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对众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行为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体现出的会计稳健性特征变化及其潜在效应,发现由于向下调节盈余的盈余管理行为造成股改前公司的会计信息总体表现为高稳健性,但股改后公司向上调节盈余行为却使得会计稳健性没有发挥应有的遏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选取2005年65家因关联交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建立模型实证关联方转移利益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和大股东控制力的关系。发现关联方转移利益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大股东控制力、股权分置改革、资产规模正相关。政策建议为:重点监管因关联交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在深化股权分置改革时实行国有股缩股而不是只向流通股股东送股:实行累退投票制度:对股东大会决议的最低股权数做出 决定, 从而降低大股东的控制力。  相似文献   

3.
股权分置的制度缺陷导致了上市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扭曲了资本市场发挥作用的机理,股权分置改革促使上市公司共同治理基础的逐步形成.本文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指出股权分置改革通过上市公司股东行为、董事会作用及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等内部治理因素和资本市场定价机制、控制权市场并购重组机制及监督约束机制等外部治理因素影响了上市公司整体治理的优化.随着我国股市进入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的治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更好地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提出了后股权分置时代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的时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私募股权投资已成为活跃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新兴力量,因其高度参与所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而带来的公司治理优化效应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发现:由于契约短期性等限制,私募股权的参与并未发挥公司治理优化效应,反而加剧了正向盈余管理;私募股权参与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式更隐蔽,应计盈余管理及真实盈余管理兼而有之,且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要高于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声誉、是否联合投资等私募股权特征显著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据此,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在优化公司治理、净化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相关制度设计须兼顾有效约束私募基金因投资契约而做出的短视行为。  相似文献   

5.
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2017年的面板数据,探讨了股权质押影响企业市值管理的途径,从研发投入和盈余操纵的视角考察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经济影响,并对这种中介效应的大小进行量化。基于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股权质押与市值管理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同时基于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证实了股权质押通过研发投入和盈余操纵的中介作用影响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内在机理,研发投入和盈余操纵在影响市值管理的过程中均发挥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盈余操纵的中介效应程度为8.68%,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程度为18.75%。  相似文献   

6.
文章研究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及高管薪酬如何受到盈余管理后的盈余影响,发现公司普遍通过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投资收益显著提高高管薪酬水平。进一步研究了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和薪酬业绩敏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有控股、股权集中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和高管薪酬业绩敏感度低于非国有控股、股权分散的公司。说明国有控股、股权集中的公司可以有效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对薪酬业绩敏感度没有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A股上市中在2010—2014年间实施过股权激励计划的471家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样本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和年度财务数据为基础,通过回归分析探究上市公司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和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强度越大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而股权激励计划有效期时间越长,管理层盈余管理水平将下降;采用股票期权激励方式将降低管理层的盈余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2-2012年期间进行股权再融资(包括配股和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研究SEO公司的盈余管理以及不同产权性质SEO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SEO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分组样本考察发现,民营上市公司正向盈余管理程度高于国有上市公司;回归结果表明,无论是2002-2012年期间的研究样本,还是新准则实施后的研究样本,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民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都更高.本文的研究拓展了股权再融资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视角,验证了公司产权性质会影响公司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相关法规的颁布,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障碍消除。股权激励在新的市场和法律环境下,对改善公司治理状况、激励管理人员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通过对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实施状况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与关注。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是否发生了变化?通过对股改后股权再融资集中的2006、2007两年内进行股权再融资的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PROB IT模型检验了与控制权收益相关的两个指标以及其他上市公司变量与股权再融资之间的概率关系。终极控股权下的现金流权通过了检验,即现金流权越高的非国有上市公司越倾向于股权再融资;侵占度没有通过检验,这一定程度上说明股权分置改革起到了抑制通过股权再融资获取控制权私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股利政策是平衡上市公司税后收益和留存收益之间关系、进行投资者管理的重要手段。以中国上市A股2009年财务和公司治理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公司治理与会计盈余分红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公司具体特征因素之后,公司会计盈余分红与控股股东比例、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呈正相关,与流通股比例呈负相关。因此,平衡上市公司税后收益和留存收益之间关系,实施投资者管理的重要股利政策包括优化股权结构,改革股东大会表决制度;细化强制分红、提高分红信息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质量、盈余管理程度、相关性与及时性的角度入手,构建了一个会计信息质量的综合指数,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公司高管薪酬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对上述相关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理层、董事、监事的薪酬水平以及领薪董事的比例均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股权分置改革不会改变上述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2006年2月15日对39项新会计准则重新修订,结合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新动向,以制约盈余管理的关键因素"会计准则"作为切入点来研究问题.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着广泛的盈余管理现象,保上市、保配股、保盈利是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介绍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剖析了新会计准则对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和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股利分配是上市公司将企业盈利在留存收益与支付股利之间进行分配的行为,它是公司主要财务活动之一。理想的股利政策应该是在股东利益、企业价值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求得某种平衡。从股利分配理论入手,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剖析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因素,探究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企业规模、持久盈利、法律环境以及代理问题是影响中国上市公司制定股利分配政策的重要因素;公司现金流量、股东偏好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方针。  相似文献   

15.
“一股独大”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以中国所有2002年12月31目前上市的1133个A股上市公司3年间的3 399个观测值为样本,对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大小成U型关系,国有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大小关系不显著,法人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大小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122家新材料上市公司为样本,结合新材料企业特征,利用拓展的截面Jones模型,就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新材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股权集中度呈U型关系,与流通股比例正相关,而国有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对其盈余管理程度无显著影响。依据实证结果,就合适的股权结构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会计准则视角的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2005-2008年间持续经营的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是否影响民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结果表明,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使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总体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行业关系着人民的生活质量。房地产行业中盈余管理的出现是由于多年来高房价、高利润以及行业监管的缺失所导致的。研究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公司盈利能力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实证分析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房地产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则盈余管理水平越低,即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管理层权力、内部控制质量和两类盈余间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两类盈余显著负相关;结构权力对内部控制质量与应计盈余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总经理两职兼任会削弱内部控制对应计盈余的抑制作用;专家权力对内部控制质量与应计盈余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随着总经理任职时间延长,会增强内部控制质量对应计盈余的抑制作用;声誉权力会正向调节内控质量与应计盈余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