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朽》是昆德拉全面思考与探索人的存在问题的一部小说。在昆德拉看来,世俗的人一般把追求不朽作为超越死亡与确立自我存在价值的基本方式。追求不朽总是指向他人,并通过他人来实现的,没有他人的注视与肯定,"自我"的独特性就无从展现,"自我"的不朽也就失去了依托。人们以为"自我"作为真正独立的实体存在于他人视线之外,然而事实上,"自我"只不过是一种抓不住的、难以描绘的、含混不清的表象,而唯一真实的是"自我"在他人眼里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海姆立克急救》是一篇独具内涵的小说。其意蕴首先表现为一种欲望泛滥后真情回归的双重隐喻。郭砚和马端端的故事构成的是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双重意义层面上的爱情隐喻,是爱情关系中由欲的放纵到爱的回归的隐喻,也是爱情忏悔的隐喻。其次,作品书写了一种爱与赎的表演人生。三个主人公被作家赋予了"演员"的职能,在人生中分别扮演着等爱者、赎罪者、自救者的角色,具有共性的表演行为体现出两种内在意义:爱与赎。再次,小说传达了一种爱欲的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意旨。主人公或缺乏自救意识而在婚姻危机中迷失自我,或自我救赎意识觉醒而最终走出爱欲误区,性格迥异的三人共同诠释了在爱欲原罪中"我们都需要自救"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通过爱情与死亡,缓慢而细致地展现出哥伦比亚的历史。学界多着眼于小说线性时间里的爱情。而笔者拟从空间的角度切入,通过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解读爱情的产生、发展及空间表征;用权力空间解释爱情在阶级、性别和年龄之间的流动;以身体空间阐述精神之爱与肉体之爱各自游离之后的真正的爱情。马尔克斯肯定了爱情的力量对他的鼓舞,同时他以爱情的力量喻指一个希望——拉丁美洲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明天将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4.
对于自我问题的思考与胡塞尔对现象学的自身反思相伴,可以说,自我观念的演变标志着现象学运思的进程。胡塞尔的自我观念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进而从纯粹性到习性的发展过程。他在《观念I》中对纯粹自我的反思,暴露出纯粹自我观念在现象学上的理论困境,而纯粹自我观念在《观念I》以后的演进,则凸显出习性自我观念形成的必然性。习性自我观念的开显构成胡塞尔从前期的静态现象学向后期的发生现象学转变的动机。  相似文献   

5.
简·奥斯丁小说两性之爱的描写,实际上体现着对自我的理解。自我是在关注"他者"需求基础上的理性选择。女性长期以来的"他者"地位的矫正,应是在尊重现实和历史的基础上的自我实现。女性的自我,一位女作家的自我,是在坚定地捍卫自我意识的前提下,与周围的"在者"进行精神情感交流而实现的。这正是奥斯丁小说的女性话语的人文道德性和优雅。  相似文献   

6.
小说《身份》发表于1996年,是米兰·昆德拉移居法国后“遗忘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在小说里,昆德拉借一对情人迷失彼此身分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于存在的思考。这种思考主要集中在人的自我意识上,即人如何认识真正的自我,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种存在之思是在他人之镜、自身之谜、及爱情归属三个层面展开的。一、他人:存在的镜子后结构主义者拉康在论述人的自我意识时提出了著名的“镜子理论”:人是受镜子里的影像启发而开始认识到自身的。“镜子理论”表征了人存在的本质:人的自我意识不自足,人必须借助于他人的眼光才能认识他自己。在昆德拉的小…  相似文献   

7.
德意志早期浪漫派试图以对独立完整的创造性的人的追求来消弭时代生活所造成的人性的分裂.作为浪漫化的人的形象中两个重要的支点,"自我"和"无限"之间却难以和解.对个体性"自我"的执着,使得浪漫派只能在诗意的想象中追逐主观的自由.浪漫精神的这一困境也表征着启蒙之后思想者的困境:"自我"一旦排除了一切外在的权威,它也面临着使自身虚无化的危机.能否克服这一危机已构成了"现代人"生存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张悦然在小说中喜欢把爱情描写到极致,惯于书写决绝式的自我牺牲,甚至是自虐式、自我毁灭的爱情模式。《誓鸟》沿袭了张悦然情爱叙事的模式,所不同的是爱发生了转移、变异,对爱的痴迷与疯狂转变到对爱的附属物或者爱的凭借上。情爱的转移导致情与爱的悖谬,导致情感的放逐与背离。无性之爱、乱伦之爱、同性之爱都缺乏滋生爱情的土壤,缺乏合理性存在,决定了爱的徒劳与虚无,注定了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9.
“大龄未婚女性”问题的出现,体现着社会性别制度建构的特征,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性别文化的影响,也是造成“大龄未婚女性”们择偶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之一,而理想的爱情与现实的婚姻的状况也是“大龄未婚女性”们徘徊于婚姻的围城之外的重要因素.“大龄未婚女性”们要摆脱择偶困境,就要以主体的身份来定义自己,建构起真正的自我,在通过婚姻建立的家庭这个伦理实体中达到自我与他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海岩小说是以写实手法表现浪漫的爱情,从而体现了对真善美的推崇和追求,善于在人生的苦难、困惑、痛苦和毁灭中寻求荚和发现崇高。通过描写爱的背叛与救赎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后现代爱情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最为著名的中篇小说。这段决绝的爱情带给读者无限的怅惘和感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茨威格也经历过他生命中最为刻骨铭心的一段爱情,女主角便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弗里德利克。本文从探寻茨威格这段爱情出发,力图揭示这段现实中的爱情对于茨威格创作这部小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小说《鼠疫》借助对苦难、死亡与存在的思考,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推到极致,构造了人类反抗姿态与荒诞处境之间的张力,肯定了一种力所能及的行动,提示无神时代的现代人在爱中寻找信仰之源。因此,在荒诞与反抗之间实现自我的定位,成了《鼠疫》给予现代人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一部经典之作,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部 奇诡而浪漫的佳作。艾米莉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恨纠葛向读者揭示了人性之复杂多变。就小说中男主人公希斯克里夫癫狂的 爱和疯狂的复仇来分析不同时期的人性体现,同时也探索小说主人公内心的世界与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所带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福楼拜笔下的女主人公爱玛一直是人们经久不息的讨论话题。从萨特的存在观来看,自我的存在要关注与自我本身和与他人的关系。爱玛与自我的关系包含想象的自我,自以为的自我和客观实际中的自我三个层面,却只存在于过去和现在两个时间维度。爱玛高居于他人之外来对待与他人的关系,在超越自我实存的时空去追求"想象的自我"的客体欲望满足,自我存在的多层分裂和时空差异的实存,最终以消灭自己的肉体生命来承认自我意识存在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中篇力作,长期以来吸引了诸多评论家的目光。小说描述了一场发生在南方小镇上以主人公爱密利亚为中心的怪诞三角恋情。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来看,爱密利亚同马文.马西以及罗锅李蒙之间的情感纠葛,实际上是爱密利亚以马文和李蒙为镜像进行自我建构的努力,然而由于镜像虚幻性的本质特征,爱密利亚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要以失败告终。通过对爱密利亚自我建构的起因、过程以及结果的镜像解读,读者对这段怪诞的三角畸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的苦难叙事与其自我认同有着深刻的关系。虽然"归来"作家揭示了中国几十年来的政治运动对人的精神与肉体的迫害摧残,但他们的用心显然在于刻意强调自我无怨无悔的忠诚。在新时期之初,这正是知识分子获得历史主体地位的必要前提。但这也意味着知识分子放弃了对苦难、历史必要的追问,复杂的民族国家历史、个人情感记忆就此被简化,被悄悄重构。  相似文献   

17.
在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所提出的"平庸之恶"思想框架下解析小说《朗读者》中错综复杂人物的人性,重点分析小说女主人公汉娜作为一名从未接受过人性教育的普通人,在法律和道德面前,其人性是如何被展现和被定义的。人们总是对于"极端之恶"充满警惕却很少意识到正是那些不易觉察的"平庸之恶"逐渐浸润到社会生活体系的各个角落。人性教育的落脚点应是良心,要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成智慧,审视自我、理解他人,并善用智慧超越人性弱点。本研究期望通过反思"平庸之人"的"人性"来唤起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参与营建"完整"精神这项富于"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香港女作家的婚恋小说写出了对美好爱情亘古有之的追求在当今社会中的深刻失落,从现实题材到另类浪漫故事,无不表现了现代人深重的爱情危机感.两性关系中爱情的缺席使得爱情婚恋小说这一强劲的文学传统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9.
刘绿宇 《南都学坛》2004,24(6):82-84
女性总是作为爱的使者出现在中西文学作品中。但由于地域或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分别体现出不同的性情和特征:中方教化重理性,故"东方女性"在追求爱的过程中,呈现出许多理性约束的成分;西方教化求自由,故"南欧少女"则任由激情飞扬。社会环境的陶冶、审美取向的不同,也将拥有"理性自我"的"东方女性"和拥有"激情自我"的"南欧少女"区别开来。"南欧少女"为爱而爱,"东方女性"为婚而爱。前者关注爱的过程,后者更看重爱的结果。为爱而爱会"爱不涉性";为婚而爱会无视婚前性行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涉性爱情描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以及"官本位"、"家本位"的思想分不开;而"爱不涉性"则与西方古代的"精神之恋"、"骑士之爱"等传统不无关系;也在于西方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哲学等学科对性的关注及将性描写从文学中分流有关。无论"东方女性"还是"南欧少女",因为社会历史的原因,形成不争的悲剧———定位于婚姻、爱情的人生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20.
我相信我是一个浪漫的人,或者说,我是一个相信浪漫并懂得浪漫的人。坚信如果没有浪漫,爱情肯定会不由自主地走了样。浪漫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我宁愿浪漫地失去也不愿无趣地拥有。这很重要,这是一个原则,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我从来都严格要求自己,不浪漫的爱情食之无味,宁可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