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国统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业日渐衰退,农村经济日趋萎缩。国民党统治集团拒绝改善民众生活,统制政策摧残了生产,农业政策的实施结果不尽如人意以及吏治腐败是上述“三农”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严重的“三农”问题,加深了国统区的危机,成为国民党败亡大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抗战初期国民党经济政策研究余信红1935年,华北危机日益加深,严重威胁和动摇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地位。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全国人民抗日救亡共赴国难的呼声,国民党及其政府内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张对日抗战,以及英美开始逐渐改变其过去对日所采取...  相似文献   

3.
从1940年开始到1941年,国民党统治区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粮食危机。粮食缺乏和粮价高涨是这场危机的主要表现。粮食危机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国统区人民的生活及军队的粮食供应,对抗战前途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国民党迁都重庆期间的货币发行与重庆物价关系进行一元线性回归、费雪方程式的验证和阶段性分析发现,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对国统区后方工业体系的建立、为前线提供物力支持曾起到一定作用,但抗战后期,恶性通胀也拖垮了后方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国民党的财政体系彻底崩溃乃至丧失政权实属必然。  相似文献   

5.
国民党的训政统治在制度设计上具有明显的独裁倾向,但由于国民党独裁之心有余而力不足,国民党的训政统治在运行实态上只是弱势独裁,始终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国民党应对合法性危机的策略是不断开出宪政支票和不断拖延,但这反而使它陷入了更大的困境,即不但使民众对宪政的期望越来越高,使它自身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而且使民众有了公开追求宪政的机会和借口。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民主派包括两部份人。一是国民党左派,他们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始终遵循与坚持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他们是最初的民主派,一贯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一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背离反动营垒的反蒋派,他们曾受过孙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又从亲身经历中认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幡然醒悔而站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阵线上来。组织政治力量,高举联共抗日旗帜,呼吁国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的震撼下,以宋庆龄、何香凝为代表的国民党民主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的腐败与在大陆统治的失败方正群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自己丧失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机遇。靠美国对它的支持和接收日本约一百万人的物资装备,控制着全国重要城市和交通,垄断全国现代化工业,使得国民党暂时在经济和军事方面处于优势,蒋介石认为是他力量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8.
为期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终以日寇的无条件投降和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这一伟大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为赢得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国民党的军队也进行了浴血奋战,其功绩是值得肯定和颂扬的。1抗战不久,中国形成了两个战场,即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战场。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军队抗日是努力的,曾进行过平津、淞沪、晋北、徐州战役以及武汉保卫战,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一些国民党的爱国官兵为国家民族的生存而英勇牺牲。他们抵抗…  相似文献   

9.
试论国民党地方自治失败的原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方自治是国民党统治时期规模宏大的社会政治运动,它起自1929年国民党三大,止于1946年“制宪国大”,前后历时18年,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但其结果却是“成功之处甚少,失败之处太多”搞得“县政一塌糊涂”。它的实行加重了当时农村的经济凋零和人民的怨恨情绪,加速了国民党政治、经济的崩溃,成为国民党统治在大陆迅速覆灭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户政乃庶政之母,基层行政的推进尤赖于户政之进展.然而,由于抗战的原因,关乎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甚大的户政工作遇到了较大的阻力.尽管广东国统区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以推进户政工作,但效果不彰,未能为基层行政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也使国民党的乡村工作陷入被动.  相似文献   

11.
抗战胜利后所出现的特定的政治环境,使国民党面临着和平民主或内战独裁的两难选择。最终,基于党派及其私人的既得利益的维护,以及对于共产党力量的低估,国民党选择了内战政策。这一错误的政策选择,使国民党政权很快陷入了空前严重的危机,丧尽了其统治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是一个百年老党,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极重要的影响。1949年后,盘踞台湾,统治了台湾半个世纪,主导了台湾的发展和繁荣。就国民党在台湾的几十年而言,国民党的中心思想并非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渐进演变过程。尤其是在蒋经国去世以后,随着岛内外政治环境的变迁,以及国民党台湾化、本土化,其中心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3.
正确评价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战场,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在反抗日本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深入。国民党战场在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国民党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应基本肯定;当然也必须看到国民党抗战的被迫性和动摇性。  相似文献   

14.
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中央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中央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王永祥抗日战争时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民党统治区(国统区)的政治体制形成了“战时体制”。对“战时体制”的中央权力结构、运行机制及评价,学术界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本文仅就此提出自己的初步看法,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5.
由于宋楚瑜独立参选台湾2000年“总统”,使国民党面临自1949年逃台50年来最大的一次分裂危机。此次国民党分裂危机对未来岛内政局尤其是“总统”大选产生重大冲击,不仅使当前国民党的“执政”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岛内政治势力也将进行新的重组,近年来形成的政党格局也将被打乱由此将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纵观整个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由过去忽视农民问题转为开始重视农民问题。国民党在国民革命的前期和中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十分积极地领导和发动农民运动;在北伐战争的高潮中,国民党还把农民运动推进到农村土地革命的深度,促成农民运动的高涨;然而随着国民党右派的分裂叛变,国共矛盾的加剧,国民革命形势的危急,国民党开始视农民运动为破坏革命的因素,实行了压制和制裁的政策,终而导致农民运动的失败。为了便于论述,下面把国民党对农民运动的政策及实践,分三个阶段来考察。第一阶段,即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  相似文献   

17.
论抗日战争的时期国民党的党治体制汪家圣抗战时期,国民党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被迫与共产党第二次合作,走上抗日道路。国民党一面进行抗日,一面积极强化以其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推行“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的党治体制。本文试就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党治...  相似文献   

18.
《福建社科情报》2005,(4):27-27
马氏国民党于党主席就职仪式和中常委选举后已正式上路,虽然马英九和王金平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国民党内对王金平死忠的“立委”也大有人在,但现下形势比人强,拥王“立委”多不愿在此时再惹事端,影响国民党年底县市长选情。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斗争激烈,对其政权影响甚大:民主派出走,杂牌军倒戈,蒋桂交恶,蒋介石嫡系内哄,令国民党在危机面前束手无策,最后走向失败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20.
全国抗战的长期坚持,关键在动员民众,而如何做到有效地民众动员,又牵涉到地方治理的诸般问题。为此,国民党在全国抗战时期实行地方政治改革,其主旨在强化地方行政管理,适度扩大政治参与,以强化行政管理为抗战提供地方支撑,以扩大政治参与调动地方士绅和民众支持抗战的积极性。但其成效却不彰,其缘由主要在于国民党的组织力薄弱,无法真正在基层深耕细作、动员民众。而且,国民党组织和治理的精英化趋向,在战时背景下,对如何动员并呼应海量的最广大底层民众的诉求,显得茫然无措和应对无力,这对因应抗战的全面化乃至战时国民党统治的稳固和战后国民党统治的延续都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