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精神富裕需要以个体心理和谐和社会心理和谐为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中用心理和谐解读《孟子》,发现和开掘《孟子》中丰富的心理和谐思想,使传统经典文本的意义得以创新和转化。孟子的心理和谐之道内涵非常丰富,把它作为当代培育和建设个人及社会心理和谐的资源,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精神富裕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提高主观幸福感,促进心理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观幸福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心理和谐的一个标准,可以从心理和谐的四个层面(即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人事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对其进行衡量。而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我们要不断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促进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的角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特殊具体的文化层面,即精神文化系统的和谐问题,就是要解决好文化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上的"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即"文化和谐"问题;二是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来讲,就是要打造一套全新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并用它来促进和保障完整全面的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的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孕育心理和谐,心理和谐造就和谐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基石,人的心理不和谐引发社会不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5.
诗意安居非简单“占有一住处”,而是指向精神层面的栖居与安宁,以生活的和谐与精神的自由为旨趣,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蕴所在。心理和谐是一种内洽外融、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势,它是达至诗意安居的心理基础和内在条件,人在心理和谐中才能实现诗意安居。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发展不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在我们不断推行新型文化建设的时期,需要注重中国传统和谐观对我国文化发展所具有的良好导向作用。中国传统和谐观主要体现在个人和谐、社会和谐及自然和谐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西班牙作家巴塔萨尔·格拉西安在《漫评人生》中构建了一个他理想中的“精神共同体”。他首先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论证了个体有共同的命运,继而从人类个体要成为完人、群体要共同对抗邪恶、追求永恒提出群体有共同的追求,最后再倡导为维持精神共同体的稳定,同一国家内的所有民众以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之间都应当遵循共同的原则。国家内的原则由倡导美德的教会、一心为民的主权者以及起社会表率作用的民众共同制定,而国家间则应当遵循和平共处、公平公正以及相互尊重的原则。尽管这套从个体、群体以及国家三个层面构建的“精神共同体”思想并不完美,但对今天事实上越来越共同体化的人类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诗意安居非简单“占有一住处”,而是指向精神层面的栖居与安宁,以生活的和谐与精神的自由为旨趣,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蕴所在。心理和谐是一种内洽外融、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势,它是达至诗意安居的心理基础和内在条件,人在心理和谐中才能实现诗意安居。  相似文献   

9.
抗战老兵是备受社会关注的重点群体之一。受生理、心理、社会等多层因素的影响,抗战老兵精神慰藉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以X市G区12名抗战老兵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入访谈法、观察法,总结该区抗战老兵在精神慰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系统分析抗战老兵精神慰藉问题的成因。针对问题,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从抗战老兵个体、家庭及朋辈、社区及社会层面提出社工介入的多元服务路径,以期改善抗战老兵精神慰藉服务,增强抗战老兵的归属感、获得感和荣誉感。  相似文献   

10.
内心和谐是生态和谐的前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内涵上看,内心和谐要处理好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当前,增进人们的内心和谐,需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奠定内心和谐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内心和谐的基本方向;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增强内心和谐的底蕴;大力弘扬和谐精神,强化内心和谐的氛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典“和谐”哲学的人生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哲学的终极关怀是人生,心灵是人生的天窗,宇宙和社会映现其中."和"是世界上万事万物存在的一种状态,与"谐"同义.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和谐,它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逐步定势为社会理想以"修齐治平"为目标,人际关系以"忠恕仁爱"为核心,精神超越以"天人合一"为指向,通过"和合"来处理和对待世道、天道和人道的各种关系,所以"和"便具有既区别又联系、既互补又平衡的方法论意义和人生价值意义.中国经典"和谐"哲学是一个由多音和鸣→人心中和→人伦和睦→社会与政治协调的多层递进系统,"和""和谐""和合"在历史的与时俱进中遂传统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主要思维方式.儒家"和为贵"的理念,道家"天和""天乐"的主张,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运作中实现了互补互动."和谐"上贯宇宙自然,下理社会人事,中通历史古今,具有极强的生命意蕴.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宇宙和谐、社会和谐和自我和谐最具有人生价值,具体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贵和尚中"实践观和"以人为本"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支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是中华民族古老而绵延久远的社会文化理念.作为中国人民理想的社会模式,和谐社会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际关系的融洽,重在人文精神的养成,涉及到社会生活、社会阶层、社会秩序、社会组织等很多方面.从文化建设的视野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牵引包括培育良好的文化环境品质、开展经常性的系列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传媒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城市精神和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礼”与“乐”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设了旨在让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礼乐”的约束下和谐共处的社会理想,并使古老的“礼乐”观念逐步升华为全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儒家礼乐文化的本质是等级秩序与和谐的对立统一。“贵和”是礼乐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和”既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实现大同理想社会。这种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直至今日,儒家礼乐文化这种“贵和”的价值取向对我国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的永恒追求与归宿——和谐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和谐说到底是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个体人格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永恒追求与归宿.笔者以马克思主义人格类型的三种范式为理论依据,论述了和谐人格是马克思主义人格理论现实层面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和谐人格是和谐社会国民人格的基本范式,和谐文化是塑造和谐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人们修身养性的主要内容和追求境界,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构建新型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个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繁荣发展的基础。保持身心和谐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动力是传统个人修身理念与和谐社会新型自我价值观的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16.
传统庙会是举办方与参与者依某寺庙场地,怀着敬畏之心而共同建构起来的具有信仰性思想情感为基础的文化活动,内中蕴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庙会祭祀是一种和合的表现。人们祈望通过祭祀祈祷的方式,将矛盾冲突协调化解,实现人神天地新的融合。庙会为平民百姓提供了敬畏倾诉的平台,体现了民族传人循礼遵规的道德情怀。传统庙会为民众提供了多种愿景实现的文化场域,是一种地域生活的“和合”。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通过追溯和谐思想的历史渊源,分析中西方和谐思想的异同,并分析和谐思想对当代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的作用。分析认为,和谐思想的丰富内涵有利于形成城市发展理念、塑造城市风格、完善城市制度、提升居民素质等;和谐思想必将极大地促进当代城市精神文化科学、快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多元、自由、独立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8.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价值观念、理想境界、道德尺度和人生态度,这些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精神。大略言之,中国文化精神体现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而不同的矛盾观,通变持中的发展观,刚健自强的实践观和尊亲尚德的社会观。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二战以后国际人权表现出来的与传统人权显著不同的外在特征.这些特征具体表现为:主体的多元性、内容的具体性和保障的实效性.指出了传统人权观念的固有缺陷:"人权"在不同权利主体之间利己的争斗中窒息了;后现代主义法学对人权观念的影响,即强调人权的整体性与和谐性.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和谐成为国际人权的内在精神.和谐是人权彰显自身价值的必备品格,它调和了不同人权价值观的对立,使得国际人权合作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社会和谐与人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向度。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等四维坐标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全息立体系统。要通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社会文明的全方位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社会和谐与人的和谐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