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菊香 《江淮论坛》2013,(3):157-160
女性文学在从小说到电影中,性别视角的转换导致女性主体性下滑和性别话语的差异。女作家从女性视角叙事,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女性性别话语;男导演从男性视角出发,剔除原著的女性主义倾向,彰显男性中心意识、美化男性形象。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两性应该在平等对视的空间里交流对话。  相似文献   

2.
当西方女权主义者发现追求经济、政治、职业的平等并不能使女性获得真正的平等之后,开始强调女性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反映在文学上,女性主义作家要求用女性话语颠覆男性权威话语,重构女性形象。据此以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为对象,从两方面分析女性作家在伸张女性、重构女性形象上所作的努力;同时忧虑地指出,当传统的道德观念仍在起作用,当男性在某种程度上仍是法权的代表,当女性抛却了赖以独立的手段,女性的伸张会变得无力,她们实际上仍遭受着巨大的压抑。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5,(1):88-92
浪漫主义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众的文化水平逐步提高,一部分女性也参与到文学创作活动中来,男性作家一统天下的文学格局有所改观。尽管女性并非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体,但是女性作家的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反映出了浪漫主义时期文学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社会地位,值得关注。由于存在社会身份和话语表达的差别,女性文学作品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得到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最后20年,中国女性文学出于“女人是什么”的叙述欲求,在“寻找女人”的话语思潮中,完成了女性性别的认同和理想女性的蓝图。进入新世纪,女性文学开始关注女人寻找什么,虽然答案各不相同,但留下了女性在不断寻找过程中的探索的步履。  相似文献   

5.
论男性失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女性研究的深入发展,作为一名男性,我痛切地感觉到了男性的失语。女性批评的一个基本思路是,话语霸权为男性所掌握,女性的价值定位是由男性给出的,女性处于失语状态,失落了自身而不自知。因之,女性应该解构男性话语,重新寻找、确立自己的价值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使自己不仅成为人,重要的是成为女人。应该说,这是人深入对自身认识、解放的一个最重大的进展。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原有的女性形象、价值定位是由原有的男性给出的,这是相对应的两方,那么,当女性找到了自身成为新女性并有了自己的话语后,那与之相对应的还…  相似文献   

6.
当代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批判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特别是“文革后”的文学视野里,女性文学无疑已是一种触目皆在的“物质”景观。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女性的“缺席”与“缄默”已成历史陈迹。女性作家的群体涌现以及性别意识在文学文本中的贯彻和张扬,构成了对男性文学以及以男性为主体的文学传统的现实而强大的消解之势。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文学)理论的译介,以及中国知识女性在国家/社会权力结构中主体位置(subiect position)的不断调整,使对中国二十世纪的女性文学研究第一次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定位。这种“定位”的划时代意义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得到包括文学在内的历史性的文化确证,并已经对当下的文学与文学批评造成了深刻影响。相当一批的女性学者——有的甚至调整或转换了自己原有的学术视角——表现出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积极关注与热情投入,并与为数已众的女性作家一起,携手成为在整个思想与实践领域反对将女性“他者化”(other)的先锋力量。这些学者的探索在短短的几年里便已硕果累累,她们以自己卓越的研究实绩改变着当下文学批评的话语格局。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6,(6):117-122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发展见证了黑人女性戏剧家群体不断调整话语策略以应对白人主流意识与黑人男性霸权的双重围困和压迫的历史进程。由于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因素,美国黑人女性地位更加卑微,长期以来被视为"他者中的他者"。然而,这个群体并不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在经历了创作视野逐步拓宽、创作主题日趋多元的话语书写历程后,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日益走向成熟,从而确定了自身的话语地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所取得的成绩已得到美国乃至世界剧坛的认可,成为美国黑人文学研究发展的"崭新的能力中心"。从话语策略这个维度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是对黑人女性不幸遭遇的探讨,也是对整个美国文学的再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美国文学发展的规律性,从而洞察美国社会的历史传承。  相似文献   

8.
苏忱 《江淮论坛》2007,3(1):170-176
文化研究理论认为,身份有着结构的特征,它被认为是建构的而非给定的。本文从作者、文本、和社会语境三个方面比较中国女词人李清照与美国女诗人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在男性统治的文学世界里建构各自的文学身份的过程,剖析她们使用的话语策略,从而揭示中西方女性在文学身份建构中拥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经历和体验。  相似文献   

9.
革命与女性的自赎——十七年女性文学叙事的话语裂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年女性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存在着既对话又矛盾的复杂关系。出于对"个人生活命运的关心",女性文本在自觉认同和完成革命叙事的同时,女性被压抑的性别意识与独特的审美体验在一定层面上仍以一种潜叙事方式被建构出来,对革命"正史"与男性话语霸权进行了某种意义上的解构或消解,从而获得了某种超越时代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台湾新闺阁文学对婚姻自主的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红林 《东南学术》2002,(6):141-145
台湾女性文学中的闺阁话语 ,是历史、性别政治的产物 ,也是文学的现实。它从一开始就极力避免女性主体边缘化的走势 ,拒绝阳性书写的价值指导 ,拒绝向父权文化的文学观念屈服 ,坚持把女性自身的真实命运放在作品的中心位置 ,较为充分地展示出在两性婚姻关系中男性的霸权地位 ,揭露了封建婚姻戒律对女性身心的无情摧残及对女性自我的全面否定 ,凸显出女性争取婚姻自主的必要性、合理性与迫切性。  相似文献   

11.
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商业主义大潮的冲击,精英文化受挫,文学逃逸社会话语中心向边缘漂移。但这种态势并不能扭转中国文学既要现代化又要民族化的根本趋向。为适应历史的深层要求和现实的急剧变革,文学在不断调整自己,经多年震荡沉浮、渐成一种新格局:一、商业化思潮的进军和人文主义思潮的抵抗;二、雅俗文学的对立共存与互补;三、市民话语和知识分子个人话语的互渗和互拒;四、现实主义的开放性发展和后现代主义的东方化蜕变  相似文献   

12.
葛继红 《江汉论坛》2014,(4):101-1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生产机制发生转型,影响到女性主义话语的生产和流变。这种由市场、媒体、畅销书运行机制合谋制造出来的话语,显得格外兴盛,体现出日益明显的消费性特征。它推崇极端的个人趣味和自恋意识,把人的本能欲望当作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和基本内容,让欲望话语取代了文学话语,追求形而下的审美风尚,消解了女性尊严,也解构了女性文学的文学性,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衰微。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考察变态心理在女性创作中的表现,发现无论弑父、自恋还是同性恋都表现了女性对男性的失望和抗拒。由于女性作家历史上就没有自由书写的权利,当她们用文学来反观自身时,更容易通过变态心理的揭示,对压抑女性的男性中心话语方式予以反抗,因而,女性创作中充斥着大量恋父—弑父情结、自恋—同性之恋等深层心理经验,形成独特的潜意识的书写模式,这为研究者观察女性文本、触摸女性思维提供了独特视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以90年代以来大众影视创作中的女性表达及文本中的性别形象与性别叙事为研究对象,以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为视点,解析滋长于男权文化之上的电影/电视剧文本是如何实施对女性主体意识和女性个人话语的消解来建构当下男性霸权话语体系和男权中心的深层意识形态,探索一种符合女性利益和女性意志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5.
黄伟珍 《理论界》2009,(4):168-169
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荆棘鸟》中的玛丽·卡森的“妖魔”化的形象充满了悖论,一方面她用毕生的精力坚定不移地解构了父权传统中给女性定义的“天使”形象,试图以此颠覆男性话语权,然而她这种反抗在很大程度上无视女性自身的特点,无视两性的差异,不过是以“他”者身份闯入男性主流领域,不但不利于女性话语主体性的建构,反而不自觉地充当男性话语权的实施者。继而不可避免地否认了女性作为主体存在的可能性,甚至巩固了以男性主流话语的单一性和排他性。  相似文献   

16.
有强烈女性意识的池莉从来就不是站在女性的对立面来塑造男性,相反,池莉对饮食世界里的男性寄予了深深的理解、宽容与同情.这种既不爱男也不薄女的男女观直指20世纪文学中研究最匮乏的性别意识领域,并就如何描写两性关系以及如何塑造两性世界里的男女形象提供十分有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刘传霞 《理论界》2006,(1):183-184
蘩漪和曹七巧两位“疯女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遭遇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个案,它昭示了以男性为主体的中国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认知,透露了现代文学史建构中存在的男权话语,表明了自我社会性别的建立与认同的过程,也是一个权力运作的过程。蘩漪是男性自我的他者,曹七巧是女性自我的替身。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在塑造女性群像的同时也造就了女性话语霸权下男性系列的独特的精神蕴涵和人格张力,事实上,其传奇式的生命体验对这种形象的性别化处理有着隐约含蓄的指涉和衍生意味,寻找作者在对这些男性群像进行创造时的情感走向和话语态势,可以窥视到男性形象作为一个符码表征,在张爱玲小说中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和意义指向,进而从一个新的视阈介入小说的文本内核。  相似文献   

19.
“女性文学”概念是舶来品,有两种倾向有自的翻译,一种侧重文学对女性权利的言说和维护,称“女权主义文学”;一种表征女性性别自觉,并希望以文学的形式加以传达,称“女性主义文学”。前者求“平权”,后者求“差异”。另外,国内目前对女性文学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分歧,比较有影响的有三种:一种认为凡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都是女性文学;一种认为凡以女性及其生活为对象的文学都是女性文学;一种认为只有那些在女性自觉精神的导引下从事写作,也就是说,只有当文学话语女性化之后的写作结果,才是女性文学。中国文学发展到现代汉语文学…  相似文献   

20.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理论和方法上选取的女性主义视角。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的主要内容在于揭露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三世界女性的遮蔽和歪曲。她通过对西方白人女性的文学文本所作的后殖民解读,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拓展了新的空间,使后殖民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