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推荐了一种用PR状态方程计算等体积消耗数据的方法。计算结果与实验值以及与国外文献计算位的对比,符合程度较好。 笔者还计算了中原油田文72井凝析气的等体积消耗数据,并根据此数据用相平衡计算方法预测了定容凝析气藏以消耗方式开采时的生产动态。本文的贡献是解决了计算方法,待国内有相应实验数据时即可投入实际应用。 文中1—4节概述了以状态方程为基础的相平衡计算方法,包括加速逐步迭代法及带回程序的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2.
用静态法实测了甲基叔丁基醚 -甲醇二元体在 0 .4— 0 .8MPa下的汽液相平衡数据 ,并进行了恒压下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用 NRTL和 Wilson方程关联了有关数据 ,结果表明实验数据可靠 ,NRTL模型拟合精度较好  相似文献   

3.
汽液两相平衡测定的实验数据是热力学基础数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方面许多单位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不过用热力学方法来检验所得实验测定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工作还做得不够。本文提出用三种热力学方法来检验实验测定数据是否符合用热力学方法所推出的结论,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包含一个可调参数的Peng-Robinson状态方程可准确计算混合致冷剂的饱和压力及气液平衡,但对液相容积的计算误差稍大。本文针对非共沸混合工质R22/R114和R13B1/R152a进行了计算,同时也计算了两种共沸工质R500和R502,并与实验数据作了比较,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油田轻烃回收装置随着原料气气质、气量的变化,丙丁烷的收率普遍偏低。提高丙丁烷的收率成了许多浅冷装置急待解决的问题。轻油部分循环法是方法之一,该方法从脱丁烷塔塔底引一股稳定轻油循环至蒸发器前的管线中,从而对汽液平衡施加影响。本文考虑温度、压力和组成对烃类混合物相平衡的影响,选用SRK真实气体状态方程研究轻油循环掺合比与丙丁烷收率的关系。经计算表明,在温度、压力一定时,只要有轻油循环,丙丁烷的收率就要提高,且随着掺合比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幅不尽相同。适宜的掺合比应根据经济分析的结果来确定。在油田气轻烃回收浅冷分离工艺的技术改造中运用轻油部分循环法可有效地提高丙丁烷的收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考虑汽液两相间的传热、传质与动量交换后,汽液两相喷嘴中临界质量流速的简化数学模型,并根据他人试验结果所作的近似假设,提供了喷嘴中汽液两相流的临界压比计算式。  相似文献   

7.
针对汽液两相流升压装置利用经验模型计算的过程中,仅能对出口压力进行计算,且计算值与实验值有较大误差的弱点,提出了用直接接触凝结(DCC)的理论求解汽液两相流的一维理论模型。计算升压装置的最大出口压力,分析其他参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汽液两相流在凝结激波前为泡沫流,在凝结激波后完全凝结成单相水的情况下,升压装置的出口压力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分相动量模型出发,提出了用均速管对汽液两相流体进行单参数测量的关系式,分析了动量交换因子J和滑移比s的影响,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干度x为0.85~1的范围内,用均速管进行汽液双相流体的单参数测量并用分相模型处理数据时,均方差为2.81%;用均相模型处理数据时,均方差为5.18%。  相似文献   

9.
预测缔合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文章利用缔合体系核磁共振化学位移的单参数局部组成模型,关联了NMA/H2O等缔合体系在全浓度范围内的化学位移.利用关联得到的能量参数,结合体系一端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预测了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低压汽液平衡数据.预测的压力相对偏差几乎都在5.00%以内,汽相组成的绝对偏差在2.00%以内.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体系的1H NMR化学位移和一端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能够较好地预测不同类型的缔合体系的低压汽液平衡数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理论上描述储层孔隙介质时对流体吸附的研究很少的问题,把油相(凝析油、原油)看作为一个多组分液态烃的高分子溶液,以吸附过剩量为基础,用基团贡献法(UNIFAC法)确定溶液中各组分的活度系数,引入相平衡数据热力学一致性的检验方程(GibbsDuhem),并结合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相和体相的逸度相等、以及其他关联式得到平衡态吸附数学模型的一般表达式;同时考虑到相间存在质量传递,相平衡过程不可能在瞬间完成,从而引入与时间相关的组分模型,得到非平衡吸附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油气体系和储层多孔介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当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储层中同时存在气、液、固(指岩石) 三相。在多孔介质中,由于孔隙半径小,因而毛细管压力应予以考虑。在建立了考虑毛细管压力的相平衡计算模型之后,针对二个凝析气藏,一个黑油油藏和一个挥发油藏,分别对其油气体系的毛细管压力、饱和压力和恒组成膨胀过程中液相含量进行了相态模拟计算,并总结出毛细管压力对油气体系相平衡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给出了一个既考虑热力学非平衡的影响,又考虑汽、液相间相对速度的毛细管内带有汽化过程的两相流数学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的一致性及计算程序的实用化处理表明,它不仅可用来分析制冷剂在毛细管内的流动机理和特性,还可应用于小型制冷系统设计中毛细管几何参数的选择及系统的参数匹配。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采用少量程序升温脱附(TPD)实验就可以测定较宽温度范围吸附相平衡的方法.该方法基于TPD实验过程中拟平衡的气固相间瞬时动力学模型.采用数值方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通过调整相平衡参数对TPD实验曲线进行拟合,从而计算得到吸附相平衡方程.采用该TPD方法对正己烷在HZSM-5,5A,HY和13X分子筛上的吸附相平衡进行了估算,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4.
描述真实气体状态的范德瓦耳斯方程在热学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因为它是第一个既能应用到气相又能应用到液相且能显示出液—汽相变的状态方程。它包含了气相和液相大部分重要的定性性质。它是范德瓦耳斯1873年考虑到真实气体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作用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加以修正后得到的。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既包含一个强排斥区(硬心)又包含一个弱吸引尾部。理想气体的热力学性质,人们讨论得比较充分,对于用范德瓦耳斯方程描述的气体(下面简称为范氏气体)的热力学性质许多文献中均有些论述,但欠系统。本文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注蒸汽开发稠油油藏的大量实际开发数据的研究,提出了注采特征的双对数模型,即累计产量的对数和累计注汽量对数的线性关系,以及累计产液量对数与累计注汽量对数的线性关系。与现有的两种注采特征曲线相比,这种双对数注采特征曲线模型的线性相关性较好,使用较方便,并引入了“S”型增长模型来预测累积注汽量与时间的关系。通过将累积注汽量预测值与双对数注采特征模型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新的注蒸汽开发稠油油藏的产量预测方法。该方法可同时对注蒸汽热采稠油油田的累计注汽量、累计产量、累计产液量、年产量等多项开发指标进行预测,应用该方法预测了辽河油田两个蒸汽吞吐区块的生产动态指标,油田实际数据表明该方法为一种有效的开发动态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计算和图表对比分析得到vdW气体反转温度与压强的函数关系,将氢气、氮气vdw反转温度和反转曲线与实验值比较发现,曲线在最低反转温度附近有较好的吻合,从而说明了vdW方程是气液系统相变的状态方程.  相似文献   

17.
在内径94mm,高2.1m的填料塔内进行了热、质同时传递过程的热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一个合适的(液/汽)质量比为7.7~13.3。当系统内液汽比在该范围附近时,床层内气相温度分布比较稳定。同时,对填料塔内热质同时传递过程建立了数学模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计算出在本实验系统的操作条件下,全塔平均传质和传热系数分别为:kg=0.060kg/(m2·s·MPa)和αg=2.01W/(m2·K)。本文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应用到工业实践中。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复杂合金缺乏相应势函数的情况,以GH4169为例,提出了一种计算复杂合金Hugoniot参数C_0和λ的方法。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研究了GH4169合金的Hugoniot曲线、0 K等温线和Mie-Grüneisen状态方程。将合金中各相Hugoniot参数按质量百分比进行加权取值得到复杂合金Hugoniot参数。通过与现有文献实验数据对比,发现该方法计算得到的Hugoniot参数、Hugoniot曲线及0 K等温线均与已有数据吻合良好,证明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首先对盆5井区凝析油气藏的凝析气和原油高压PVT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计算,确定了适合描述该凝析油气藏流体相态行为的流体组分特征参数;利用地质研究成果所确定的单井各层物性参数,结合构造形态和井位,建立了相应的三维地质模型;为了论证盆5井区凝析油气藏气顶合理开发技术指标,从6个方面对该凝析油气藏未来的开发指标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所得的研究结论有利于指导该凝析油气藏实际开发生产。  相似文献   

20.
运用现金流量法对深层中小型高含凝析油凝析气藏注气开发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价。设计了适合深层高含凝析油凝析气藏的经济评价原则(限制条件)、评价步骤和技术经济评价参数,分析了注气方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优选了开发方案,并给出了推荐方案;对推荐方案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和风险评估,发现原油价格及增油量是最敏感的控制因素。这项研究对以后深层中小型高含凝析油凝析气藏注气经济评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