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提出新经济地理学有五个方面的内容最值得关注,它们分别是:学科的核心思想、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总体政策涵义、缺陷或未来发展的难点.前四个方面充分展现了新经济地理学的魅力.对这些方面从总体上总结并评述的主要观点有:循环累积因果机制是导致经济活动集聚的关键,广义上的贸易自由度变化在其中起决定作用;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体系提供了一个具有巨大包容性的理论框架,使具有统一理论基础的空间经济学初具雏形;循环累积因果机制适用于解释各种空间层面的经济集聚现象或相邻区域的演变分化;区域经济政策总体上终究只能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权衡,把握区域经济总体效率与不同区域相对公平之间的度是关键;新经济地理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难点在于更全面、彻底地考虑空间维度,使模型的假定条件更接近现实并能更多地反映社会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经济地理学家克鲁格曼荣获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空间经济研究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然而,对经济进行空间研究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侧重于空间最优分布和一般均衡理论的新古典主义研究方法;另一种则是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方法.由于两种范式的差异,他们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也是大异其趣.文章首先对涉及空间的文献作一简要的概述,然后详细阐述新经济地理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相关评论.  相似文献   

3.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竞  薛冰 《兰州学刊》2008,(4):76-80
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标志着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在经济理论中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从而为经济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文章首先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模型做了简要的回顾和评述,再从改进与拓展基本模型的角度出发,将新经济地理学的新近发展总结为六个方面,并对当前新经济地理学的不足与缺陷、发展前沿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江苏沿海经济“低地”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揭示了经济空间演化和分异的内生机制.国内关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有很强的解释力.新经济地理学为解释江苏沿海经济空间的形成机制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时间动态——由要素对区位收益的预期所规定——对于新经济地理学非常重要。现有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对预期问题的处理采用两种极端的理想形式,即完全近视的静态预期和完美预见的前瞻预期。这或许适合于研究个体预期已趋稳定的成熟经济,但对研究我国这类个体预期正多变动的发展中经济则明显不足。因此,完善空间预期的微观基础,借鉴理性预期学派和行为学派的研究成果,发展时空结合的新经济地理学,是新经济地理学未来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6.
空间经济学探讨的是空间承载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空间分布与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均衡化经济过程和动态化演变发展。空间经济学包括多个理论分支:区位理论(或经济地理)、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融合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更好地处理实际的包含递增收益和不完全竞争的空间问题,并建立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成功的将空间经济学融入主流经济学之列。空间经济学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所涉及的概念界定、模型拓展、区分其他可能的解释以及更精细的计量模型的经验证实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采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打破了新经济地理学视空间为绝对容器的传统观念,赋予空间以主体的地位,从而有力地阐释了后现代社会中空间景观的变化与异化.本文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研究主题归结为空间生产、集体消费、弹性积累以及不平衡发展,深入分析探讨了它们的内在作用机理,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在空间维度上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8.
张光英 《东南学术》2011,(6):273-283
用地理学方法对文学作品作出地理空间解读的研究在国内还处于尝试阶段,尽管国际地理学研究领域有段义孚等已经做了有益的开拓性研究。本文在国内首次运用时间地理学研究理论,通过地理学空间的阅读试验,尝试把新人文地理的视角引向文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文学作品文本的研究,也把文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文本文学视角的研究引向新人文地理的世界。时间地理学把人放在时间、空间中考虑,在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下,活动被作为一种常规发生的习惯行为来研究,强调了移动在行为空间中的重要性。研究认为:在传统的小说文本研究领域,关于小说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分析往往是站在全知全能的角度来分析其一般特征,掩盖了作者赋予的小说核心人物个体活动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而借鉴时间地理学的活动路径的研究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有助于从个人生活层次上确认小说核心人物活动空间结构分化的阶段,从而认识小说人物行为空间的形成。结合人文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对小说文本中人物时空间的研究是今后人文地理学学科拓展研究视野的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李凌  常亚青 《社会科学》2012,(10):51-59
新经济地理学视域下,边境不再是人为阻隔生产要素流动的非贸易壁垒,而是促进国际专业化分工和形成循环因果积累效应的天然地理因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中印边境贸易的专业化模式和贸易模式以及边境贸易政策对中印边境贸易的影响,以论证中印两国经贸的比较优势在边境地区的空间整合,最终推动中印边境贸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的空间研究是社会空间研究的两种路径。两个学科的空间研究都承认空间的社会性,并以社会和空间的辩证关系作为分析的核心。但两个学科的研究又存在差异,人文地理学本身就是一门空间科学,社会学则是把空间视角纳入社会理论的建构中。学科的共识和差异分别成为社会空间研究理论的建构基础和拓展动力。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社会空间探讨存在着诸如社会—空间二元分裂倾向、忽视时间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社会空间研究的发展,亦成为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面临的共同难题。  相似文献   

11.
金莉莉 《学术探索》2003,(12):88-90
叙事结构是文本自己的语法操作规则。童话叙事结构与成人文学一样具有空间性,但本文认为童话的幻想特征使文本并不适合作表层与深层的传统切割分析,叙事文本中的"隐含作者"具有成人与儿童双重审美心理,这使叙事结构如同一个不甚规则的圆,其中成人作者内心的儿童审美体验让幻想的"圆"形空间尽力扩展,而成人审美心理又用理性点睛般暗中规范,不露痕迹。同时这个幻想空间还有自己真实与节制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以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基础的媒介文化,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缩短了交往的时空距离,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互动.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更是营造了高度开放与自由的网络空间.马克思的时空现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媒介文化所带来的跨时空互动以及网络空间的积极意义.同时,媒介文化的兴起有助于重构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推动人类社会交往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类生态学派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考察城市社会,并首次将空间与城市社会研究结合起来。人类生态学派以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了城市空间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虽然并未形成系统的社会空间理论,但提出了合理的空间论断和社会空间研究的生态学视角。  相似文献   

14.
新韦伯主义空间研究以传统城市社会学中的空间概念为基本出发点,将城市看作一个"社会--空间"系统,指出社会结构与空间结构是同一的,城市资源的分配模式决定着社会阶级的划分,城市社会生活机会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冲突是形塑城市空间和推动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论文学的时空穿越意识及其经典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秀的文学创作,不仅是历时的综合,也有空间共时的延展,是立足宏阔的时空背景下,作家个性创造力在时代、民族、国家、世界以及人类经验的土壤中开放的花朵。这种穿越时空的开放意识,既让文学家在观照生活时,能够拥有远瞩古今和胸怀世界的宏阔视野,又使许多作品具有了史诗品格。中外文学经典,大都具有海纳百川的宏大品格。这一宏大既可以是内蕴的广博繁复,也可以是视域的开放宏阔。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推进,作为公共福利的城市绿色空间规划所面临的公平性问题日渐突显。应基于分配正义的空间可达性、参与正义的空间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能力正义的空间可用性来构建绿色空间规划正义的多维框架。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应追求公平的绿色福利,使之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相似文献   

17.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空间经济学研究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空间经济学的传统与演进,廓清了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及地理经济学的区别,指出了空间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礼乐文化就是“雅”文化,雅乐贯穿于整个礼乐制度从产生、发展到衰落的全过程。周代礼乐文化从“乐”的雅化开始起步,到雅乐的世俗化结束,历经西周、春秋五百余年。然而,雅乐的影响不只是停留在历史的时间和空间里,从时间和空间的意义上,雅乐并非是一个静止、孤立的学科概念,而是一个发展、综合的文化概念。雅乐形成的文化、历史过程,不仅体现出雅乐地域流播的空间意义,也体现出雅俗转化的节奏和时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著作中有着丰富的空间生产批判思想,他批判了空间生产的运行机制及其产生的异化现象,从而让其空间生产批判呈现为资本机制批判、社会异化现象批判和全球化批判三重主题.在空间生产的资本机制方面,马克思批判了资本运作机制对空间生产的操控;在空间生产的社会现象方面,马克思批判了空间生产引起的各类生活异化情形;在空间生产的全球化扩张方面,马克思批判了空间生产向全球扩张中引起的空间失衡和地理矛盾.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对中国城市空间生产也有一定的启示.中国城市空间生产已经获得了飞速发展,但仍存在城乡空间失衡等问题,需要转变空间生产方式,克服空间异化现象,推动低碳理念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