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江新国 《兰州学刊》2008,(10):35-37
人在一切领域的平等是社会主义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在揭示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个时期虽然表述上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是从生产力基础出发,主张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生产力问题实际上成为认识理想社会的出发点。生产力尺度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发展的依据和发展目的,使社会主义的本质表述上更为显化,内涵上更加深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哲学史上,将人作为目的或价值尺度而具有显著特征可分为三个是时期:人作为物的尺度.人作为自己的尺度,以及人作为他者的尺度。根据这种变,“人是万物的尺度”表征着人作为物的尺度;“我思故我在”表征着人作为自己的尺度;“我与你”则表征着人作为他者的尺度。  相似文献   

3.
论价值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什么是价值观念?从字面上看,价值观念就是关于价值的观念。要完整地把握价值观念的含义,必须完整地把握价值和观念的含义。在理解价值方面,历来有两方面的误区:一是把价值理解为道德价值,即善恶,并以此为尺度衡量一切,事实上否认了道德价值以外的一切价值;二是把价值理解为目的价值(或称内在价值)并以此为尺度衡量一切,事实上否认了目的价值以外的一切价值。前一种误区随着一般价值论研究的兴起正在逐渐得到克服。第二个误区虽然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已注意到,但至今仍常常为研究者所忽视。人们在谈到价值的分类时有时还能…  相似文献   

4.
一何谓历史的尺度?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人们还把自己的活动当作对象来进行评价: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后退,是历史的发展还是历史的停滞。而这种评价的标准,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的尺度。在以什么作为评价历史的尺度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类历史观的对立。神学家把上帝的意志看作历史的尺度。法国唯物主义者则认为人的欲念、动机是历史的动力。因而人的某种思想原则便成为历史的尺度。黑格尔把历史看作是不自觉地,但必然是为了实现绝对观念这一预定的理想目的而努力,这同一绝对观念便是他最高的历史尺度。费尔巴哈抛弃思辩的绝对观念,立足于人本主义,所以他主张以人为“一切事物、一切现实性之尺度”。他所说的“人”,是指作为族类的人,所以他又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性实践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韩庆祥 《河北学刊》2004,24(3):67-73
以人为本,是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回应中,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刻理解中,在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付出代价的反思中,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本",就是要把人当作主体、本质和目的.以人为本有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的肯定.其次,就当前中国来讲,它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为了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关注弱势群体;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就是尊重人的合法权利,尊重人的能力差异,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断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最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确立起人(或人性化)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落实到执政党的活动中,主要就是"以民为本",但不能把"以人为本"仅仅理解为就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能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凝聚一切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6.
人的一切对象化活动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人创造或获得价值对象,即把“自在的存在”变成“为我的存在”。从一般意义上看,“为我的存在”是指人们根据活动对象的客观属性(物种尺度)和人的需要(价值尺度)去现实地塑造外界客体和主体自身,从而不断创造出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世界。然而,在创造“为我的存在”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似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怪圈,即同时生产出“反我的存在”。这种现象,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创价活动中与正面效应并存的负面效应。探讨和把握此类问题,极有现实意义。一、创价结果与创价效应一切社会…  相似文献   

7.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包括坚持执政为民,真心真意为群众谋利益;注重经济建设,巩固中华苏维埃政权的物质基础;建立民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坚持从严治党,对腐败分子绝不手软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应切实关注民生,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和发扬民主,推进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党增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人性基础、价值意蕴和评价尺度三个方面论述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论的哲学合法性问题。从人性基础上看,发展的主题是人,发展的目的是成为人,发展的动力是人的活动;从价值意蕴上看,发展就是要追求并力图实现人的自身本质,要努力地“成为人”,体现了人类的理想性追求,体现了人类超越当下现实的指向性;从评价尺度上看,生产力尺度和生态尺度都只具有历史的合理性,而不具有最终意义,应该把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作为衡量发展的最终尺度。  相似文献   

9.
价值是一个多学科的范畴,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构成价值的主观因素在于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即对人的有用性;其客观依据在于它的属性、作用、用途。任何价值,总是反映着事物的客观属性和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一定关系,因此,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也就是说,一切价值关系的主体都是人,一切价值都离不开人。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价值。人在这个世界上是惟一的价值主体和价值享用者。然而,人同时又是价值的客体和价值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改造,是个…  相似文献   

10.
人的活动是人存在发展的根本方式,而人总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去从事活动的,美的尺度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必须也必然要坚持的基本尺度,它体现着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对象物之间的情感交融关系,呈现出一系列的二重特性,在人的活动尺度体系和人的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主体思想则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对人民主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认识和践行人民主体思想。  相似文献   

12.
季家珍的《印刷与政治 :〈时报〉与清末改革文化》 ,是英文世界众多上海史著作中自具特色的一种。作者借助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 ,从《时报》入手 ,以“中间地带”理论为架构 ,融文化史、政治史、社会史于一炉 ,讨论了晚清上海报人在塑造新国民方面的作用 ,报人与下层民众、上层政府之间的关系 ,立宪派报人在传统与现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作者的“中间地带”理论架构 ,为学术界关于中国“公共空间”的讨论增添了新的一说 ,为繁盛的上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范畴的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幸福观的根本立足点是社会而不是个人,是社会人而不是自然人。它要求人们正确处理幸福感与幸福观的关系、创造与享有的关系、个人全面发展与幸福人生的关系、自己幸福与他人幸福的关系、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幸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有着迥异不同的家族历史与家庭伦理,这极大地影响了中西方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尤其对人的个体观念、团体观念产生了一种决定性的作用。文章简略对比中西方家族制的历史、家族伦理的显著差异,以及家族文化对当代中国家庭伦理构建的深刻影响,对我们扬弃中西方的个人、家庭伦理观,处理好个人的自由与对家庭的责任关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中国史学界传统上认为,心理史学方法作为一种"唯心"的研究模式,与作为史学研究指导思想的唯物史观是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本文通过梳理心理史学方法学理发展过程,并从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物质实践活动"入手,探讨心理史学方法与唯物史观的关系,认为两者的关系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唯物史观需要用心理史学方法来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心理史学方法需借助唯物史观来解决自身的缺陷。二者相互结合,可以进一步推动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实现了发展观上的创新;它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它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它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把以人为本贯穿于社会发展的一切方面,明确了人民是历史主体的观点,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7.
发展成为我国当代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概括,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人民群众所普遍认同与接受。作为我国当代核心价值观,发展意味着公民道德的建立,意味着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意味着人民主人地位的彰显,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确立。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发展核心价值观为我国提供思想意识和精神动力,促进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与创新型社会建设,有利于中国同胞的团结、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巩固、提升。  相似文献   

18.
生态美学是一种具有生态维度的新审美观,是生态文明的产物,且生态美学学科的发展将有利于实现人类用"整体观"视野看待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人类"诗意栖居"的生存观、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和"生生之美"的文化进步观的实现,生态美学的生态文明意义莫过于此。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史.是国家为加速工业化而不断探索能够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的历史,而其中的收入分配制度则同时包含着两个目标:一是现有制度能够保障有足够的积累可以支持经济发展,二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在加快工业化这个大前提下,前30年,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就收入分配关系而言,主要是如何处理好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也就是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而后30多年,特别是1992年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就收入分配而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资本与劳动的收益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义夫 《理论界》2014,(8):99-102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近代环境概念的普及,部分知识分子以公开期刊为平台,集中发表了几种涉及环境意识的新观点,对当时中国落后的社会现实与环境发展间的相互关联问题进行了针对性讨论。这些环境意识是具有近代知识结构的青年对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再思考,在当时有着较强的前瞻性与务实性,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以及环境史研究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