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克尔凯郭尔、尼采和维特根斯坦为例,探讨了叔本华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关系.克尔凯郭尔和叔本华一道批判了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神学,开创了现代人本主义.尼采通过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造为权力意志,彻底批判了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维特根斯坦在叔本华的影响下,从语言批判的角度否定了传统哲学.因此,叔本华哲学是西方哲学背离传统、走向现代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源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尼采把世界的根本理解为“权力意志”,其目的是想表达生命世界的生成、创造和提升的特征。尼采笔下的权力意志具有非主观的实在性、追求自身力之保持或增长的能动性以及价值关系性。它有两种基本类型:原创的权力意志和颓废的权力意志,这一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尼采的哲学—伦理学的价值论特征。“权力意志论”的积极意义在于感性能动地理解世界,恢复了“价值创造”在世界中的地位,否定了幸福主义意志论的被动性和理性主义意志论的抽象理智性;其根本局限在于无视客观世界的多样性,陷入了抽象的还原主义和唯意志论。  相似文献   

3.
在尼采研究中,人们普遍认为尼采哲学是“非体系的”或“反体系的”,因而拒绝对其进行体系化的解读。然而,尼采哲学的核心概念之间呈现出紧密的关联,有必要找出尼采思想尤其是其“重估一切价值”的内在统一性。从世界和万物的“实然”即权力意志出发可以总结出尼采的存在论。同时,由权力意志还可以引申出视角论,因为所有权力量子在相互斗争中都试图统治彼此并将自己的视角强加给他者。视角论否定绝对者和世界全景,这必然会导致虚无主义。从永恒轮回学说和超人理念入手,尼采试图在价值论上克服虚无主义,以此重估一切价值,批判传统哲学和基督教道德,强调差异、等级秩序和主人道德。  相似文献   

4.
“迷惘的一代”文学体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和欧内司特.海明威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主义和尼采的权力意志主义之间存在着某种隐微关系。菲茨杰拉德小说中包蕴着深刻的叔本华哲学思想,而海明威小说则呈现出明显的尼采哲学的痕迹。  相似文献   

5.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公元 1 844— 1 90 0年 )是德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最敏锐地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形成于 1 9世纪 70— 80年代。他从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实际发展的状况出发 ,宣称要摧毁“一切旧的价值体系”,并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创立以“权力意志”论为基础 ,以“超人”学说为核心的强者的价值体系。尼采的政治哲学就是建立在这种价值体系之上的 ,具有浓重时代气息的社会政治思潮 ,对当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及尼采在沉思真理与谎言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哲学变革与创造的思想理路,重新确立了理解尼采哲学的起点。在柏拉图阐释了哲学家可以机智谨慎地说谎的启示下,尼采也对柏拉图的哲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指出被柏拉图称作真理的“纯粹精神和自在的善”本身就是谎言,正是这一谎言书写了西方虚无主义的历史并最终合乎逻辑地引发了西方人的价值危机。在此基础上,尼采提倡清除传统哲学中的谎言,重估一切既往哲学的价值,并开始了以“权力意志”取代“求真理之意志”,以“永恒轮回”终结形而上学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7.
叔本华与尼采两位哲学家的思想关联颇为紧密,而两者的风格却又大相径庭。文章首先引出两人之间的思想关联,着重表明叔本华在尼采思想上的先驱地位。由于西方学者的研究路径的影响,两位哲人之间的关系远未在国内学界引起重视。文章紧接着从思想和风格两方面简略地来对比两种哲学。在思想方面,以生命意志和权力意志为着眼点展开。生命意志重在保存,但同时也蕴含了发展和塑造的可能;而权力意志则明确将生命的自我塑造作为核心要义。在风格方面,叔本华的作品是直白且典雅的,而尼采的作品则显得隐晦而零碎。思想与风格两方面的比较,将有助于呈现出两种哲学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8.
尼采“权力意志”思想探析肖永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尼采是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他在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为权力意志论者,他的这一主张又被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所承继。他的哲学主张,在他活着的时侯并没有引起哲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尼采的思想深受叔本华的影响。他先是接受了叔本华 ,后又扬弃了叔本华。他以自己的“冲创意志说”来代替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 ,主张正视人生的苦难 ,以审美的态度看待人生 ,肯定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 ,倡导一种积极进取的蓬勃向上的精神 ,从而克服了叔本华弃绝入世 ,否定生命意志的厌世思想  相似文献   

10.
强力意志和酒神精神可以说是超人哲学的全部精髓,"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这种口号可以说只能出自尼采之口,正是这种精神和口号给尼采带来了不同的"荣誉"和"误解".  相似文献   

11.
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是一种哲学世界观,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则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哲学,他们之间具有一种内在关联,从而使弗洛伊德的思想汇入西方哲学源流之中。从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看,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论都包含着一个内在矛盾,即无法在理论上逻辑地说明与生存意志及权力意志相反的现象,因为二者都共同缺失一个与生存意志或权力意志相对等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死亡原则。  相似文献   

12.
阿图尔.叔本华的哲学可谓是说旧亦旧,说新亦新。从形式上讲,叔本华的哲学是旧的。叔本华继承了康德以降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在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框架中表述了他的哲学思想。《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建立了一种以意志为本体的形而上学体系,把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融为一体。这难免给人一种模仿康德的三大批判的感觉。从内容上讲,叔本华的哲学中也有相当多的内容是旧的。他吸纳了柏拉图、贝克莱、莱布尼茨、康德等诸多人的思想成分。因此,难怪有人批评他的哲学是个大杂烩,是由过时哲学的十足的残渣拼凑而成的。但是,不容否认,叔本华的哲学也有创新之处。我认为他是在拼凑中推陈出新:他扩充了意志的概念,使它与生命力的概念融合起来,并以此为本体,建立了一种新的哲学。这一思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尼采、柏格森、狄尔泰等人,形成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的一场持续几十年的哲学运动。他扩展了直观的概念,主张本体(意志、生命力)是可以被直观到的,这样就避免了康德所谓用理性范畴进行思考不能达到本体界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虽然不是第一个将尼采的名字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但他是将尼采生平和重要学说比较全面地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同时,他也结合康德和叔本华哲学,把尼采的思想转化吸收到他的美学理论之中.本文论及王国维所翻译的三篇尼采论文以及他自己的一篇重要撰述<叔本华与尼采>;文章在接受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尼采思想对王国维的影响;笔者在搜集王国维与尼采关系时发现了王国维有关论自杀的文字,于是也就从叔本华、尼采的"天才"和"意志"论附带探讨了王国维对自杀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尼采悲剧理论可以追溯到希腊悲剧。在悲剧起源问题上,尼采以日神的“恬静”与酒神的“醉狂”经希腊人意志活动而结合来解释“悲剧的诞生”;在回答如何对待痛苦死亡这一哲学终极问题上,尼采改造了叔本华哲学,将人生的悲剧性与希腊乐观的人生态度调合为一;通过对悲剧“音乐精神”的分析,尼采张扬了非理性主义,显示出西方哲学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5.
尼采悲剧理论可以追溯到希腊悲剧。在悲剧起源问题上,尼采以日神的“恬静”与酒神的“醉狂”经希腊人意志活动而结合来解释“悲剧的诞生”;在回答如何对待痛苦死亡这一哲学终极问题上,尼采改造了叔本华哲学,将人生的悲剧性与希腊乐观的人生态度调合为一;通过对悲剧“音乐精神”的分析,尼采张扬了非理性主义,显示出西方哲学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6.
叔本华、尼采是西方唯意志主义哲学与美学的创始人,他们把哲学与人生、美学与人生的关系放到哲学美学研究的中心,率先反映了现代西方人试图摆脱异化、追求精神自由的努力.本文试图对叔本华、尼采在用美学思考解决人生问题方面的同与异进行分析,以期对我们用美学思考研究人的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美学观念中的"超人"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0年前后,沈从文的诗歌、小说、散文和文论作品,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超人”意识。尤其是他的文论,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带有尼采、叔本华直觉感悟式的哲理意味,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可以听到尼采、叔本华的有关“审美愉悦”的回响。在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上,沈从文又跟卢梭、康德有些接近,但西方哲人是站在哲学的角度对文学的“玄思”,沈从文是站在艺术家的立场对文学的哲理阐释。  相似文献   

18.
尼采哲学主要包括三大相互联系的部分:价值重估、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而其中权力意志论是尼采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其他两部分的基础。所以说,只有准确把握权力意志思想的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尼采的哲学,并了解其哲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叔本华哲学既是近代西方哲学的批判者,又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引导者,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意义。叔本华的哲学“新思想”,可概括为批判绝对、批判理性、批判宗教、批判人生。今天我们省察和反思叔本华哲学具有新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个体生命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悲剧性的”这个共点,黑格尔、叔本华、尼采三人对个体生命的意义探求形成了一个螺旋式回环:黑格尔是理想而乐观的,叔本华对意志说不,尼采在肯定意志的基础上,寄希望于创造的超越。此认识有助于在追问生命意义时把握整体与个体关系的思维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