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本刊在来稿的审阅和编辑过程中,发现了多起学术不端行为,如一稿多投、抄袭刽窃、重复发表等等。这些学界公认的学术不端行为,败坏学风,漠视学术规范、践踏学术道德与操守,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法律、法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给编辑工作造成了极大困扰,而且其行为一旦得逞,将严重损害本刊及我校的声誉,在学界乃至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2.
科研不端行为既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政府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理具有法律和管理上的正当性,但政府在介入科研不端行为时,必须处理好与科研单位、科学共同体之间分工与合作的关系,既不能涉及范围过广,也不能审查过深,应该主要起政策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术不端行为惩戒立法论纲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我国需要建立和完善学术不端行为惩戒法律制度.为便于认定学术不端行为,立法需要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分类及构成要件.我国应建立统一的专门性学术不端行为惩戒机构体系.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和处理需要经过公正的法律程序,其中应特别注意完善听证程序以保障相对人的防御权利,监督学术惩戒权力的运行.学术不端行为惩戒要由法律或行政法规统一设定.对学术不端行为惩戒规则和学术惩戒行为都应该进行必要的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4.
科研不端行为可能会引发民法上的法律后果,因此从民法视角对此类行为加以分析具有必要性。科研不端行为涉及的调整性民事关系主要包括知识产权关系与合同关系。科研不端行为所引发的保护性民事关系主要包括侵权关系、违约关系与缔约过失关系。科研不端行为所侵害的客体主要是著作权和商业秘密,能够引发违约与缔约过失的具体科研不端行为主要包括刺窃、伪造、一稿多投,可能引发的民事责任形式体现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教、赔偿损失。  相似文献   

5.
尽管在跨学科的理论交集方面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观察,但行为法学对学术不端现象与行为的关注,已探入到认知语义学的范畴。在各种不确定的话语场景背后.浮现出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生成路径:从小众化的学术圈走向大众化的社会场、从自发性的个体行为走向职业化的集体行动、从学术的道德瑕疵走向知识的法律变节。以守为攻的学术不端检测机制与以退为进的版权保护进路的和合并进,将是国内高校学术不端法行为控制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6.
科研不端行为的法律性,是从法律角度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评价——合法或不合法,对其探讨有助于人们认识科研不端行为的危害性、推动国家对科研不端行为防治的立法。目前,传统道德手段已难以有效抑制科研不端行为的大量发生,部分不端行为又严重损害了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法律不得不介入;应该以危害科研委托或合作关系、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制造科研不正当竞争、妨碍科学进步和社会诚信氛围建设为标准,作为法律介入科研不端行为的界限。  相似文献   

7.
法律不能对道德伦理规范进行评价。国家通过把科研行为中的基本道德上升为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科研行为规范,完成了科研不端行为道德法律化评价过程,其界限标准为是否产生社会危害性。民法通过调整性民事法律关系对科研行为进行引导,通过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惩处和纠正。科研不端行为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形式相对单一,有待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基于CNKI数据源,筛选了2013—2023年所收录的学术不端行为相关516篇文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文献研究总体现状、发文量、发文区域、研究热点、基金资助情况、高被引论文、高下载论文及其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结果发现,出版学术不端行为研究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相关文献量呈上升趋势。通过对近10年学术不端领域文献的研究,提出防范学术不端的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促进学术界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对AMLC系统运用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当前十分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了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所开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在编辑工作中的使用情况,在肯定这一系统巨大优势的基础上,指出这一系统在实践运用中存在的不足及缺陷:数据库的有限性、语言识别能力的局限、对于多源抄袭的无能为力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量号称开展"学术不端检测"业务网店的涌现,表明AMLC这一工具的不当使用正在使其沦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帮凶",只有加强对这一系统的控制和使用授权,才能使这一工具更好地为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起到作用,同时,对于编辑来说,不能过分依赖于工具的使用,注重个人编辑技能和相关领域学术素养的提高和学术视野的拓展,才是最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版权声明     
<正>1.确认稿件为作者本人或与他人合撰,文责自负,由此而引起的知识产权纠纷及法律、经济责任均由作者个人负责。如因作者一稿多投而造成的版权纠纷等后果由作者负责;2.本刊坚决抵制一切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有权对来稿进行学术不端检测;3.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有权对来稿按编辑规范要求进行必要的修改或删节,不同意修改者,请务必在  相似文献   

11.
在“物必有体”的传统民法原则掩盖下 ,权利客体具有无体性的知识产权当然地被排除在物权范畴之外。然而 ,在将知识产品与物、知识产权与所有权对比后可以发现 ,知识产品与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知识产权从属性上讲与物权并无牛氐牾之处。因此 ,以是否“有体”作为划分物与权利标准的做法已经不合理了 ,而应以“纯粹客体性”和“实在性”取而代之。在此基础上 ,应当以知识产品为中心 ,参照物权体系构造一个大于知识产权的知识产品权体系 ,以加强对知识产品权的保护 ,完善民法和知识产权法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有论者认为知识产权与表达自由存在冲突,因为知识产权赋予权利人对某些表达的独占权,而表达自由却要求自由的表达。在考察了知识产权的对象以后认为,知识产权法已经通过内部的限制措施很好地解决了两者之间的冲突,从而使知识产权与表达自由协调起来,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法律关系是知识产权法学体系中的一个基础性理论。然而,学界对该理论鲜有论及。知识产权法律关系应是整个知识产权法逻辑体系展开与构建的基础,是知识产权法的核心和灵魂,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理论对于知识产权立法、司法实践及知识产权法学教学研究而言,具有以简驭繁、纲举目张的功能与作用。可以说,知识产权法的哲学就是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哲学,知识产权法学就是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之学。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垄断是指知识产权人凭借其知识产权的优势地位限制竞争、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反垄断法应当规制知识产权垄断,而制裁的方法则用解除知识产权垄断。由于知识产权垄断,产生了信息的垄断,进而形成和发展了市场垄断。它的无形性和“合法性”使传统反垄断法无法规制。经济全球化迫使中国应当制定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垄断。  相似文献   

15.
反垄断法应如何对待知识产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协调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时 ,一方面 ,知识产权法要对其所确认的独占权进行自我限制 ,另一方面 ,反垄断法也要对行使知识产权所产生的限制竞争的后果给予一定程度的宽容。我国在制定专门的反垄断法时 ,应考虑 :第一 ,只要知识产权的行使不超出权利自身的范围 ,即使存在垄断或限制竞争的情形 ,也应为反垄断法所宽容 ;第二 ,如果权利人对市场竞争的限制已超出其知识产权自身的范围 ,那么 ,这种行为则不为反垄断法所允许 ;第三 ,即使权利人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没有超出权利自身的范围 ,但如果这种行为可对市场竞争带来不应有的限制 ,那么 ,这种行为仍不能摆脱反垄断法的追究。  相似文献   

16.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种制度替代。传统知识产权法存在固有的局限,对知识产品的保护是不完全的,有些知识产品也不适合通过划定产权的方式来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纳入了权利生成的道德标准,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和范围得以扩张,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手段和救济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本质和知识产权的自身特点,共同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内容架构。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构,应该以版权法为核心,兼用专利法、商标法、商业秘密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权法。充分获得并有效保护各种形态的知识产权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构的出发点和归宿。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创意企业应该各自发挥其职能,共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科学建立和有效运作。  相似文献   

18.
反不正当竞争与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不正当竞争法确立了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 ,是知识产权法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的一般法。与具体知识产权相比 ,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权利较为不明确、专有性较弱 ,只是一种消极权利。相对于具体知识产权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起到补充作用。在两者对某一问题都有规定的情况下 ,具体知识产权规则应优先于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但反不正当竞争法在解释具体知识产权规则、弥补具体知识产权规则的漏洞、解决具体知识产权的权利冲突、覆盖具体知识产权规则调整不到的领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反不正当竞争法孕育和催生了新型知识产权规则 ,使得知识产权法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 ,是知识产权法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作为时代变迁的特征和动力 ,包括网络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和WTO所形成的成长环境 ,对我国知识产权既是发展的动因 ,更是生存的挑战。一方面 ,这种环境促使知识产权理念的升华飞跃 ,调整知识产权不合时宜的制度设计 ;另一方面 ,也是这种环境带给知识产权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惟有认清知识规律 ,善于进行法律思考 ,才能拓展我国知识产权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知识产权在 WTO中的重要地位和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与 WTO《知识产权协定》(TRIPS)的差距 ,从知识产权立法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入 WTO后 ,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创新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