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试论元杂剧悲剧的题材、角色及价值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是中国戏剧的成熟期,是中国真正的悲剧的开始。元杂剧悲剧既有与西方古典悲剧相同之处,又有与之不同的独特的中国悲剧特色。中国悲剧的特色在元杂剧悲剧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展现,了解了元杂剧悲剧就把握住了中国悲剧的大体特征和风格。  相似文献   

2.
西方戏剧史上有命运悲剧、英雄悲剧、性格悲剧等类称谓,而中国戏剧史上却从未对自己的悲剧有过类的划分。有的文艺理论书把我国悲剧按照题材分成冤案悲剧、复仇悲剧、爱情悲剧等。这种划分我们认为是不科学的,它不是从悲剧的实质来界定悲剧的类别。而是停留在悲剧的表面形式——即悲剧的题材上来把握悲剧。如果照此划分,悲剧类型的界定明显缺乏一个科学的标准。对此,本文拟对我国古典悲剧的类的分属问题提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悲剧有无”问题讨论经历了近代启蒙话语、现代启蒙话语和民族本土话语三种不同话语形态。蒋观云、欧榘甲着眼于“戏剧改良”,从戏剧类型视角提出“中国无悲剧”的问题,偏向于近代社会启蒙话语。王国维第一次把“中国有无悲剧”问题带进悲剧精神层面,鲁迅、胡适受到王国维的影响,从“国人之精神”“国民性”视角分析“大团圆”戏剧结构。熊佛西、朱光潜、钱钟书依据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西方经典悲剧理论,用西方的“绳墨”量度中国古代戏剧,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的悲剧。20世纪30年代以后,戏剧理论研究中的民族话语逐渐觉醒,20世纪80年代以后,王季思、张庚、陈瘦竹等学者悲剧美学、戏剧精神、戏剧形式结构等层面,回归本民族文化立场,基于中国戏剧发展实践,参证西方悲剧美学成果,揭示中国古代悲剧“悲喜相乘”“崇高”“悲愤”等美学特征,肯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由此可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应该基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艺实践,将“悲剧”放置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变迁中,放置在中国人的文艺创造心理机制,放置在中国观众长期养成的文艺欣赏心理机制,参证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悲剧美学成果,方能真正揭示中国古代悲剧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悲剧不同于喜剧的地方,往往在于它几乎完全是男性的。”这是英国戏剧界权威人士阿·尼柯尔教授在他的《戏剧理论》中说过的一句话。纵观西方古典悲剧,仅从剧名就足以佐证这一理论的权威性:古希腊悲剧中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古典主义悲剧中的《熙德》,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等,——西方古典悲剧确是男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超越是戏剧悲剧和小说悲剧的共同特质。肖洛霍夫的小说在生命力的表达上,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形成了独特的小说悲剧的超越方式——生命的回溯意识。它的超越方式与俄罗斯古典的或同时代的小说迥异,超越的实体性内容与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局有着截然的差异。它的出现完善了肖氏的悲剧程式,是对悲剧艺术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一九二○年,正当人们对纽约百老汇戏剧中心上演的欧洲传统剧目感到厌倦的时候,一出新鲜的、具有美国民族特色的悲剧脱颖而出,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就是尤金·奥尼尔创作的三幕剧——《天边外》。这出严肃的悲剧冲破了笼罩在美国剧坛上那种庸俗、保守的沉闷气息,给美国戏剧舞台带来了生机。  相似文献   

7.
中国戏剧史上到底有无真正的悲剧,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问题。该文以元代戏剧为例,结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心理与特点,阐述了植根于民族土壤上的元代悲剧是立于世界悲剧之林而毫不愧色的佳作,从而否定了学术界关于“中国无真正悲剧”之说。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中国古典戏剧中存在着大量的悲剧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用西方人的悲剧定义来界定中国悲剧是不合适的。中国特色的悲剧 ,主要体现在“大团圆”的结局上。这种结局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9.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典范。从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雷雨》在吸取并发展了古希腊的悲剧命运观念和审美模式、展现旧中国人物性格悲剧上对我国现代戏剧的创造性贡献,揭示了其对中西方悲剧艺术的借鉴、继承、吸收和融合所表现出的独特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悲剧的争论很多,一些人断言中国没有一部真正的悲剧,而另一些人却极力强调中国同样具有真正的悲剧,如王国维认为<赵氏孤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古今中外多少戏剧,多少悲欢离合,但无论戏剧还是人生,并不是所有悲欢离合都能打动人.而悲剧中总有一种感染人的东西,正是这种东西使悲惨的故事成为悲剧.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是西方著名的悲剧理论家。布拉德雷说过,在亚里士多德以后,“唯一以既独创又深入的方式探讨悲剧的哲学家就是黑格尔”。在悲剧理论方面,黑格尔继承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和十八世纪启蒙主义者狄德罗、莱辛等的戏剧美学的优良传统,克服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形式主义倾向,以思辨哲学的形式,将辩证法和美善统一的观点带进了悲剧研究领域,论及了悲剧的本质、悲剧矛盾发展过程、悲剧结局和悲剧的美学意义等问题,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悲剧理论出现以前的最高成就,对马克思主义的悲剧理论也有重要的启示。本文试就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几个主要方面加以胪陈。  相似文献   

12.
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一生创作了大量悲剧作品,深入研究其戏剧,可清晰看出作者理想破灭的一个轨迹。奥尼尔不同时期悲剧作品中的悲剧人物,其精神内涵和悲剧意义差别巨大,从与生存环境格格不入殊死斗争到一点点被外物异化,最后连成为英雄的梦都要被残酷的现实惊醒,奥尼尔悲剧对后来荒诞派戏剧和存在主义戏剧起到承前启后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悲剧研究极令人困惑:大团圆结局、悲剧英雄人格萎缩及向“礼”的屈服,被当代学人认定为中国悲剧的重要特征。而这些“特征”,却与古希腊以降的西方悲剧格格不入。悲剧作品把人类困境作为对象,但并不是涉及这种困境的都是悲剧作品,更关键的因素则是把握、支配悲剧题材的主体意识。中国戏剧之所以缺少悲剧感,中国的悲剧研究之所以不尽人意,都可以从这里找到解释。而这个解释的最终答案,则产生于传统中国文化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女性剧作主体性与悲剧审美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探讨中国女性剧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建构完整的戏剧发展史观、扩展中国戏剧的研究空间意义重大.回顾女性剧作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困扰女性写作主体性艰难形成的压抑性因素,而这恰恰铸就了女性剧作独特的悲剧审美意识.这种悲剧审美体现了对女性弱势处境的体察、对文化传统强烈而压抑的情绪记忆,以及与时代环境碰撞时非她莫属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5.
西方戏剧学者通常用崇高感和滑稽感来区分悲剧和喜剧的审美效果。富有崇高感的并不一定都是悲剧,但悲剧一定是富有崇高感的。西方戏剧学者大多认为,悲悯是悲剧效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又不是悲剧的主要标志。西方古典悲剧往往有意将悲悯置于较低位置,避免激发观众过于强烈的同情心,对观众的“软心肠”决不轻易给予迎合。在欧洲戏剧学者眼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以悲剧为主要创作体裁的世界大师级的戏剧家,席勒关于悲剧的理论无疑在西方戏剧理论史乃至世界戏剧理论史上是举足轻重的。他认为:悲剧是表现道德的目的性与自然的或道德的反目的性的冲突,通过痛苦使人获得道德快感的美学范畴,它是崇高,特别是道德崇高的集中表现,因此,悲剧的人类学功能就在于,通过激烈的目的性与反目的性的冲突使人的道德本性得到表现和高扬,从而使人性完全实现。席勒不仅专门论述了悲剧的人类学功能,而且把悲剧与喜剧进行了比较,并从这种比较之中悟出一个道理:从使人得到自由、使人性完整的人类学功能的角度来看,喜剧比悲剧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这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戏剧美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对近代关于悲剧阐释的前后两期进行了研究,论述了近代悲剧观念的延续和变迁.认为近代对悲剧观的探讨,不但对于悲剧规范-类型的建立有意义,还对传统的戏剧模式和戏剧精神,特别是传统人生观念和戏剧结构的"圆形意识"构成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戏剧晚熟原因新探梅新林中国戏剧为何在晚于古希腊悲剧高度繁荣近二十个世纪之后的元代才趋于完全成熟,一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的一个难题。我认为。在探讨这一难题之前,必须首先从戏剧本身的独特性出发:戏剧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正如阿。托尔斯...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的戏剧《阿史那》是李健吾根据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翻译加改编"的本土化莎士比亚戏剧。这是民国以来一种特殊的中国化莎剧。《阿史那》文本的改编体现出互文性特点。《阿史那》在重写了《奥赛罗》内容,重置了情节的基础上,将中国故事置于该剧的悲剧精神之中,其中既有对中国历史、文化、人性的叩问,又有对权力、阴谋、野心的影射、担忧与批判。《阿史那》对《奥赛罗》中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化基础上的改写,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互文性中国化式的莎氏悲剧。  相似文献   

20.
奥尼尔一生致力于用悲剧探索人生的基本问题,对他来说,"戏剧是生活——生活的实质和对生活的解释"。他把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当作他的灵魂悲剧的主体,刻画悲剧人物矛盾、复杂的人性,通过对人的潜意识的揭示来展现现代人内在的精神冲突,反映物质文明社会中人的精神困境,为一个主要关心娱乐的商业化时代重新召回了悲剧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