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史与思想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比较文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就如何利用比较文学的学科优势进行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并尝试着提出一些问题。其中涉及到比较文学学科的悖论性格、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关系、比较文学第四种模式、文学人类学及中日两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特质等。这里发表的即是他们就上述问题讨论所形成的笔谈。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比较文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就如何利用比较文学的学科优势进行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并尝试着提出一些问题。其中涉及到比较文学学科的悖论性格、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关系、比较文学第四种模式、文学人类学及中日两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特质等。这里发表的即是他们就上述问题讨论所形成的笔谈。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比较文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就如何利用比较文学的学科优势进行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并尝试着提出一些问题。其中涉及到比较文学学科的悖论性格、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关系、比较文学第四种模式、文学人类学及中日两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特质等。这里发表的即是他们就上述问题讨论所形成的笔谈。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比较文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就如何利用比较文学的学科优势进行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并尝试着提出一些问题。其中涉及到比较文学学科的悖论性格、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关系、比较文学第四种模式、文学人类学及中日两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特质等。这里发表的即是他们就上述问题讨论所形成的笔谈。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涵盖了跨国的文学关系和文学与其他学科之关系两大研究领域。为了适应国际文学关系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关系日益增强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将比较文学增列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一个独立学科,并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联合,组成了基础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以加快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进度。我院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以中文系的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及外语系的欧美文学方面的研究力量为基础组建的。学科组成员中,有面向二十一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培养对象Z人、第二和第…  相似文献   

6.
承用西方哲学本体论和本体这两个术语,使其转型到比较文学学科原理的建构中,在追寻一个相对完整体系的意义上来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的本体是什么”,这必然构成我们对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比较文学研究不同于国别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本体论的定义下,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本体。比较视域的英文书写是“comparative perspective”,秉有“透视”这一深层的内在涵义。当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跨越研究时,就是以自己学贯中西与学贯古今的学术修养对双方进行内在的透视,最终在汇通及体系化中寻求两者之间的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得以展开的学理性和职业性所在。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再探讨--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与学科本身的定位和具体研究对象的确定等有关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能否成立和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当今学界比较有影响的有关比较文学可比性观点的辨析以及可比性问题实质的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种新的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不同阶段的内容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跨越中的留守——比较文学的学科处境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立场,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归属。没有跨越,不是比较文学;没有文学研究,也不是比较文学。跨越中留守是比较文学的学科宿命。比较文学要生存和发展,需要学科内外的宽容,只要根在文学,如何跨越,只是视角的不同,应当允许。只要还有人坚守比较文学研究的阵地,比较文学就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学学科自兴起以来就和翻译研究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重叠,既相互利用,又相互支持的关系;翻译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媒介和食粮,比较文学为当代视野下的翻译研究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曹顺庆关于比较文学的基本问题,如跨文化与跨文明、比较文学的基本特性异质性等基本理论观念的论述,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差异性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基本话语和概念系统。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中,差异性理论是与同一性理论水火不容的,差异性论是异质性的基础主义和同一性的普遍主义,在认识论进程上的理论扬弃;而从知识学上梳理比较文学学科的内在动因以及论证差异性研究的合理性,就成为比较文学的逻辑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比较文学的早期是指比较文学的"史前史"与比较文学学科确立之前的中间"地带".学科确立后的比较文学,其许多特点在"早期"那里就已经形成.对"早期"进行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的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12.
语言、文学、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非常复杂,很难形成统一的看法; 而且,就它们的关系问题而言,大多数研究只是就关系而关系.本文试从语言学和文学及其边缘学科入手,宏观讨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图解释比较文学的语言学、社会文化学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比较文学的法美学派之争从根本上说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特征的论争。其对立与论争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比较文学学科特征的某一个不同侧面进行了强调。它们的论争有力地证明了比较文学学科性质的三大特征 :从研究领域上看 ,比较文学是开放性与边界性的统一 ;从研究方法上看 ,比较文学是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统一 ;从研究态度上看 ,比较文学是全球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文学方面的文化交流"的学科,只要文化交流一天不停止,比较文学就没有被"消解"的理由。作为这门学科最原初的研究领域,国际文学关系研究在学科中的地位曾大起大落,至今仍在某些地区、某些学者中受到轻视。然而,它一直在反思中前进,它最根本的变化,就是在传统的历史研究中引入了问题意识,引入了文学批评的精神。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维系着本学科的身份与根本,它过去是,今天与未来也应是本学科最基本、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在强调文化多元主义和注重文化对话的后现代语境中,关于文学性的探讨对于比较文学确立学科身份、避免学科泛化、拓展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比较文学的文学性逐渐脱离单一的既定内涵和研究方法的规定,出现虚化的倾向.然而这却意味着比较文学研究在后现代语境下对文学性问题的重估,即比较文学正力图依托文学性建立学科自身的问题域,通过对文学性的再论说推动比较文学的理论嬗变、话语转型和学科重建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与世界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一样面临重新建构的问题。针对近年来关于比较文学规范与理论体系的主要争论,探讨了西方学者所提出的比较文学“失范”问题与二次危机论。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应当超越20世纪中期的“菲勒斯—西方中心”的理论模式,在全球化语境下,建立代表新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是比较文学发展新阶段的主要标志,也将是中国学者对于世界比较文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新理论由学科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与实践论4个部分构成,重点讨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涵,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与译介研究:学科的分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与比较文学中的译介研究是相关但是并不相同的学科,文学翻译学应当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以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而比较文学中的译介学是是以与翻译活动相关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对象的比较研究,所以它是具有更为广泛内容的学科分支。二者在研究范围、主客体关系、方法与手段方面有本质不同。比较文学并不排斥翻译研究,但是只是相邻与相关学科,不可能取代比较文学中的译介研究。  相似文献   

18.
首先分析了比较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指出比较不仅为比较文学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而且召唤着比较文学的范围;其次批评了三种比较文学的学科观,提出比较文学的学科应定位于与文学史、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比较诗学相等的学科地位,它尤其应与文学史相对应。最后,试图指出比较文学更名为“文学网”,也许更合适。  相似文献   

19.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如何进行,本笔谈3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何云波的《文学与伦理学:对话如何可能》以文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为例,揭示不同学科之间,共用一套话语,却因为价值取向的歧异,导致对话的困难。就像文学中关于两性关系的描写,与现实的伦常,往往是相冲突的。文学与伦理学,如何对话、融通,便成为一个问题。姬宁的《从跨学科视野看舞蹈艺术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结合音乐传统美学研究“声无哀乐论”的学理思路来梳理舞蹈学科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并对这一关系提出“舞蹈样式决定律”。宋德发、王晶的《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纷纷扰扰30年》则将中国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30年,一些理论热点问题的争议概括为3点:第一,“跨文化”是必须的吗?第二,“以文学为中心”是必须的吗?第三,到底如何“跨学科”?并提出,如果以“学科立场”来审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自然会纠结于这些争论,如果以“问题立场”来审视,这些纠结就会烟消云散。只要研究者真的具备跨学科的意识,尤其是具备跨学科的能力,那么,无论怎样跨其实都可以。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展开,相信对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建构,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如何进行,本笔谈3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何云波的《文学与伦理学:对话如何可能》以文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为例,揭示不同学科之间,共用一套话语,却因为价值取向的歧异,导致对话的困难。就像文学中关于两性关系的描写,与现实的伦常,往往是相冲突的。文学与伦理学,如何对话、融通,便成为一个问题。姬宁的《从跨学科视野看舞蹈艺术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结合音乐传统美学研究"声无哀乐论"的学理思路来梳理舞蹈学科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并对这一关系提出"舞蹈样式决定律"。宋德发、王晶的《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纷纷扰扰30年》则将中国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30年,一些理论热点问题的争议概括为3点:第一,"跨文化"是必须的吗?第二,"以文学为中心"是必须的吗?第三,到底如何"跨学科"?并提出,如果以"学科立场"来审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自然会纠结于这些争论,如果以"问题立场"来审视,这些纠结就会烟消云散。只要研究者真的具备跨学科的意识,尤其是具备跨学科的能力,那么,无论怎样跨其实都可以。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展开,相信对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建构,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