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与特定的研究对象相关,文艺学研究一般的“文学”现象,文学政治学研究独特的“文学政治”现象.文学政治学包括三种理论形态:将文学活动作为一般政治现象来研究、将政治活动当作审美现象来研究、将文学政治当作一种独特的文学/政治现象来研究,最后一种理论形态是文学政治学的核心形态.  相似文献   

2.
文学研究需要在某种知识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当文学研究关注对象、剖析对象时,对于对象已经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规定,文学研究就是在这种规定的范围之内来看待文学,提出关于文学的各种认识.文学知识作为设定的规则,它相当于建立一套公理系统,达到形式上的完备.文学知识作为对无意识领域的认知,涉及文学创作与接受中可能有无意识的因素,而一般的学科知识往往忽略无意识的层面.文学知识具有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性质,文学知识是整个社会与文化中知识权力话语的一个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文学研究中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是在一定的传媒中表达的,研究文学不能不研究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语言,同样地,研究文学也就需要在传媒中发表的传媒情况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涉及到本论题的问题可以从四个层次来加以探究.首先,文字出现之后的书写所奠定的文化秩序,文字在记录事情的同时,也对于事情的表述体现了话语的权力关系.其次,印刷时代到来后,面临着文字的大规模复制,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理性秩序的强调.其三,电子传媒的出现以及所形成的电媒行业和市场,对于文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和影响,在文学中有了新的需要研讨的问题.最后,归结到“媒介即讯息”这一概括,对文学所面对的传媒演变与研究视角的调整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4.
在讨论文艺学学科危机、文艺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把文学当成学科危机的主要根源,要求改造文学,取消既有的文学“本质”;把文艺学学科的重建寄希望于文学研究方法的改进,把文化研究当成了解决文艺学学科危机的救星;在促使文学研究直面现实的过程中丧失了理论对现象的批判意识。本文认为,要解除文艺学危机,重建文艺学,就必须扩大文艺学的学科范围,把文学和大众文化作为并置的相对独立的文学研究对象,并根据对象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研究现实文艺现象的过程中,保持价值中立的立场,客观地阐发和批判。  相似文献   

5.
"精英文学"作为对应于主流文学、大众文学的文学概念,在文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但也存在着被误解、误用的现象,有损于学术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因而,准确把握其概念内涵,并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现象作表态归属辨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面对大众文学的野蛮推进和严肃文学的日趋衰落,吁求"精英文学"的振兴,将有利于形成健康、合理的文学格局.  相似文献   

6.
杨明明 《理论界》2009,(8):155-156
布宁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文学成就很早就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布宁研究作为我国俄罗斯文学研究领域一个富于代表性的现象.亦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7.
张荣翼 《社会科学》2012,(1):162-168
文学生产-消费是文艺学中的一个或者一对重要问题,而它作为问题并不是因为它的现象层面的存在,而是这种存在在文学中产生了新的阐释的需求。作为社会分工之后的文学,它有生产-消费的问题本来应该是理所当然,而之所以在古代不这样看待,往往有着伦理因素,人们需要有一爿脱离世俗生活指标的净土,而从社会统治角度看,回避或淡化文学的生产-消费特性有利于文化管制。文学的生产-消费特性不只是文学现实的一种功能的体现,而且它也是文化的再生产的一种属性。文学生产-消费是一个连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它对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当代题材的苦难文学,是指新时期以中国当代社会性苦难为审美对象的创作.它们对苦难的描述,揭示了中国当代社会某些根本矛盾与普遍问题,体现出对人的基本权利及生命价值的尊重,显示着文学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它们破除了"社会主义没有悲剧"的神话,证明中国当代文学存在严重的伪现实主义现象.它们也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态度,总体上具有文学史意义、严肃文学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等多种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学知识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在文学知识求知、求真这种面对事实的简单外貌下,可能遮蔽了它作为主体的秩序建构执行者的性质,文学知识说到底是一种关于文学的话语秩序的建构!在文学知识的运作中,它和某种渗透到学科中的权力发生紧密关联.这种权力关系在文学研究的学科策略上有鲜明的体现.另外,在文学的想象框架中,文学知识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左翼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学现象.在它的兴起与流变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左翼文学研究中有两个具有双向开拓意义的亟待深化的课题:一是厘清其概念的基本涵义,合理地确定研究对象的基本范畴;二是破除整体性观照的思维定势,深入研究其内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从文学史的命名到写作,文学史中的历史思维一直左右着文学思维,历史一直作为文学的线索思路,研究方法,切割依据甚至对应形式而存在,而对文学本身的感悟力,想象力,审美力却强调不足。文学史中文学感的缺失是当前文学史写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在当前洪子诚及陈思和的文学史写作中仍然没有突破历史思维建立起真正的文学思维。文学史写作中应以人怎样在地球上生存与发展为总主题,以提高人的文学感悟力,想象力和审美力为总目标.以文学自身的演变规律为总方向,以生态的而非进化的观照为总思路来建构文学思维。  相似文献   

12.
数字媒介下文论转型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阳友权 《河北学刊》2007,27(2):119-122
对于数字媒介时代文艺学的转型问题,欧阳友权从艺术活动主体审美动因的改变、电子化文本对书写语言诗性的解构、技术语境对艺术经典的消解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黄鸣奋认为,由电脑和网络带来的文艺学转型冲动,带来了范式更迭、观念革命、界碑毁弃、传统批判,为文艺学推陈出新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契机。张晶指出,媒介数字化使人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时空形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关系,使得人们不得不对虚拟与真实、主体与客体、创作与接受等重要审美理念进行重新考量。白寅从文学创作与接受主体的身份的视角,探讨了数字媒介下文艺学的转型,认为创作者身份隐匿消解了文学话语的公众性,而接受者身份的隐匿则阻断了正常的反馈路径,促使文学的传统构成形态出现变异。欧阳文风认为,与网络文学相比,短信文学进一步消解了传统文学惯例,进一步张扬了文学的自由本性,进一步推动了文学向民间的回归,并带来了文学观念的悄然转变。  相似文献   

13.
白寅 《河北学刊》2007,27(2):127-129
对于数字媒介时代文艺学的转型问题,欧阳友权从艺术活动主体审美动因的改变、电子化文本对书写语言诗性的解构、技术语境对艺术经典的消解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黄鸣奋认为,由电脑和网络带来的文艺学转型冲动,带来了范式更迭、观念革命、界碑毁弃、传统批判,为文艺学推陈出新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契机。张晶指出,媒介数字化使人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时空形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关系,使得人们不得不对虚拟与真实、主体与客体、创作与接受等重要审美理念进行重新考量。白寅从文学创作与接受主体的身份的视角,探讨了数字媒介下文艺学的转型,认为创作者身份隐匿消解了文学话语的公众性,而接受者身份的隐匿则阻断了正常的反馈路径,促使文学的传统构成形态出现变异。欧阳文风认为,与网络文学相比,短信文学进一步消解了传统文学惯例,进一步张扬了文学的自由本性,进一步推动了文学向民间的回归,并带来了文学观念的悄然转变。  相似文献   

14.
张晶 《河北学刊》2007,27(2):124-127
对于数字媒介时代文艺学的转型问题,欧阳友权从艺术活动主体审美动因的改变、电子化文本对书写语言诗性的解构、技术语境对艺术经典的消解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黄鸣奋认为,由电脑和网络带来的文艺学转型冲动,带来了范式更迭、观念革命、界碑毁弃、传统批判,为文艺学推陈出新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契机。张晶指出,媒介数字化使人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时空形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关系,使得人们不得不对虚拟与真实、主体与客体、创作与接受等重要审美理念进行重新考量。白寅从文学创作与接受主体的身份的视角,探讨了数字媒介下文艺学的转型,认为创作者身份隐匿消解了文学话语的公众性,而接受者身份的隐匿则阻断了正常的反馈路径,促使文学的传统构成形态出现变异。欧阳文风认为,与网络文学相比,短信文学进一步消解了传统文学惯例,进一步张扬了文学的自由本性,进一步推动了文学向民间的回归,并带来了文学观念的悄然转变。  相似文献   

15.
短信文学的勃兴与文艺学的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文风 《河北学刊》2007,27(2):129-131
对于数字媒介时代文艺学的转型问题,欧阳友权从艺术活动主体审美动因的改变、电子化文本对书写语言诗性的解构、技术语境对艺术经典的消解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黄鸣奋认为,由电脑和网络带来的文艺学转型冲动,带来了范式更迭、观念革命、界碑毁弃、传统批判,为文艺学推陈出新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契机。张晶指出,媒介数字化使人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时空形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关系,使得人们不得不对虚拟与真实、主体与客体、创作与接受等重要审美理念进行重新考量。白寅从文学创作与接受主体的身份的视角,探讨了数字媒介下文艺学的转型,认为创作者身份隐匿消解了文学话语的公众性,而接受者身份的隐匿则阻断了正常的反馈路径,促使文学的传统构成形态出现变异。欧阳文风认为,与网络文学相比,短信文学进一步消解了传统文学惯例,进一步张扬了文学的自由本性,进一步推动了文学向民间的回归,并带来了文学观念的悄然转变。  相似文献   

16.
拥抱电脑:文艺学的转型冲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鸣奋 《河北学刊》2007,27(2):122-124
对于数字媒介时代文艺学的转型问题,欧阳友权从艺术活动主体审美动因的改变、电子化文本对书写语言诗性的解构、技术语境对艺术经典的消解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黄鸣奋认为,由电脑和网络带来的文艺学转型冲动,带来了范式更迭、观念革命、界碑毁弃、传统批判,为文艺学推陈出新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契机。张晶指出,媒介数字化使人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时空形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关系,使得人们不得不对虚拟与真实、主体与客体、创作与接受等重要审美理念进行重新考量。白寅从文学创作与接受主体的身份的视角,探讨了数字媒介下文艺学的转型,认为创作者身份隐匿消解了文学话语的公众性,而接受者身份的隐匿则阻断了正常的反馈路径,促使文学的传统构成形态出现变异。欧阳文风认为,与网络文学相比,短信文学进一步消解了传统文学惯例,进一步张扬了文学的自由本性,进一步推动了文学向民间的回归,并带来了文学观念的悄然转变。  相似文献   

17.
陈宁 《兰州学刊》2010,(9):150-153
"十七年"文学创作的主导视点理性具有以偏概全的特点,这种特点也延伸至新时期以来对"十七年"文学的研究中。文章以"十七年"文学创作和研究为例,详细探讨文学史研究中复合视点理性建立的必要性,它是祛除文学史遮蔽,发现历史的复杂性,进而重返文学现场的前提,对于文学史研究的客观性和整体有机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林静 《云梦学刊》2012,33(5):85-92
从《文选》收录的建安时期书笺入手并结合相关史料,通过对当时文士思想与创作的深入考察,从三个角度探究推动建安文学批评发生突破性进展之动因。首先,书笺以其特有的文体优势成为建安文士沟通情感、对话思想的重要载体,其中涉及文学话题的讨论已包涵建安文学批评理论的雏形。其次,建安二十二年诸多偶然与必然事件的爆发对文士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作为核心成员的曹丕在此复杂心态下撰文怀人,完成了建安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构建。最后,在群体性同题创作风气的影响下.建安文学批评形成了人化与对照的特有方式。它们共同构成促进建安文学批评发生发展之动因。  相似文献   

19.
文学观念的产生、发展、认同、终结都有一定的轨迹可循。现代文学观念是伴随着印刷媒介的大范围应用而兴起的,印刷媒介不仅改变了文学的写作方式,作家的存在方式,文学的传播,而且影响着文学的题材、构思和读者的阅读,从而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前印刷媒介时代的文学观念。新媒介的诞生不断地消解着原有的文学观念,预示着印刷媒介统治下的文学观念的终结。新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存在形态正在形成,文学格局正在面临结构性的变化,文学理论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出现了三种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思潮:一是蕴涵着政治反拨、人的觉醒和文学独立的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二是在现代化和现代性诉求下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三是1990年代后适应经济转型而出现的市场化或世俗文学思潮。文学思潮的活跃不仅带来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学观念的更新,也使文学史的编撰从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开始重视文学的属性及文学自身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开放和包容的世界眼光来架构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框架,使得文学史的书写更加全面、客观和真实。然而,有的文学史也出现了有意淡化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对世俗化文学过分强调和过度阐释等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