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
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时代风火,“连蹇不遇”的一生烟云,镕铸了唐甄思想,“潜存”了《潜书》宏论。唐甄的用人之道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他的整个思想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典型的特殊性格。他在《潜书》中论述的一些重用贤才的意义、方法、标准等问题,至今仍有其精华可借鉴、吸取。  相似文献   

2.
唐甄(1630—1704)是我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思想都十分丰富,从他的思想中使人们强烈地感到时代脉膊的跳动。唐甄在早期启蒙思想家中,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但由于对他的思想研究不够,至今还不太为人所知晓。本文拟就他的哲学思想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全国首次唐甄思想讨论会于1986年10月7—11日在唐甄故居四川省达县市召开。这次会议由达县地区社会科学联合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四川大学哲学系等八个单位联合举办,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人员63人,收到论文32篇。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唐甄思想的阶级属性理论界以前约有三种意见:①地主阶级思想家;②市民阶级思想家;③地主阶级思想家向启蒙思想家转变的人物。而这次讨论会上,与会者一致认定唐甄是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的早期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4.
戴峰 《重庆社会科学》2005,(7):36-40,88
清代初年,经世文风由高涨走向衰微,而同时盛世文风则逐渐形成。唐甄是清初一位十分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其文章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重理性,疾虚妄。唐甄从事著述的中晚年已是康熙中期,清朝渐渐走向了所谓的太平盛世,而唐甄以其一贯的文化反思精神,坚持了经世致用的文风,坚持了启蒙学者的品格。  相似文献   

5.
黄强 《学术研究》2006,(5):70-74
唐甄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他激烈地批判封建专制帝王,犀利地声讨专制政治,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重要代表。对唐甄的政治批判思想可从三个层面展开,包括抨击封建制君主的启蒙思想特征,对维系封建君主专制的传统伦理思想的激烈批判,以及以民生政策为根本的现实政治批判。  相似文献   

6.
关于唐甄思想的发展究竟“是从心学走向事功,突破了心学的限制,还是从事功回到心学,从外到内,更抑或是两者共存,互相包容”,历来众说纷纭,而以持第一种见解者居多。卢敦基同志从考证唐甄的学术源流入手,主张第二种见解,其论述足以新人耳目。但我更倾向于第三种见解。 显而易见,一、二两种见解的共同前提是:唐甄思想不仅有前后期之分,而且从前期到后期有质的变化。我认为这是经不起推敲的。  相似文献   

7.
在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中,唐甄(1630—1704年,今四川达县市人)是一位为革新政治以求生民、利民、富民而“尤长于言兵”,注重军事、研究兵学、深通兵术的著名军事思想家。他积三十年而成的《潜书》中,侧重论述兵学的有《全学》、《五形》、《审知》、《仁师》等篇章,足见其军事思想的丰富内容和独到见解。唐甄的兵学在当时是有其突出贡献的。唐甄的军事思想,如同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一样,至今仍有其精华可资吸取。兵者,国之大事,非学不可自宋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适  相似文献   

8.
唐甄(1630~1704),字铸万,是我国十七世纪颇有影响的进步思想家、政论家。“厚民生”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本文拟从政治、经济、司法三个主要方面对他的这一思想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9.
"风教"是传统儒学所提倡的治化之道,强调德行操持以醇厚世风,彰行教化。唐甄纵观天下历史,对时风之蔽进行了深入批判,主张以"富民"为先,从尧舜"风教"之治;以"勤俭"为守,兴"布衣"德政之教;以"谨省"为要,尚"君子"为学之风。"风教"观是唐甄对儒学精神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唐甄"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表达了唐甄"贵实致用"的文化精神,描绘了唐甄对于理想政治的美好憧憬。  相似文献   

10.
程碧英 《天府新论》2011,(6):157-161
《潜书》是清初进步思想家唐甄的重要著作,亦是研究其语言风格的重要参照。唐甄"上观天道,下察人事,远正古迹,近度今宜",行文上大有周秦诸子之风,雄辩滔滔,气势磅礴。其论学论政,恰如战国策士,长于论辩,雄健有力;用语犀利,风生笔端;句式灵活,修辞多样,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加强对《潜书》语言风格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读唐甄其人其文,亦有助于经典的学习和传承。  相似文献   

11.
当代学者不少人按照列宁关于启蒙思想运动的三个思想特征来分析明末清初黄宗羲、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思想。我觉得即使按这三个特征,也难以得出启蒙思想的结论。 第一、关于对农奴制度及其在经济、社会和法律方面的一切产物怀着强烈的仇视。  相似文献   

12.
试论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贵安 《江汉论坛》2003,5(10):49-55
本文认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唐甄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的进步思想,属于"新民本"思想,将传统民本思想"重民-尊君"模式发展为"重民-限君"的政治思想模式.这种思想来源于传统,趋向于近代,与西方民主思想同"科"不同"种",在近代中国思想界迎进西方民主时,成为天然的嫁接砧木.  相似文献   

13.
唐甄(1630-1704年) 字铸万,号圃亭,四川达州人。他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做了猛烈的批判,是明末清初(十七世纪) 的进步思想家,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之一。在封建统治者以反动理学和八股举业严格箝制思想的明清时代,唐甄“不为应酬之文,意所欲言则言之”(潘耒《潜书》序),“积三十年”写成了他的主要著作《潜书》。《潜书》原名《衡书》。“‘衡’者,志在权衡天下也”(《西蜀唐圃亭先生行略》),是批评天下政治、学术得失,总结历史经验的著作。《潜书》在当时很有影响,“每一篇出,人争传  相似文献   

14.
唐甄(1630——1740)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进步思想家。他在君尊臣卑、男尊女卑和重农轻商被看作天经地义的封建时代,不顾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迫害,大胆的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反对人与人的不平等、反对男女间的不平等的主张。例如,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御用学者总是把封建皇帝说成“真命天子”、“天生圣人”来欺骗人民,而唐甄却认为“人之生也,无不同也”;“天子虽尊,亦人也”;“非天神大帝也”。又如,封建统治者总是认为农是本业,而工商皆未。说什么“腾惟四民以士为首,农次之,商贾其下也”;“民之为道也,士为贵,农次之,惟贾为下”。“夫贾为下,牙为尤下”。但唐甄却不仅经常“农、商”、“田、市”并举,而且曾全部出卖了仅有的几十亩田地,专门经营商贩、开牙行。  相似文献   

15.
唐甄(1635-1704)以其对专制君主的猛烈抨击和关于“富民”的一系列主张,成为明清之际颇有影响的进步思想家.对于儒、道、释三教,唐甄也有所论,其基本观点是“老养生,释明死,儒治世.三者各异,不可相通”.(《潜书·性功》,下引本书,只注篇名)本文试图就唐甄对三教的评论作一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孟轲有言,“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唐甄则说,“甄虽不敏,愿学孟子焉”。孟轲扩张孔丘仁学为系统的但政学说,唐甄发展孟轲仁政思想,为斥君富民之论,惊心动魄之言。所著《潜书》九十七篇,以《辨儒》、《尊孟》、《宗孟》诸篇始,以《有归》、《潜存》诸篇终,不论谈学术,道修养、论政治、说经济,到处渗透着孟轲的政治、经济、哲学观点,并与其探索总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 ,唐甄在学术上主张实事求是之学 ,批判宋明理学的性理空谈 ;他根据阳明学的四民平等论 ,反对封建的纲常伦理 ,主张人实际的本质上的平等。具体到夫妇、男女关系的平等方面 ,唐甄从人之天赋人格平等这一前提出发 ,认为夫妇、男女关系都应是平等的 ,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的“男尊女卑”、“夫为妇纲”等封建纲常伦理 ,具有了近代人权思想的某些观念成分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上,明代中叶以后至鸦片战争以前,特别是明末清初,曾经出现过一个引人注目的繁荣、发展的时期,出现过罗钦顺、王廷相、王艮、何心隐、吕坤、朱之瑜、陈确、黄宗羲、方以智、顾炎武、熊伯龙、王夫之、费密、唐甄、颜元、李塨、戴震、龚自珍、魏源等一大批具有批判精神与进步思想的思想家,形成了一股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李贽、傅山这样的异端思想;在文学领域中,又有一个生机勃勃的晚期市民文学思潮在发生着强烈的影  相似文献   

19.
论唐甄     
唐甄(1630年,明崇祯三年——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四川达州人,初名大陶,字铸万,后更名曰甄,号圃亭,清顺治十四年举人,曾仕山西潞安府长子县知县,后以逃人诖误去职。著有《衡书》九十七篇,志在权衡天下也,后更名《潜书》;此外,有《毛诗传笺合义》、《春秋述传》、《潜文》、《潜诗》、日记各若干卷。潘耒曾为《潜书》作序曰:“论学术则尊孟宗王,贵心得,贱口耳,痛排俗学之陋;论治道则崇俭尚朴,损势抑威,省大吏,汰冗官,欲君民相亲如一家,乃可为治,皆人所不及见,不敢言者,先生独灼见而昌言之。”潘耒的话得其形似,尚浅乎言之,论学术则唐甄非仅“尊孟宗王,贵心得,贱口耳”,而谈政治更不限于“崇俭尚朴,损势抑威”也。唐甄于《潜书》中有《宗孟》、《法王》诸篇,是潘耒之序“尊孟宗王”说为有据,但当明之季世,人人可以为尧舜,圣人满街走的时代而唐甄独谓阳明子无圣人之德,是唐甄尚未尽囿于阳明之学,他曾经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代的英明统治者和有识之士都重视风俗和教化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控制中的作用,并有大量论述。顾炎武、王夫之和唐甄等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深刻反思和总结明亡的惨痛教训,认为明代、特别是明末风俗和教化衰坏和士习窳败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他们在全面考察中国历代风习变迁、教化行废与国运兴衰关系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中国儒家重视以风教治国的思想,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风俗(气)变迁与国家兴衰、行教化与正风俗、振士风与兴国运等问题进行了新的理论思考与阐发。他们的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