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纳川 《社区》2002,(6):17-19
家庭暴力,自70年代以来引起世界的关注,成为妇女权利国际会议上讨论的热门话题。它一般是指对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及性暴力行为。其中最常见的是丈夫对妻子的暴力。据世界银行调查显示,20世纪全世界有25%-50%的妇女都曾受到过与其关系密  相似文献   

2.
家庭暴力是古今中外家庭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古老而可憎的恶习。家庭暴力的概念在中国一般是指丈夫对妻子肉体实施暴力的行为。无论施暴于何种程度,只要是暴力伤害,都是无视妻子的人格尊严和侵犯其人身权利的违法或犯罪行为。上海市妇女保护委员会在1992年受理的3800多件家庭暴力案件中,绝大多数受害妇女处于经常  相似文献   

3.
李银河 《社区》2004,(23):50-51
家庭暴力是一般公众和学者近年来最为关注的问题。甚至有人认为,由于家庭暴力过于普遍,它已经成为常态而非例外反常现象了。尽管有法律保护妇女不受虐待,但是家庭暴力案件很少能得到起诉,除非打成重伤或出现致死的情况。许多受虐妇女因此丧失了起诉的勇气,不得不继续维持暴力下的婚姻关系。有些人甚至去走极端,主张只有用暴力和谋杀的手段才能结束这种关系。据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主办的一次婚姻质量调查表明,不论程度频率如何,丈夫打过妻子的占21.3%;妻子打过丈夫的占15.5%。调查中还发现,不仅有丈夫打妻子的家庭暴力,还有针对子女的家庭…  相似文献   

4.
目前,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已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一个妇女权益问题,有关这方面的立法和思考也正在逐步制定与深入.本文主要就其中有关丈夫对妻子的精神暴力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引起社会和理论界重视,促进预防和制止对妇女暴力行为的工作全面、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5.
丈夫对妻子施暴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丈夫对妻子施暴这一类家庭暴力问题的现状 ,探讨了此类家庭暴力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传统封建思想遗毒、男权文化、社会的宽容、某些男人素质太低、一些妇女太软弱是家庭暴力问题的内在原因。提出了建立防范家庭暴力的社会预防体系的几点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妇女问题多发生在占全国妇女80%的中国农村妇女身上.1993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未经表决通过了《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指出“应促进特别针对家庭暴力行为和对妇女的各种形式暴力行为的研究.”1994年是国际家庭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特别关心的家庭问题之一,就是家庭暴力.为此,我们对华北地区农村30名妇女受暴力侵害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7.
苏毅 《新天地》2016,(4):8-9
什么是家庭暴力?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家庭暴力就是丈夫打老婆、父母打孩子.事实上,老人、儿童、病残者、孕产妇等都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据全国妇联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2.7亿家庭中,24.7%存在家暴,其中90%的受害者为妇女、老人和儿童等弱者.  相似文献   

8.
谈到家庭暴力,过去只听说丈夫对妻子、家长对未成年子女施用暴力。谁能想到现在家庭暴力会出现一种新现象,那就是有的孩子竟然出手打家长。尽管这样的个例听起来令人心痛和震惊,但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从区域差异视角对农村夫妻权力关系的基本状况和发展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尽管农村女性在个人及家庭事务中的决策权有所提高,但农村夫妻权力关系整体上处于不均衡状态。主要表现为:妻子承担了全部或绝大部分的家务劳动;丈夫在家庭中更有实权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家庭重大事务决策中以丈夫意见为主的比例明显高于妻子;“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在农村地区仍得到较高程度的认同。研究还发现,中国农村夫妻权力关系状况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0.
罗迪·道伊尔是当代爱尔兰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撞上门的女人>生动描述了一个深受丈夫暴力摧残的中年妇女形象.小说批判了当代爱尔兰社会对家庭暴力这一社会问题的漠视,呼吁人们帮助那些深处其中的女性走出困境.以此为文本,对其主题--家庭暴力做深入探讨,着重分析女主人公默默忍受十七载背后的种种原因,从而唤起人们对家庭暴力中身处困境的女性的同情与关注.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家庭暴力逐渐成为国内外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控制家庭暴力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是控制家庭暴力的长远和根本的措施。而"受虐妇女综合症"的暴力周期和后天无助理论,是一种以消极沉默的形式对家暴的"自救";女权意识高涨与丈夫的认识不同步而导致的家庭矛盾凸显也成为以暴制暴的原因。因此,控制家庭暴力,需要在制定社会求助政策时将家庭暴力因素予以考虑,才能建立以司法机构控制为核心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反家暴的社会控制网络。  相似文献   

12.
基于资源论和性别角色等理论,通过对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描述婚姻暴力的现状及其特征,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重点探讨了夫妻流动模式等因素对我国家庭婚姻暴力的影响。研究发现:(1)婚姻暴力现象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是婚姻暴力的主要受害群体;(2)夫妻流动模式显著作用于婚姻暴力,且对女性群体的作用力度高于男性;(3)婚姻暴力的发生因年龄、教育、就业状况、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家庭权力关系和户口性质而异。最后提出鼓励夫妻共同流动或就近流动,建立家庭暴力惩治机制,提高妇女地位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互动论视角探析中国家庭暴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家庭暴力在中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家庭中的暴力会造成高离婚率,妇女、儿童、老人的身体和精神容易受到伤害,甚至导致杀人等犯罪行为。展示家庭暴力作为社会问题的现状,从互动论的视角分析家庭暴力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这将给解决家庭暴力问题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家庭暴力是一个有着复杂的经济、文化和法律根源的社会问题。其危害已严重阻碍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全社会的健康发展 ,尤其是广大农村妇女所面临的家庭暴力问题更呈现出复杂和隐性的特质。本文着重调查和探析了农村已婚妇女家庭暴力产生的根源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婚姻中的权力分配不仅反映夫妻间的互动关系和地位分化,而且事关家庭和谐与性别平等。以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福建省的样本数据为分析依据,对家庭中夫权和妻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性别比较研究,并在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下审视男性和女性夫妻权力获取方式之差异的社会文化根源。社会性别角色的塑造对于丈夫和妻子在家庭中的权力获得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造成家庭领域性别不平等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加快,城市涌现了大量的农民工兄弟,导致农村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群体——留守妇女。农村留守妇女参与娱乐性"赌博"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通过社会调查,收集了有关农村留守妇女参与娱乐性赌博的资料。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到农村留守妇女参与赌博现象背后更为复杂的社会原因。并对农村留守妇女娱乐性"赌博"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该现象导致的婚外情不正当关系、家庭暴力的法律问题;最后,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娱乐性"赌博"现象引发的一系列法律问题,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从立法和法律实施角度提出了减少和消除农村留守妇女娱乐性"赌博"现象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针对女性家庭暴力普遍存在且一直缺乏有效规制这一现象,女权主义认为针对女性的家庭暴力是男女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产物,是对妇女人权的侵犯,是公私领域的二元划分以及对妇女利益的忽视导致法律在家庭领域的缺席。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必须重视妇女赋权和社会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8.
夫妻互动关系是农村留守妇女婚姻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湖南省农村留守妇女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夫妻之间的联系频率、丈夫联系时最关心的问题、遇到困难时丈夫的帮助程度等反映夫妻互动的变量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满意度有着显著的影响.丈夫外出务工期间的联系频率越高,丈夫在联系时最关心的问题是妻子的身体情况和夫妻感情,遇到困难时丈夫的帮助程度越大,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满意度就越高;反之,会降低其婚姻满意度.要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满意度,夫妻之间应当加强日常的沟通联系,增加共同生活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虐妻(wife abuse)问题日益引起香港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与香港妇女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受西方妇女运动的影响,香港在七十年代后期也兴起了妇女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男女平等。争取妇女权利的要求,把虐妻看作是侵犯妇女人权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十几年来,一些妇女组织、民间组织和社会福利组织,纷纷行动起来,成立了妇女热线电话,庇护中心和婚姻辅导中心,收容、帮助那些受虐妇女,为改变受虐妇女的现状、增强她们的自信心,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作了大量的务实工作。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反家庭暴力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暴力是对人权的粗暴践踏,它的主要受害者是妇女。反对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暴力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反家庭暴力工作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呈现出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执法和司法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化支持网络日趋完善等六个方面的特点。但由于封建残余思想影响、家庭经济地位不平等、社会不良因素影响等原因,我国家庭暴力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以暴抗暴”和对儿童、老人的暴力现象值得关注。为切实遏制家庭暴力,应当从加强宣传教育、完善立法、强化政府干预、推进多部门合作、健全救助服务体系、深化社区工作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