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游戏是儿童的特权,每个儿童的成长都伴随着游戏,游戏在学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与学习活动密不可分,游戏随着学前儿童的兴趣而展开,学前儿童的游戏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在游戏中,儿童不仅获得了精神享受,也构建了文化世界。教师只有明白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的内在联结,才可以让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本文旨在说明儿童游戏和学习的关系,并向教师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指导儿童在游戏中学习。  相似文献   

2.
“套餐”即搭配好的成套供应的饭食,预设性、系列性、多元性是其主要特征。所谓“套餐”式作文,就是让学生经历一个个连环说、写的游戏活动。具体地说,就是以一些操作性强,易被儿童接受的活动为载体,将作文教学与生活交互融合,这些活动或模拟生活中的某一情景,或直接交融于儿童生活中,能综合各种文体的读写,具有极大的游戏性质。  相似文献   

3.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理论,以“生活”作为幼儿园行为课程思想建构的基点,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强调儿童的实际行为,根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指出儿童在游戏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当尊重儿童,使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此外,也强调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实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的发展不仅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对当前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开展,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立足儿童文化视角,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英语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舞蹈、游戏、绘画、故事等艺术方式习得语言为宗旨,以情感性、主体性、创造性等为导向的英语活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多种教学活动中,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从而放飞学生的艺术灵性,彰显艺术智慧。  相似文献   

5.
论儿童的游戏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并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之中。它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然而,游戏精神又不仅仅是童年生活与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以一种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赋予儿童生命与成长以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  相似文献   

6.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有人把游戏称作儿童的第二生命。游戏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则认为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儿童游戏活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为进一步进行儿童游戏活动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游戏对于儿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白族传统民间游戏蕴含民族文化精华,贴近白族儿童生活,且游戏资源丰富。随着现代化的加深和电子媒介的普及,白族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面临严峻挑战,表现为游戏种类减少,游戏之文化根基削弱,游戏之物理环境在逐渐地消失,游戏之文化功能减弱。为保存和发展优秀的白族民间儿童游戏资源,并使其服务于白族儿童的全面发展,寻找开发之对策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在开发白族民间游戏资源过程中,必须坚持文化性和生活性原则,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和亲子活动是主要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与生活交互融合的过程中,需以一些操作性强、易被儿童接受的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或模拟生活中的某一情境.或交融于儿童的生活中,能综合各种文体的读写,具有极大的游戏性质。学生不仅要在这些活动中有效进行连环说写活动。还要进行一定的组织、协同、合作活动。仿佛一个读、说、写、做的“原子反应堆”.这就是所谓的生活作文“套餐”。  相似文献   

9.
美善生活是对儿童生命的自由力量、理性规范与博爱表达的或然想象,也是德性浸润下儿童美好生存状态的自然打开。游戏德育正是要在儿童自由自主的游戏活动中,充分发现其品德启蒙的契机,引导儿童通过具身行动、主体对话、熏陶感悟等方式,全力投入一种身心一体、情理交融、知性合一的自由与和谐状态,从而触动儿童对美好道德与社会生活的思考与省照。游戏德育,架起了儿童游戏与儿童美善生活耦合融通的价值桥梁。儿童游戏德育的基本主张是“行动中成人”“主体间性”“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0.
游戏和教育是儿童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陈鹤琴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开始关注儿童游戏,其儿童游戏思 想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鼓楼幼稚园课程实验及“活教育”理论体系等领域的研究中不断演进,逐步实现了游戏在儿童生活中 的合理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合理化和幼稚园课程教学中的合理化,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从“儿童以游戏为生活” 到“教学游戏化”中游戏本体价值的坚守及游戏与课程融合中游戏教育价值的挖掘是陈鹤琴儿童游戏思想的时代价值与现实 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欧美学者对游戏、玩具与幼儿教育之间联系的研究有明显进步。他们普遍承认游戏与玩具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一些欧美学者尝试以游戏与玩具为工具,实现其幼教功能的发挥。民国出版物作为当时传播先进教育思想的主要阵地,将欧美学者的相关研究对国人进行了引介。这些引介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欧美学界有关游戏、玩具基本概念的介绍;二是对欧美学界有关实现游戏、玩具幼教功能的可能性研究的引介;三是对欧美学界有关如何运用游戏、玩具以发挥幼教功能的观点的引介。欧美学者认为,在幼儿的游戏与玩具中,暗示及引导的方式对幼儿的身体发育及情感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上三方面观点随着民国出版物的引介而影响了民国的研究者,推动了民国幼教思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基本精神。儿童是在游戏中长大的,喜欢游戏是儿童永恒的天性,也是儿童原始状态心理的直接显现。游戏在儿童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儿童文学要想迎合儿童的审美心理,得到广大儿童读者的认可,就应该把“游戏精神”放到儿童文学的重要地位上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先进教育理念、独特教学方式引入儿童自娱性舞蹈音乐游戏创编中,并与3—6岁幼儿动作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让幼儿各年龄段动作发展与音乐游戏交融,使音乐游戏的创编理论统整化、选材生活化、游戏活动化;运用多学科互相渗透的方法,本着音乐教育的核心“原本性”,以儿童动作发展“非线性”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音乐游戏“好玩”这一核心,从目标、过程、方法、游戏评价这四个方面进行音乐游戏创编设计,以期为幼儿音乐游戏的创编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生存·游戏·确证——论儿童文化的功能属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文化既构成儿童生存的现实又构成儿童对现实生存的理解、叙述和表达,儿童文化的这一深度图景,在功能属性上显现出儿童文化与儿童生存之间复杂的关联.只有当儿童游戏时,他才是儿童.潜藏在儿童文化中的游戏功能,对儿童的生存理解具有卓越性的意义.儿童文化是一个完整、多样、丰富的儿童世界,在生存理解所实现的秩序化方面,它显现为儿童对自我力量的确证和所属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钦媛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4):157-15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而钢琴教育在孩子的素质教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孩子学琴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家长、孩子及老师的关系是影响孩子学习进度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论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重视儿童教育,他从打破“黑色的染缸”、“救救孩子”的呐喊出发,质疑中国传统教育,倡导“以孩子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在文学作品、文学评论乃至私人信件中,他对儿童教育作了冷静的观察与思考,从教育观念、教育环境、教育手段与教育材料等方面提出了革故鼎新的意见。这些意见虽然是针对他那个时代特点提出来的,但由于旧的教育思想还残存在今天许多人的头脑中,因此它们对21世纪的儿童教育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摘 要:本研究选取78名4岁儿童,通过儿童与新颖物体进行自由游戏作为测试情境,探讨社会经济地位是否会影响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的自由游戏总时间、与主试的眼神接触得分以及与物体作用的潜伏期显著高于高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产生新颖行为的总分以及在游戏过程中口语表达得分显著低于高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表现,需要相应的早期教育干预改善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童谣巫术论     
童谣具有巫术色彩,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现象的禳解;对动植物的褒贬;对社会、人生问题的关注;对儿童的呵护.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以语言作为巫术手段;寓巫术于游戏之中,与仪式歌关系密切.童谣巫术色彩的成因与集体无意识、儿童思维特征、被人有意添加有关.巫术色彩影响童谣的内容与形式,影响儿童的成长,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也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中,幼儿有时会表现出自私、霸道、任性、缺乏同情心与关爱心。从家庭教育角度看,其原因主要在于家庭生活环境和家长的自身素养的影响,以及家长的过分娇宠溺爱。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搞好孩子的关爱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