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敦煌文学是丝绸之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广义地看,除敦煌文献遗存外,敦煌文学还应包括见载于史籍、汉简、碑铭等媒介,主要以丝绸之路甘肃段为创作题材的古代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甚至还可以涵括近代和现当代考古学家、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记者、作家、诗人等以丝绸之路甘肃段为创作题材的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开发利用丝绸之路文化资源,通过文学作品、艺术片、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动漫作品等多种形式挖掘和表现敦煌、丝路文化,有利于推动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也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内在西北丝绸之路与中外关系研究领域的成果可谓异常丰硕。由于中国西北地区涵盖了丝绸之路中国段的所有地域,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多样的文化遗迹和遗产,使得今人拥有极大的研究资源。研究内容涉及汉唐时期中原政权对西域的经略、佛教传入中国并在西北地区的发展、粟特入华、波斯"三夷教"以及中亚、印度、伊朗、地中海文化的交流等。相关材料包括敦煌写本、敦煌汉简、吐鲁番文书、佉卢文写本、黑水城文书、敦煌吐鲁番龟兹石窟等。由于无法面面俱到,只择其要者从五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中国古代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交流、新疆石窟艺术与中外文化关系研究、敦煌石窟艺术与中外文化关系研究、入华粟特人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活动、"三夷教"入华与西北丝绸之路等。  相似文献   

3.
关于犹太文明与中国文明交汇的起点,国内外学者说法不一。但是,在新疆和敦煌发现的两件文物表明早在公元6—8世纪犹太人已经来到中国,与中国具有商业和文化往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学者便对丝绸之路上的犹太商人问题加以探讨。新世纪,尤其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犹太人与丝绸之路的关联引发了从事犹太研究学者的多方关注。  相似文献   

4.
陇山是丝绸之路起点长安以西的首座大山,属于关中平原与陇西黄土高原的分界。陇山区域是黄河中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游牧文明、农耕文明、草原文明、西亚文明在陇山交融汇集,形成了独特的陇山文化。陇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系之一。法门寺、麦积山、崆峒山、须弥山等文化遗存反映着陇山区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一路一带”的战略视域下,开发陇山文化,发展陇山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重大的区域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对于世界历史的作用和贡献并不仅仅体现在"通道"上,更重要的是这条道路为名副其实的创新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整合、融汇及其创生衍化和发展嬗变的加工场、孵化器和大舞台,是文化创新的高地。就拿丝路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敦煌文化来说,其交融创新的特点就十分突出和明显,敦煌在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智慧方面有着独具特色的优势。例如敦煌文化中融入了诸多西方文化的新元素,呈现出东西文化交流融汇的亮丽底色与崭新格局;敦煌文化中突出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创新成就;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极富创新的典型代表,敦煌歌舞艺术——融汇中西菁华的全新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敦煌斯2506、伯2810、伯4073、伯2380四件文书的内容体例及其所反映的唐后期敦煌地区的史学特点,将文书定名为“唐朝年代纪”,并探讨了文书所体现的敦煌文化的地域特殊性,认为这卷敦煌人撰著的“唐朝年代纪”,就是唐主流文化与敦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海上丝绸之路"是东方和西方之间交通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潮汕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综合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汕头史迹,对汕头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史迹史料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就汕头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渊源、汕头"海丝"申遗的特色进行纵深研究和论证,试图勾画出"海上丝绸之路"汕头文化遗存的大致范围和轮廓,认识和把握"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性质和内涵,力求全面、准确反映汕头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挖掘、整理出汕头符合申遗条件的历史遗存特色和亮点,汕头加盟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面临的机遇、挑战及瓶颈问题,希望能从其他城市"海丝"申遗工作中获得一定的实践性经验教训,借助申遗契机,保护和开发"海丝"文化遗产的措施和模式。  相似文献   

8.
回望古代丝绸之路,中医药既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要充分发挥政策支持、文化交流、利益共享的优势,并通过推动中医药国际贸易转型升级、增进中医药文化国际认同、建立中医药服务国际标准体系、强化中医药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等措施,进一步拓宽中医药对外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9.
《北方人》2014,(2)
正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言"天府之国",专指四川。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一直保持着联系和畅通,从丝路而来的商旅、僧尼、官宦、文士、艺人络绎不绝地在天府之国扎根,而天府之国的富饶物产特别是蜀锦、蜀绣、药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丝绸之路,更为宝贵的是,天府之国吸取丝路文化的各类元素,将其与本地特色融会贯通,开拓创新,然后反哺于大唐长安和河西敦煌等丝路重镇,天府之国成为丝绸之路的支撑点、后花园,储备库,避难所,文化源。从天府之国到帝都长安、河西走廊,再到西域丝路,形成了一个互动的经济文化带。不仅如此,天府之国还是中古时代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从西域、河西、长安到建康往往以天府之国为必经之地。本文充分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尤其是敦煌吐鲁番文献,从语言史、文学史、艺术史、宗教史、商贸史等角度全面而科学地论述了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的深层关系,深刻指出丝绸之路虽然以长安为起点,但是这个起点还有很多的支点,而天府之国长期以来就是以大唐长安为起点的北方丝绸之路的支点。研究丝绸之路,必须研究这些支点,否则,丝绸之路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向四周延伸扩散,其对周边的影响具有波浪式形态和网络状特征。从天府之国到丝绸之路,本身也是一条丝绸之路、商贸之路、文学之路、艺术之路、宗教之路。  相似文献   

11.
“毅”即家山羊.由于南方蓄养之山羊多为黑色,故将“羖”讹为“黑羊”或“黑色公羊”.“羖”又写作“羖(羬)”,敦煌文献也写作“骨力”.一群中既有绵羊又有山羊,是牧人根据两者之习性总结出的放牧经验.其中的羖羊不仅起领头作用,也为牧人提供乳品.敦煌牧业经济中,“羖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归义军时期,羖羊约占到全部羊的三分之一.羖羊不仅提供用于精纺的羊绒,而且提供用于制革的皮张,还是敦煌乳品的主要提供者,羖羊肉味鲜美,也受到敦煌人的喜爱.  相似文献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既是历史命题,又有现实意义,作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现存文化霸权的有力抵制,也是对当代不同文明冲突的有效调和,更是对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前瞻性预判。而重建"精神丝绸之路"是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的有效路径,原因在于它既可充分利用古丝绸之路的文化积淀,还可借助今天"一路一带"战略平台的兴建,同时它又有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作为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13.
道教文化在古丝绸之路的传播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外,还有一条从四川经云南至缅甸、印度、中亚的西南丝绸之路,从秦汉至明清时期,这条道路成为道教文化向东南亚、南亚乃至中亚传播的重要路线。西南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古老的道教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道教文化传播影响比较大的国家有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越南、缅甸、老挝、泰国等,在古代道教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古丝绸之路从兴起、繁荣到走向没落,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经贸关系的发展与合作作为首要任务,这不但与"古丝绸之路"的理念一脉相承,同时展现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时代特征。丝绸之路随着人口迁徙而形成的文化迁移与变迁,成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民族格局的重要因素,丝绸之路经济带传承古丝路的文化多样性与融合性,因而通过"文化涵化"现象与"文化内化"现象对其民族关系进行解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人口迁徙受到经贸、自然、区域安全与稳定等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健康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支撑,是应对国际公共卫生领域秩序失衡的"中国方案"。在价值形态层面,它自身包含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又关照了世界发展的道德需求,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在实践过程中,制度建设、组织内容、文化体系等是建设"健康丝绸之路"的应有之意,也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甘肃陇西方言中“个”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量词。普通话中量词"个"的泛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个"的使用频率。与此同时,"个"在方言中仍然保持着一些特有功能。本文基于目前"个"在普通话中的研究现状,对"个"字在陇西方言中的用法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认为"个"在陇西方言中同普通话中的用法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自己特殊的功能。本文重点论述"个"在陇西方言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用法,即充当指示代词标记以及结构助词功能。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面对疾病和防治疾病的历史。通过稽考敦煌吐鲁番文献,我们发现古代丝绸之路的疾病主要有八:传染病、热病、冻伤、眼病、肛肠疾病、肺病、风病、外伤。古代丝绸之路的人们防治疾病的措施及其对今天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启示有四:(一)培养大批医药人才,(二)建立有效的疾病救护管理和服务机构,(三)建立民族平等的疾病防治政策,(四)海纳百川的医药引进技术。研究千百年来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先民如何在当时条件下实施有效的防病治病措施,对我们今天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丝绸之路艺术以特殊的言说方式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民心相通理念,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和价值。丝绸之路艺术不仅仅是丝绸之路各门艺术的简单相加和组合,也不仅仅是沿线国家艺术现象与成果的静态呈现和归纳,更重要的是人类在丝绸之路上创造、交流、融汇、相互影响所生成的新的艺术样态和存在形态,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重要现象。丝绸之路艺术研究的纵深拓展,有可能形成新型交叉学科——"丝绸之路艺术学"。  相似文献   

19.
吴志菲 《华人时刊》2012,(11):22-25
蓄着齐耳短发,浑身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少女,手拿草帽,肩挎背包,整装待发……这是矗立在敦煌研究院的一尊雕塑,名日《青春》。瘦小的身材,朴素的穿着,花白的头发,匆匆的脚步,忙碌的身影……这是曾拥有中国十大女杰及"敦煌的女儿"之誉的樊锦诗。一般人很难将塑造于20世纪60年代的青春倩影与年过古稀、不施粉黛的著名敦煌学家、石窟考古专家、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专家樊锦诗联系在一起。其实,《青春》雕塑的原型就是当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直奔祖国大西北的樊锦诗。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青涩女孩如今已是满头华发,不变的是报国志、赤子情。樊锦诗对敦煌莫高窟不离不弃,厮守近50个年头,对这位把青春交给大漠戈壁、将敦煌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敦煌  相似文献   

20.
文化艺术,对个人而言,是沉淀人格和品行的基础;对一个民族而言,是塑造民族精神和灵魂的重要载体。今年暑假,我带领中国美院艺术鉴赏专业学子近二十人,游历西北五省毕业考察近一月,翻天山,走大漠,越戈壁,涉"丝路",考察文博,领略风情,有愉悦,也有感伤,尤其"丝绸之路"沿途文化古迹之破败,令人心酸和茫然。我十余年来游走丝路、驻足敦煌,是难以割舍河西的历史情怀。敦煌与西北其他文化重镇如库车(包含龟兹石窟中的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等)、天水(麦积山石窟)等一起,构筑了西北佛教石窟艺术长廊。其中,以"敦煌石窟"尤享誉海内外,而敦煌石窟又以"藏经洞"的发现而为世人所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