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现代物理学中的波粒二象性最早是1900年普朗克推导黑体辐尉公式时以辐尉量子不可区别性的形式引入的。1909年爱因斯坦在德国自然科学家协会第81次大会上所作的《关于辐射的本质》的报告,第一次明确地揭示了这个问题。把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设看成是最早引入波粒二象性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界,同一条自然规律往往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示两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基本情况也是这样。由于自然与社会交错运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统一,因而一条规律有二重态;量子力学揭示波粒二象性,经济科学揭示劳动二重性,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内在的惊人的类似,从而形成一种深层次的联系。从量子力学那里取来介子场论,可以利用它建立经济学的社会场论。  相似文献   

3.
用反康普顿效应演示光的波粒二象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反康普顿效应的光量子诠释与电磁波诠释的分析比较,找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判据——Eβ》e,从而使光的波粒二象性由定性描述跨入定量阶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Dirac工作的基础上对电磁场作了更进一步的分解──电磁场按光子对应分解。这一分解的成功确立了电磁基波的整体独立性,从而揭示了经典电磁场的自身量子化并推出了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概念。  相似文献   

5.
在量子力学中描写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方法,与经典力学中描写宏观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微观粒子的状态不再是用宏观物体的有确定值的坐标和动量来描写,而是用波函数来描写。这种新的描写方法,体现了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而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还通过量子力学关于状态的一个基本原理——态叠加原理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光与电子相互作用的量子与非量子效应研究而肯定了光必定存在波粒二象性之外的新特征,并就这一特征设计了一个检验性实验。  相似文献   

7.
在经典电磁场的自身量子化基础上提出了光的相变理论,展示了波粒二象性的三重含义,给出了一幅自洽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图景;进而,在反Compton散射中加以应用,得到了该过程中光的波、粒二相之相变判据,解决了一个理论的内部协调问题并作出了二个有待验证的预言  相似文献   

8.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从量子力学的物质波出发,利用描述微观粒子的波函数,采用几率波的方法,导出光的单缝衍射和圆孔衍射的光强分布规律,所得结果与波动光学中用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得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波粒二象性的本性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问题,本文运用唯物辨证的观点对此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以求对其内涵、特性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宏观物质世界的规律性 ,普朗克和海森堡的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规律性。当我们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 ,运用哲学思维突破波粒二象性的阈值范围时 ,便发现了一个新的物质范畴———超微观物质世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阴阳学说 ,可将这三个物质范畴 ,重新划归为阳性物质世界和阴性物质世界。阳性物质世界属于四维时空 ,由实粒子构成 ,运动速度限制在光速以下。阴性物质世界属于四维以上的多维时空 ,由只具有波动性的虚粒子构成 ,充满空间而不占有空间 ,运动速度起步就是超光速。迄今为止 ,我们人类只认识了阳性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对于整个阴性物质世界还是盲无所知的。在未来的世纪 ,科学研究的对象将会逐渐转向阴性物质世界  相似文献   

11.
生源地助学贷款在部分省份的实践表明,其资助效果与激励作用都比较明显。教育的生产功能和信号功能,正如物质世界的“波粒二象性”一样,也是同时存在的。生源地助学贷款既能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也有助于外在信号的增强,因而它能实现人力资本的“量子跃迁”。  相似文献   

12.
斯皮瓦克后殖民批评审视与重读西方经典,揭示其中的意识形态运作;关注后殖民作家对于西方经典文本的重写与改写,揭示其所具有的抵抗意义;重新阅读后殖民本土作家的文学书写,审视其文本所揭示的现代国家话语对于边缘群体的压迫性.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与其他理论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她的研究不仅揭示西方经典文本的意识形态霸权,更把研究的焦点放在后殖民本土文本对于"殖民"与"内部殖民"压迫性话语的揭示与颠覆.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提德布罗意关于微观粒子能量振动的观点,并加以修改。在此基础上应用相对论理论得到了运动粒子能量的拍脉动,由此推出德布罗意波长和薛定谔方程,给出了粒子能量脉动波的波粒二象性图象。  相似文献   

14.
论刑法之波粒二象性——以交往行为理论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必须从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两个向度才能圆满地解释刑罚的本质属性.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分别立足于道德与伦理,试图通过对个体理性的考察而推导出作为公共理性之刑法的正当性,无疑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交往行为理论不仅承认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的分野而且提供了二者进行沟通、交汇的管道,为反思、改革刑法理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范畴是认知的基础,隐喻是对范畴的突破.人所特有的这两种认知方式表明了人是体验的存在.范畴是人之认识活动的物种尺度.它揭示了人的自在性、生物性、有限性,而隐喻则是入跨越物种的认知方式.它揭示了人的自为性、理性、感性、文化性、创造性.如范畴和隐喻共为人所拥有一样,它们所揭示的人性的各个方面也共存于人一身.所以我们可以概括地说,认知语言学所揭示的人性既是多样性的统一,又是统一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从流行音乐中的一些优秀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孤独感、漂泊感及人性的沉沦与拯救等三个方面入手,揭示这些作品中共同存在的关于人类的精神家园的失落、寻觅与重建的思想倾向,即“返乡”情结,并初步揭示出造成这种思想倾向的主要原因──都市文明对人性的异化与扭曲。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鲁迅与卢梭相同的本质“抗辩”入手 ,剖析其不同的表述方式与思维理路 ,并揭示这些不同所蕴含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8.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所揭示的宗教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社会大系统对宗教的必然要求与宗教子系统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不平衡"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不平衡"思想是运用辩证、发展及深层次转型的眼光和方法对艺术发展问题所作出的总体性把握,它揭示和阐明了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总体相平衡与局部不平衡辩证统一的基本规律.而其中的"相敌对"的命题则对转型后的"艺术生产"阶段所特有的二律背反现象作出了深刻和精彩的揭示.  相似文献   

20.
论“玛曲教育现象”——藏族牧区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牧区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特殊的发展规律与特点 ,但目前也面临着特殊的困境。本文所揭示“玛曲教育现象” ,主要针对甘肃藏族牧区教育中的一种落后现象而言 ,旨在揭示该现象的内容与实质及探讨其改变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