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立元 《学术月刊》2022,(2):140-157
“艺术终结论”向来是国内学界的关注热点,但多数研究者都将“艺术终结论”视作黑格尔首先提出的命题。那么,在对特定文本阐释时探寻作者本意是否有一定的合法性?本体论阐释学的两位代表人物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分别以“伟大艺术终结”论和“艺术的过去特征”论来概括黑格尔美学的相关言论和思想。通过对读和细析黑格尔的文本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对黑格尔的阐释可见,黑格尔本人并未提出过“艺术终结论”的命题。而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对黑格尔的概括和论述虽然都依托于本体论阐释学的框架,创造性地发挥着自己的见解,有意无意地偏离了黑格尔的本意;但在具体分析时则往往试图贴合黑格尔论述的原意。这一特殊的阐释学现象意味着,方法论阐释学寻找作者原意的主张并没有完全过时,在特定条件下能与本体论阐释学形成互补。  相似文献   

2.
西学"存在论"与中学"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ntology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可称为西学“存在论”,“本体”则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有关“本体”的思想即是中学的“本体论”。以“本体论”译Ontology并不确切,但不能由于约定俗成的译名的不确切而否定中学“本体论”思想的存在。西方传统Ontology作为“是论”与中学精神比较隔膜,而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向“现代存在论”的转换,则为西学“存在论”和中学“本体论”的深层次比较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3.
张荫麟(1905—1942)笔名素痴,是我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史学家,在文学、哲学、史学等方面均有建树。其史学贡献除著有红极一时的《中国史纲》上古篇(止于东汉)外,在古史、宋史、科技史、哲学史、文学史、学术史、史学理论等方面亦颇多著述,素有“新史学”重任承担者之誉。但他的史学贡献迄今尚无人予以专门表彰(不含海外),以至其人其学已鲜为人知。在史学理论方面,张氏提出过历史既是科学亦是艺术的史学理论命题;曾试图通过对所谓传统历史哲学的“——考验”,建立起他心目中“比较完满之历史观”;他讨论了史实之选择与综合问题以及史料的局限性问题,提出了选择史实的六大标准(他认可的有五种)和影响史料科学价值的15种限制。本文拟对张氏提出的历史既是科学亦是艺术的命题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4.
史论作为晋代史学的一种表现形式 ,展现了晋代史学发展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层面。无论是其撰述形式方面“总论”和历史评论专书的首创 ,还是内容方面关注现实、历史观念上多方向探索的理性思维精神等 ,都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由史论所折射出的以史为鉴、具有浓厚儒学色彩的史学思想则增强了晋代史论的时代特征。因此 ,晋代史论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顾炎武与浙西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 ,始于明清之际。由黄宗羲开创的注重人文价值的浙东史学和由顾炎武开创的注重科学实证的浙西史学 ,分别代表了传统史学近代转型的两种思想进路 ,而浙西史学与同时期兴起的西方近代实证主义史学更具有本质上相通的可比性。从顾炎武对“六经皆史”的史事论证 ,到钱大昕论“《尚书》《春秋》实为史学之权舆” ,反映了中国学术从经学独尊向着建立以史学统摄经学的近代历史科学转型的趋向 ;从顾炎武拒斥“《春秋》笔削大义微言” ,到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对“《春秋》笔法”和“宋儒法戒”的全面批判 ,确立了以求真为史学之最高宗旨和作为近代历史科学之本质特征的价值中立原则。更为重要的是 ,浙西史学三大家继承了顾炎武“引古筹今”的史学思想 ,在为历史上的改革运动翻案、批判文字狱的专制暴政、阐发具有初步民主色彩的政治思想诸方面 ,不仅思想锋芒更为尖锐 ,而且在学理上亦有所发展和深化。20世纪以来流行的贬低乾嘉史学的观点乃是不合乎历史实际的偏见。  相似文献   

6.
老子哲学思想的双重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达文 《中州学刊》2002,(1):144-149
老子哲学形上学具有本体论与本源论(宇宙生成论)的双重品格。本体论是借理性化、形式化的思考与反省架构而成的。依此而给出的本体概念“道”以“无”为规定性,在知识的意义上纯为一逻辑预设,后人则借老子的“无”的本体论,开出了无执无滞、空灵洁净的境界论。然而,老子哲学又依然不乏本源论的色彩。本源论显示,老子的思想仍蕴含有前理性的、宗教信仰性的因素。后人便借老子哲学的本源论,成就了具有实存论意义的神仙论。  相似文献   

7.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范畴,艺术和审美是作为普遍意识之一种,其本质是对历史存在的真理性反映(认识),而不是对任何经验现象的非本体论的知性认知,更不是对历史实体的知性认知。 透视“反映”范畴在标举反映论的美学—艺术理论中的实际运用,展示给我们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的全面胜利,而在相当程度上,充斥着科学认知论和科学主义认识论谵妄的理论迷雾,问题的界线不在于是否运用了反映论的术语,是否套用了反映论的一般理论构架,也不在于是否高举着反映论美学的基本命题,而在于实际上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这里存在的,首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非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分  相似文献   

8.
一、两人对文艺的本质看法不同 :1 孔子将艺术与“善”相联 ,柏拉图侧重谈它与“真”的关系。 2 艺术形式在孔子处只获得附庸身份 ,柏拉图则从本体论角度凸显其独立性。 3 孔子提倡“表现论”文艺观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摹仿”。二、两人都对文艺的社会作用予以关注。但一个从仁学出发肯定情感 ,肯定艺术 ;一个依据理念论而否定情感 ,否定艺术。三、孔子“为人生而理论” ,柏拉图除此之外也“为理论而理论”。由于中西文化精神的不一致 ,他们的思想在致思路径、理论形态及特色等方面都体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9.
纵观近两个世纪史学自身的发展,明确反映学术领域最新趋势和状况,正确处理客观历史与主体史学的相互关系.历史学的基础层次是对客体历史的研究及理论与方法.微观历史研究,中观历史研究、客观历史研究.历史科学的第二个层次是哲学层次,历史本体论,历史识认论,历史科学的第三个层次是史学学层次,狭义史学学,历史编纂学,史学评论,史学史,史学主体的基本素养及其训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张以艺术生产论为主干重建文艺学体系。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社会本体论),以“实践”为逻辑起点。作为艺术实践的起点则是“实践”中最富于创造性的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创造,以此为起点的文艺学体系称之为“艺术创造论”。它分为三大块:艺术创造动力学、艺术创造形态学和艺术创造信息学。  相似文献   

11.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其哲学、艺术具有更为深刻而纯粹的“宇宙2人”系统的特性。对中国哲学、艺术与宇宙的关系,勾划出一个暂可成立的理论模式,既是讨论、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进一步深化学术研究的必要环节。本文即提出“道一气一艺”模式,来加以讨论。从实体本体论(水土木金火)出发,中国人以“气论”为中介,推演到“抽象一流动”本体论。哲学史、艺术史、文化史的事实表明,“气”范畴确是从“形上”界走向“形下”界的转换环节(个别例外,则是“道”与“气”相混),是从无形转换到有形的中介。我们先从“气”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司马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也是卓有成就的易学家。司马光丰富而深邃的史学思想,是以其易学思想为哲理基础的。他从“变而通之”的易学变通思想出发,肯定只有变通才能促成事物的发展,变通需俟机而变,变通的原则是“守道不守法”;以此关照社会历史,则重视“通古今之变”,肯定历史变易是“自然之理”,历史变易是盛衰之变,历史变易旨在革除弊法,而礼义纪纲之“至极之道”则亘古不变。他从易学天人整体思维出发,肯定易道“始于天地,终于人事”,认为“吉凶有命”,而“命”乃“遇时”,提出“修己以俟命”的主张;以此关照社会历史,则强调“僭失”天人之分必遭“天灾”“人殃”,积极宣扬重人事思想,以不书怪诞迷信作为历史撰述的重要原则,肯定仁、明、武“人君三德”是决定历史“治乱、安危、存亡之道”。他的易学“中正”观赋予“中正”以“化之本原”的本体论、“德之嘉”的道德论与不偏不倚的方法论意义;以此关照社会历史,则肯定人君以秉持“中正”之德而受尊位,“中正”是实现君臣和睦、君民同心“、上下交相爱”的根本方法“,中和”之德是人君修身、治国的“大本”和“达道”。  相似文献   

13.
卢卡奇历史本体论思想评析苏平富历史概念同“总体性”、“物化(异化)”概念一样,是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卢卡奇早期代表作——《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历史本体论思想,即不是以自然或物质为本体,而是以历史为本体的思想,是其早期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有没有本体论?针对这个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采用‘本体论’这个术语”,当然也就不复存在本体论这方面的内容。另一种则认为,虽然马克思哲学没有采用过这个概念,但却“包含有体体论’的内容”。其实这两种看法都不正确。马克思哲学既有本体论的内容,马克思也不止一次采用过本体论这个概念。问题是本体论概念歧义纷繁,我们怎样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的思想而不致走偏。无论是对本体论概念的运用,还是对本体论内容的阐发,这都发生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早期。就早期这一概念而言,…  相似文献   

15.
李建盛 《江西社会科学》2023,(10):72-84+207
“诗缘情而绮靡”的完整表达体现了这个诗学命题的本体论性质,只有在诗歌创作和理解语境的转变中才能把握这个命题的历史出场的重要性,分析其与“诗言志”的根本差异,且只有从本体论上理解和阐释才能深入把握这个命题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它从本体论上提出了“诗言说什么”“诗缘什么情”“诗怎样缘情”“诗如何绮靡”等问题,从而升华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理论意义的诗学命题。“诗缘情而绮靡”具有重要的诠释学意义,从本体论诠释学角度看,它体现了诗歌的自律性与表现性的统一、时间性与事件性的统一、情感性与语言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柯文的三部被翻译成中文的著作为主 ,试图从历史本体论、“理论框架”、历史学家的作用及“局外性”等几方面简要探讨柯文的史学思想。柯文的史学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这三部著作便分别代表了其史学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柯文最初较多地接受了美国传统史学的影响 ,但到后来其著作中更多的显示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他认为历史是不可认知的 ,过去发生的历史虽然存在 ,但它已很难为后来的历史学家所认识 ,作为撰述的历史根本不同于实际发生的历史。柯文不承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终极目标 ,他极力反对历史研究中总括一切的历史框架 ,认为理论框架是一种“必需的坏事” ,无之固然不可 ,有之势必遭殃。柯文强调历史学家的主动作用 ,认为历史学家的目标应该是尽可能真实地记录历史 ,但是历史研究中的种种局限却使得历史学家无法提供“原原本本的历史” ,只能提供“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柯文对于历史学家“局外性”作用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从强调其负面作用走向肯定其优点。  相似文献   

17.
许冠三先生曾在《新史学九十年》一书中对殷海光的史学思想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分析.并且从正反两方面对殷氏做了评价。本文依托殷氏各个时期的思想为理论背景.主要针对许先生将殷氏史学思想的诸多疏漏归于“科学迷信”之说,进行商榷与探讨,试图说明作为“历史科学化”运动的先知与开创者,各种思想在殷氏那里还尚未僵化,而是不同程度上多少都有所兼顾。通过这一商榷和探讨,旨在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把握殷氏的史学思想.并借此加强对史学思想的两重性的重视,从而较为合理地平衡史学研究的两种进路。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家中,朱熹可谓最富于思辨性的一位。他以散见于语录、书信、诗文、题跋以及各种注疏中的吉光片羽,构成了以“理本气具”的哲学本体论为基础,由“文从道出”的艺术本体论、“感物道情“的艺术特征论、“气象浑成”的艺术理想论,以及“养性导情”的艺术功能论、“通悟自得”的艺术鉴赏论和“远游精思”的主体修养论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哲学体系。本文着重探讨朱熹所推崇的艺术审美思想——“气象浑成”。  相似文献   

19.
对老庄本体论思想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庄之学是一种本体论哲学。全面理解本体论的内涵是正确理解老庄本体论思想实质的前提条件。老庄道家的本体论意在设立一个超越具体事物或经验对象的“道”、“无” ,以期追寻作为世界统一的终极存在 ,从而表现出其思想无限性的终极关怀的指向性。无之体用论是老庄道家的本体论的特色所在 ,它超越了本原性的本体论。但对老庄这一富有特色的本体论亦要作进一步的区分和辨析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老子和庄子思想的本旨  相似文献   

20.
陈新 《学术研究》2006,(10):87-92
在20世纪西方史学诸种思潮中,年鉴学派史学与历史人类学是其中令人瞩目的两种。20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年鉴学派以学科综合为旗帜,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历史客体建构论、问题史学,以及时限的辩证法与总体史思想。历史人类学则是20世纪后半期的产物。它继承了年鉴学派进行学科综合的理想,试图以“历史人类学”之名整合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历史人类学以集体/整体作为自身研究的终极对象,广泛采用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段和分析策略,为当代史学再次树立了学科综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