁动力、变迁原因和功能方面都显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重要特征。面对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大趋势,土家族民居建筑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巨大压力,要从对现存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对传统建筑艺人的照顾和新艺人的培养、鼓励普通土家族民众参与保护以及立法等角度来加强全社会对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关注,从而更好保护这一土家族传统技术与文化。  相似文献   

5.
水族干栏式民居,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之一。随着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使砖木和砖混结构建筑对传统的木结构民居建筑造成很大冲击,水族传统干栏式民居正处于濒危之际,对其抢救保护、开发利用与研究紧迫而必要。通过长期实地考察,对三都县水族村寨环境作分析,从结构、平面、造型及建筑文化去解读水族干栏式民居,并对水族民居现状及其引发的问题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6.
论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区域建设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处理好区域的建设发展和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关系 ,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和传统是每一个建设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福州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但是福州的传统建筑文化近年来却由于旧城改造受到严重破坏。通过调研福建土楼民居以及广东汕头、福建泉州等地区的传统街区 ,分民居建筑和旧城保护两个方面论述在区域建设中保护传统建筑文化的意义。结合福州的传统建筑、街区建设性破坏的现状 ,以“三坊七巷”街区为例 ,提出几点保护的构想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通过与英、法、美各国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定义、保护态度、手段等方面的对比,发现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具有历史建筑丰富、传统民居众多、居民久居其地的特点,但是目前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及保护重点是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而忽略了对居民的保护,应对北京社区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对民居与居民进行整体性保护,以达到保留保护区传统风貌,促进其文化、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传统民居同其它古建筑一样,是人类历史留下的财富,应当重视和保护.湘南永州地区有很多传统民居保存较好,集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审美观念于一体,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湖南省永州地区传统民居在历史与文化、艺术与教育、科学与环境、社会与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民居建筑是社会文化的综合载体,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定形式的民居大体上与该民族的社会制度、经济形态、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婚姻习俗相适应。民居不仅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和完善,而且各民族因地理环境及文化差异,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建筑形制和技艺。文章对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及南方一些民族的民居建筑形式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陕南传统民居是我国民居建筑与传统文化的瑰宝,记录了陕南地区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陕南多地传统民居的大量考察、调研、测绘等获取了丰富的资料,充分了解陕南传统民居的成因与发展脉络,分析总结了陕南传统民居的形态与现状。并阐述了陕南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保护意义,提出了合理可行的保护与发展的方法与建议。同时为陕南当地乡土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贵州省民族村寨在保护与发展中摸索出很多可行而且富有实效的路子,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特色民居建筑破坏严重,劳动者文化水平低,劳动力流失严重,资金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合理等。为了保护、发展民族村寨,可以采取多部门联动、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民居改造科学规划、加大对少数民族村民的技能培训等措...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侗族聚落空间形态演变趋势的分析,研究侗族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生态因素及生态影响。研究表明:侗族总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结构的多样性使得民居建筑在数量、形态和功能需求上产生变化;物质流和信息流的变化使得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改变,由此导致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而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对民居的生态系统影响则表现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危险和对民居社会生态系统中"款"组织形态这一核心因子的破坏。二者之间有着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民居与民族传统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居建筑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敛性、"天人合一"观、宗法观念、"风水"观念在我国古民居中都有所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古民居的型制风格,中国古民居又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凝固的形态和表征。  相似文献   

14.
建筑作为人文环境的基本构成,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和物质文化的载体,古建筑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固化。当前,古建筑始终面临着不可逆的损毁风险,为更好地保存其风貌特征,对日后修缮与维护提供确切参考,数字化重构是必然且高效的保护形式,而增强模型的标准化构建及数据流通性则是关键。参考《营造法式》理念,将侗族古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并以侗族民居建筑营造特征为研究个例,将建筑构件划分为分类数据库,提出营造图库共享平台的建设构想。运用主流建模软件所通行的函数语言为运行规则,从而得到模式化输出的完整模型。该方法从技术层面简化了古建筑的数字化制作流程,缓解古建筑复杂构件与结构的模型流通难题,为侗族古建筑的数字转化提供底层数据,对侗族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侗族文化传统的传承方式、手段等方面受到巨大威胁和挑战的背景下,笔者结合侗族文化腹心地区——贵州省黎平、从江、榕江3县的教育人类学田野考察分析,对侗族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模式与策略、侗族文化的学校教育3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控拜传统民居景观价值特征体现了苗族地域文化特色的物化标志、苗族山地生存智慧以及苗族文化传承的文化空间。通过调查分析,控拜传统民居景观保护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即水、电设施功能低,使传统民居受到火灾威胁严重;排水与卫生设施缺乏,使传统民居景观吸引力下降;传统民居舒适性低,不能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多样性的文化变迁,导致传统民居景观保护受到外来文化的威胁。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对村赛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以独特的游牧生活方式在民族文化史上独具一格,随着时代的推进,经济模式、住居方式、建筑技术与材料的变更都影响以至破坏着蒙族民居的原始风貌。立足建筑文化保护的视角,从蒙古包的起源和型制入手,对蒙古包建筑空间组织格局、陈设与装饰手法等诸方面展开分析,以期获得较为全面的关于蒙古民居价值性和艺术性的探讨,倡导对现已弱化的蒙族传统民居的保护及其艺术生命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侗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心理素质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建筑文化审美特征。从美学的角度选取侗族最富有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吊脚楼、鼓楼和风雨桥等建筑进行论述,可以向世人展现侗族建筑文化审美之精神风貌,丰富我国民族文化的宝库。  相似文献   

19.
传统民居是人类生存的必然产物,是历史文化传承的空间载体,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社会风俗、景观审美、历史文化、情感和使用等价值,是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旅游开发潜质。文章以川北传统民居中具有代表性的阆中古城为例,介绍川北传统民居旅游文化价值的特点,探讨传统民居旅游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传统民居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泉州民居艺术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泉州是闽南文化核心区域,泉州民居作为闽南文化的载体,在自然地理气候、人文环境和历史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形成了特殊的艺术特征。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研究泉州传统民居的保护,关注民居内生活形态的重塑和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统材料制作工艺的保护,将民居保护纳入到闽南文化保护体系中考察,是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有力补充,也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