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钱穆的美学思想与中国儒家美学思想有着历史的承继关系.他提出艺术就是道义,艺术就是人生的美学主张,这是他对前人"文道"说在现代人生中进行的新思考和新阐释.这一观点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他任何艺术探讨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成因新探──重温毛主席《讲话》一得柯玲接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有二十年的历史,影响却是罕见的,它不是随便臆造的新名词,而是社会生活发展和艺批评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从众多的现代批评学说中揭示其产生的理论基础:批受美学的前身是鉴赏学和罗曼·英...  相似文献   

3.
"审美现代性"专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审美现代性问题,当代美学和社会理论都进行了不同的理论回应。这些理论回应为我们解释现代主义和先锋派艺术提供了某种参照和可能。《作为一个美学问题的艺术“命名”》关注艺术在现代情境中是如何被命名的。《“艺术体制”的批判性反思》则从3种关于艺术体制理论的比较入手,着重分析德国美学家比格尔的体制理论。《先锋派的形式意义》探讨先锋派艺术的风格逐新和形式主义倾向。三篇文章都把现代艺术所提出的美学问题作为对象,集中讨论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的不同美学理论,从而达到审美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当前学界对于当代美学现状的两种不同评价,反映了美学现代转型路径选择的分歧。这种分歧集中表现为美学是否需要确立研究主题、是否需要成为现代学科和是否需要建构理论体系三个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这两种意见在三个问题上的表现和得失,提出了批判传统美学要继承其中的优秀成分,把揭示审美现象发生的机理和规律作为美学的研究主题,把建设美学学科作为研究目标,从基础美学和部门美学两个层面建构美学理论体系,从而完成美学现代转型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关于审美现代性问题,当代美学和社会理论都进行了不同的理论回应。这些理论回应为我们解释现代主义和先锋派艺术提供了某种参照和可能。《作为一个美学问题的艺术“命名”》关注艺术在现代情境中是如何被命名的。《“艺术体制”的批判性反思》则从3种关于艺术体制理论的比较入手,着重分析德国美学家比格尔的体制理论。《先锋派的形式意义》探讨先锋派艺术的风格逐新和形式主义倾向。三篇文章都把现代艺术所提出的美学问题作为对象,集中讨论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的不同美学理论,从而达到审美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严昭柱同志的《自然美论》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全面深入地从理论上论述了自然美的根源、本质与规律。它作为我国第一部探讨自然美的专著,为我们揭开自然美的奥秘提供了一把不可多得的钥匙。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公认有三大美学流派:朱光潜美学、蔡仪美学和李泽厚美学。在一系列美学问题上,他们彼此曾有过激烈的论争。从本质上看,他们的论争可归结为美的本质的分歧,而分歧的焦点正集中在  相似文献   

7.
关于审美现代性问题,当代美学和社会理论都进行了不同的理论回应。这些理论回应为我们解释现代主义和先锋派艺术提供了某种参照和可能。《作为一个美学问题的艺术“命名”》关注艺术在现代情境中是如何被命名的。《“艺术体制”的批判性反思》则从3种关于艺术体制理论的比较入手,着重分析德国美学家比格尔的体制理论。《先锋派的形式意义》探讨先锋派艺术的风格逐新和形式主义倾向。三篇文章都把现代艺术所提出的美学问题作为对象,集中讨论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的不同美学理论,从而达到审美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思辩与感悟--关于"美学"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目前“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即在教学过程中兼顾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使理论思辩与感悟相结合、在美学教学中贯穿审美人生、智慧人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叔本华、尼采是西方唯意志主义哲学与美学的创始人,他们把哲学与人生、美学与人生的关系放到哲学美学研究的中心,率先反映了现代西方人试图摆脱异化、追求精神自由的努力.本文试图对叔本华、尼采在用美学思考解决人生问题方面的同与异进行分析,以期对我们用美学思考研究人的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从《诗论》可以分析,朱光潜对王国维美学思想进行了辩证重解。在诗歌本质和功用方面,朱光潜认同王国维超功利性审美独立价值观,在"超脱观"基础上,把"人生艺术化"作为美学旨归;从生命层面,朱光潜颠覆性地重解王国维"境界说"等美学术语,在理论构架和深层思理上摒弃了王国维感性和零散型特点,以《诗论》构建了严整科学的现代美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的中国美学必须关注当代中国人的命运和精神,关心人的境遇和发展,必须着重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如何取得动态的和谐发展,帮助当代人学会从美学的角度去发现和开发自己与生活。要实现当代美学的转型,就必须恢复美学曾一度失落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审美与生存》一书突出地提出并论证了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拓展了中国美学研究的当代视城。中国传统美学蕴藏着极为丰富而瑰丽的人生底蕴,特别富有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这是中国当代美学应当继承宏扬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体系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和建构起来的,它具有极为鲜明突出的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的特点。因而,中国传统美学所具有的人生意蕴,乃是中国当代美学应该汲取的养料。  相似文献   

12.
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张忠华教授新近出版的《当代教育理论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可以说独辟蹊径,把对教育理论的研究视角从试图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宏大视野中收回,转为对现实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些经典问题进行深化和细致研究,全书紧紧围绕当代教育学原理的三大主题,即:教育原理、教学论和德育原理,分六个专题,对当前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澄清和解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3.
庄子美学是"逍遥游"的美学,以绝对自由为核心的"逍遥游"兼有人生、审美的双重意义,成为庄子人生哲学与美学的共同归宿点.在道家学派中,庄子比任何人都更集中、更突出地关注和思考了人生问题,并且把"道"和人生紧紧连在一起,把道的境界看做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庄子美学是从心灵体验出发,追问永恒长存的生命意义,把个体有限的生命纳入到宇宙大生命之中,从而实现美的超越,从有限进入到无限,最终使人生永恒化、艺术化,使审美本体化、人生化.  相似文献   

14.
正本书将作者1986年出版的《黑格尔美学论稿》和《黑格尔戏剧美学思想初探》两书加以修改补充后汇编而成,是国内最早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黑格尔美学思想的专著之一。已故美学大家蒋孔阳教授认为本书主要特点一是在有关黑格尔美学的许多重要问题上填补了空白;二是把黑格尔美学思  相似文献   

15.
《论崇高》作为美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其作者并非1世纪的朗吉努斯,而是3世纪的朗吉努斯。其“崇高”不是纯修辞学的含义,也不是纯美学的含义;而是蕴含了从修辞学向美学的过渡及二者的统一。人们对《论崇高》的判断,不是求真的逻辑判断,而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对文本意义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因此,我们应该从《论崇高》全篇整体的角度出发,从西方美学发展史特别是美学范畴、概念的演变史出发,全面、系统、完整的理解和判断朗吉努斯“崇高” 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论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丑,是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历史上,无论哲学家论美,还是心理学家论美,往往兼及论丑,但总把丑作为美的对立面来思考,以陪衬他们的美论,而对丑的独特的美学功能与美学价值的研究,就显得很不够。近年来,我国出版的几种《美学概论》或《美学基本原理》,大多未把丑列为美学的基本范畴作专章论述介绍,这也反映了丑在美学理论中的地位尚未得到确认。有感于此,本文拟对有关丑的问题作一点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美学本质上是一种哲学现象。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冲突和对立,是美学在当代所采取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美学中两大派别的分歧,深刻反映了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内在矛盾,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美学各自得以产生存在的历史文化科学背景及其哲学基础。只有全面理解现实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正确解决美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之间长期争执不休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分析当代美学学科的基本现状入手,以美学的人类学性和人文性为思考重点,提出了当代美学的哲学建构与文化选择问题.美学的哲学建构,是指哲学人类学的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活动理论在美学学科的建设中始终占主导性地位,它构成了当代美学的骨骼与精髓;而美学的文化选择,是指当代美学的发展要建立博大精深、丰富厚实的理论体系,必须在大文化的视野中广泛吸收和选择人类文化的多方面营养.文化选择有自身的原则,它构成了美学学科的血液和脉络.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美学研究历史过程进行反思的立场和对当代社会审美现实的思考,主动“介入社会、直面民生、倾情实用”无疑是美学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今时代丰富生动的审美现象、广袤宽阔的审美领域以及众多亟待求解的美学问题为当代美学研究蕴示了无限美好的前景;促进实用美学研究的兴旺繁荣,不失为当代美学研究摆脱迷困、走出低谷的一条自救之路。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创新与发展,涉及其基础理论方面的诸多问题.其中的学科性质、理论内容、结构体系和基本关系及其相关的方法论原则等几个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学科性质上,当代中国伦理学应是一门科学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这是坚持价值与事实相统一观点和方法的必然结论;在理论内容上,应从人的"双重生命本性"及其"双重生命价值"上来理解和看待目的价值追求与履行责任义务等方面在人的道德伦理生活中的地位和关系,由此而言,目的论和义务论等矛盾的融合统一,就是当代中国伦理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结构体系上,应抓住道德和伦理关系这一根本问题,并汲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合理观点与思想范式,立足"道德是人之为人之道与人之生成的终极关怀价值"和"伦理是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交往关系的社会价值规范"之立场和关联,采思考当代中国伦理学体系的框架结构;在基本关系上,当代中国伦理学要转变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确立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辩证的历史的分析方法,坚持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新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