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余翔  李敏 《民族学刊》2023,14(3):89-95, 151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广州市创建社区“民族之家”,搭建了政府、社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之间的多元交流共融平台。以“民族之家”为典型个案,探索构建三者合一的社会支持网,能有效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群体的城市融入度。但由于正式社会支持的不完善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的力量薄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难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为此,本文提出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构建的有效路径:积极推进政府、社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三者共同发力,形成强大合力,提升社会支持质量,即健全基层民族工作部门组织建设;社会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增强社会支持的可持续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动作为,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如此,才能编织好各方期待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正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住模式、社区关系等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于提高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存质量、预防民族问题的发生、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广东是全国外来少数民族人口输入最多、增长最快的省份,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分析广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体系的基础上,从政府、社区、流出地和流入地以及民间组织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广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苏丽锋  张倩倩 《民族研究》2023,(1):48-60+143-144
文章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视角入手,详细分析了该群体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对于客观认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嵌入状况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具体而言,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利用居留意愿来表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并按照相近原则参照区域因素,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户籍地为判断依据,在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个人特征、流动特征、就业特征、社会融合及社区公共服务等五类因素的影响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较高的市民化意愿,但流动因素的内部差异明显;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流动范围、经济融合、家庭融合等因素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意愿有明显影响;社区公共服务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具有调节效应。因此,要完善民族政策,做好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和社会服务工作,逐步构建各民族之间互嵌式社会交往结构,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受教育权保障是当前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发展权的重要途径。北京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量集中,在其子女受教育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公平的实现关系着民族平等原则的真正落实及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对首都北京的社会稳定也存在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大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投入、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多方努力,进一步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保障少数民族的发展权。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不断增加,即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活力,有助于构建多元城市文化和实现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同时,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了困难,如何管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成为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本次调查以长株潭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研究个案,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区域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和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到城市经商、学习、工作.由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3456”服务模式实地调研,了解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对做好民族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正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文章主要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特点,对城市发挥的积极功能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具体表现作一概述,并从社会工作这一新的视角分析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就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此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影响社会矛盾、关乎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论文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及其特殊性,阐述其对新时期和谐城市管理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强调民族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提出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促进和谐民族关系的政府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口大流动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机会和空间,也使城市变成影响民族关系的敏感地区。在这一形势下,如何帮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居留、落户,进而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探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与落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高达82.3%,落户意愿为42.3%,可见他们向往城市美好生活的愿望比较强烈,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着积极的期待。居留和落户两类决策的比例迥然不同,说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正在从初步融入逐步走向深度交融。收入、学历、社会心理认同、公共服务等是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和落户意愿的关键因素。居留意愿主要受到经济融合程度的影响,而落户意愿与公共服务获得、社会心理认同密切相关。顺应形势,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须营造民族和睦的社会氛围,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心理认同;并及时动态了解其境遇和诉求,对接需求实施服务供给侧改革,以减少其对土地和传统地方性、民族性关系的依赖。  相似文献   

11.
陈春艳 《民族学刊》2022,13(10):1-6, 128
大量少数民族由农村迁移至城市,既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民族工作和城市治理带来了挑战。铸牢城市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能够帮助少数民族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并有助于在城市地区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有效破解城市治理的难题。应从完善保障城市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机制和体制,努力提高城市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关注并及时满足城市少数民族的精神需求,充分调动和发挥城市常住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和带头作用四个方面去铸牢城市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构成和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增长趋势的基础上 ,提出了城市民族工作在内容、范围、方式方面均应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城市民族工作应更注重政策环境的建设 ,注重法制建设 ,注重少数民族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协调 ,建立起更有效的机制 ,从而有效地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并保障少数民族应有的权益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形态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即民族语言、习惯法和组织法、原始宗教等,有形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无形文化遗产几乎无所不在。人口流动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的文明程度快速提高;加强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这也使得人文地貌趋同化,行为方式功利化,文化传承断层化,民族特征削弱化。民族文化保护应采取以下策略:构建民族间人口流动的良好环境;推进民族教育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均衡保护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唤醒民族内部的文化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4.
由于空间跨度和文化心理跨度的存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的适应过程是一个充满竞争、对抗、同化与顺应的过程,给城市管理和发展提出了不小的难题。本文以实际调研数据为基础,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中的适应状况、适应过程、适应特点及适应中存在的障碍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就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民族农村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组成部分。近些年来 ,伴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 ,国内的经济学界、法学界以及社会学界掀起一股社会保障的“研究热”。但是 ,就其研究对象来看 ,关注城市社区社会保障的多 ,而关注农村社区的少 ;关注发达农村社区的多 ,而关注民族地区和不发达农村社区的少。民族农村社区的社会保障问题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而实现“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当前少数民族农牧民群体的迫切愿望。本文从人文区位学、结构功能主义、社会系统论等理论视角出发 ,主要对民族农村社区的社会保障现状加以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模式的建构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和主张。  相似文献   

16.
西塔商业街是集餐饮业、文化娱乐和朝鲜族特色商业为主的民族风情区,成为沈阳市真正的"不夜城",被海内外宾客誉为"北方小汉城".西塔的繁荣,是朝鲜族民间社会的网络资源与国家政策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国家与民间社会合作共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管理方式,便是治理模式的具体体现与实施.  相似文献   

17.
当现代社会把"平等"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及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时,就应看到"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1]。这充分展示了实现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平等发展权力在国家目标设置中的重要地位。忽视这一问题,不仅会导致国家经济发展目标设置的失误,而且会导致对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基础的质疑。特别是社会转型期,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对我国蒙古族、朝鲜族、彝族、傣族、白族、回族等六个少数民族的跨族通婚情况进行分析,认为,(1)跨族婚姻的人口基础是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民族人口出现多元化,其社会基础是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2)影响跨族婚姻的一些主要因素包括:国家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本民族的聚居程度和民族内部的交往程度、语言、宗教等;(3)跨族婚姻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它对民族身份选择和民族认同等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它不但是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测量城市民族关系的一个主要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