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利维坦》的解读揭示作者国家主权理论中的内在逻辑。根据霍布斯在《论人类》中前几章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并借助于施特劳斯和剑桥学派的相关解读,可看出霍布斯新的政治哲学基础,即在自然状态下关于权势欲与恐惧之间的对立。在此基础上,霍布斯进一步阐释了精致地构建主权理论,并为《利维坦》所塑造的两张完全不同的面孔。  相似文献   

2.
霍布斯的主权理论在中国的语境下极易引起误解,这一方面源于文化与语境的不同,文化传统错移后的语境和时代背景错移后的语境助长了这种误解;另一方面源于对霍布斯理论认识不够深刻,尤其是对其关于国家主权与个人主权关系的认识不足所致。针对上述原因,本文试图绕开语境带来的认识误区,深入霍布斯的论证逻辑本身,从其理论本意认识把握霍布斯的主权理论。探讨国家主权与个人主权在当下中国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达成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对《利维坦》这部经典名作的误解远远大于对其的理解。以致于《利维坦》被看做是在为绝对君主制辩护,霍布斯被称作是“独裁的卫道士”。通过辨识国家、主权及主权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霍布斯著述《利维坦》的真正用意。认为霍布斯所描述的利维坦是一个现代法人形象,而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主权者。主权是一种人格,只是这种人格要由主权者这种自然人承担而已。通过摆正主权与主权者在利维坦之中的应有位置,霍布斯为后人创建了一个现代国家的原始模型。  相似文献   

4.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对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存在广泛的误读。本文通过对《利维坦》的文本分析指出,霍布斯的人性理论、自然状态理论、自然法理论和主权理论共同组成了具有高度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在他的理论中,激情与理性、行动者与结构、理论与实践有着丰富的辩证关系。重新发现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思想,对于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方著名哲学家霍布斯和卢梭二人提出的自然状态理论最为著名然而又彼此对立。笛福的生活和创作年代恰在霍布斯和卢梭之间。一方面,笛福深受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影响,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有着明显的霍布斯式的反乌托邦自然状态;另一方面,这部文学作品又无意之中流露出卢梭式的乌托邦自然状态观。这种矛盾性使他和他的《鲁滨逊漂流记》成为霍布斯和卢梭之间的一个桥梁,而卢梭则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了有意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霍布斯的契约思想阐幽抉微,勾连自然与政治、自由与权威,占据着社会契约论传统的制高点。在性质上,可以将其契约区分为不真正契约和真正契约两种,前者虽不具备真正的契约效力,但其承担着实体和程序两大功能;在进程上,可以将其概括为自然状态中的和平实验、主权建国契约的达成以及作为自然人的主权者的选举三个阶段。通过相互信约的授权不会在公民与主权者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授权只是一个修辞性概念,国家政治意志的统一是霍布斯政治哲学一贯的问题意识,而并非仅仅建立在《利维坦》中首次出现的授权-代表理论的基础之上,主权者作为公民代表是选举程序的结果。对霍布斯的契约理论进行法理分析,有助于厘清其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7.
国家主权理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国家主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出发,可以提出两个新概念:国家主权的本质与国家主权的行使。国家主权的本质是对国家主权的理论表述,国家主权的行使是对国家主权的实践表现。在国家主权发展的历史中,主权本质与主权行使不仅具有同一性的一面,而且具有分离性(矛盾性)的一面。人们对国家主权的认识以及国家主权理论的发展是基于对主权同一性的认识,而主权的困境则是由实践中主权本质与主权行使的分离性所导致的。区分国家主权的本质与国家主权的行使,有利于解决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主权所面临的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利维坦》这本书出发,分析了人类情感的来源,阐述了霍布斯的人性观产生的背景、特点。每个人拥有自我保全的自然权利,欲望就表现为争斗,杀戮和战争,从而再得出霍布斯人性本恶和利己主义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和《比希莫斯》中的神学政治论,评判霍布斯对于宗教的哲学立场与实践立场,阐明这种宗教抉择背后霍布斯政治哲学的根基,同时评介多位现代学者对霍布斯神学政治论的研究,并且展望一个较大规模的研究:即现代政教合一体制是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下,一方面,国家主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另一方面,国家主权理论也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获得了继续发展的机会。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即一国独立自主不受他国干涉地进行网络空间活动、处理网络空间事务并对网络攻击行为实施自卫的权利。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的下位概念,网络主权的相对性、国际性更加明显。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的最新发展和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时代国家主权的有效行使和维护离不开网络主权,网络主权与国家主权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人"和"国家"视为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个名词,从人到国家的运动揭示了利维坦诞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分析霍布斯视野中人和国家的特点后,本文从可欲和可求两个角度阐述了霍布斯建构利维坦的逻辑.可欲着重于人的欲望和理性,但在霍布斯看来,欲望和理性还仅只表明创建国家的可能性;可求才真正使国家变为现实,那就是"权力",即将自然状态下个体自然权利集中统一成具有绝对力量的利维坦.  相似文献   

12.
霍布斯的哲学思考,处于古典政治生活向现代政治生活的变革时期,他在《利维坦》中,创造性地利用自然法的概念,对古典政治哲学进行祛魅,并对现代政治生活做出实然性分析。霍布斯在自然权利、国家起源、契约论、政制政体等具体问题上,为政治哲学开启了通往现代的窗口。事实上,利维坦的政体设计,在那个封建王权巅峰时代,具有资产阶级法治国家的雏形。然而,霍布斯对利维坦的哲学论证,在本质上具有自由主义与专制王权的二律悖反。"伟大利维坦"的强大形象,消弭了霍布斯理想君主政体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自然法理论在应对法律实证主义的挑战之前,就已经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场深重的内在危机,并且为法律实证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在古希腊至近代自然观衍变的视域下,通过对霍布斯思想体系中“自然”和“理性”两个核心概念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利维坦》中宗教论证部分的重新梳理,揭示了霍布斯对传统自然法理论基石的颠覆性打击,从而清晰地展现了自然法自我消解的内在理路。以此为据,进而确立了霍布斯作为法律实证主义思潮之理论先驱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普遍管辖确立了国际社会各国对国际罪行的管辖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犯有国际罪行的个人被免于处罚,是国际刑法在各国实现其效力的重要途径,但它同样受到传统国际法中国家主权理论的挑战,如何协调普遍管辖原则与国家主权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维护各国的主权,另一方面有助于各国正确适用普遍管辖原则,有力打击国际犯罪.  相似文献   

15.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名著《利维坦》以“论人类”为开端 ,运用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论论证专制制度的合理性 ,并精心建立了一种有关政治稳定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主权:今天主权斗争的焦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以来,古典的主权观念受到国际法学派的猛烈抨击,正如中国国际法学家周鲤生指出,二战以后,“主权观念成了众矢之的,否定国家主权成为国际法方面的一种扩张主义派或世界派的指导思想。”主权观念由以往的无限性、不受制约性、不可分割性正转变为对主权可以制约和限制的普遍认可。人们普遍认为主权要受国际法义务的制约,但发展中国家则反对西方学者“主权消亡论”的观点,纷纷强调民族国家主权的不可或缺,王逸舟先生《古典主权及其制约》一文充分表达了这一观点。[1]王沪宁教授在《文化扩张与文化主权:对主权观念的挑战》一文中…  相似文献   

17.
挑战、机遇与选择--论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对国家主权概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导致了国家主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弱化;另一方面又为民族国家强化国家主权和职能提供了契机.面对经济全球化,主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从容应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创新,树立新的国家主权观.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国学者对霍布斯的经典著作《利维坦》第三、第四部分,即《论基督教体系的国家》和《论黑暗的王国》重视不足,重点解读了此两部分。都铎王朝宗教改革之后的英国成为了新教国家,这使得人们的得救观念产生了混乱,即对谁是《圣经》的权威解释者产生了疑问。鉴于此,霍布斯在《利维坦》第三、四部分里试图重塑《圣经》解释的权威,这个权威就是世俗主权者。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霍布斯、洛克政治思想共同的理论原点自然状态这一概念,比较两个人的自然状态特征的异同,分析了洛克的自然状态和战争状态的关系,分析推演出自然状态的人性观,激情、自我保存是霍布斯、洛克的自然状态下共同的人性,分析了自然状态的历史性与非历史性,简单分析了两人自然状态下的个人权利及由自然状态推演出的两种国家观。  相似文献   

20.
自然法理论的演变是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该理论催生出近代正义理念。近代正义观的转型则孕育于近代理性自然法。《利维坦》对自然法和契约论的诠释,囊括了霍布斯正义理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内容。霍布斯将正义的评判标准转换为契约这种具体的规则形式。国家既不是至善的载体,也没有处于宗教权威之下,而它只是保护和平与安全的强大权威,这种权威来源于多数人的同意。在契约正义的理论框架下,霍布斯笔下的利维坦,主要包括利维坦的人性溯源、身份认同和法律向度三个方面。契约正义主导下的政治秩序建构沿循自上而下的建构路径,该路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失偏颇。针对这一问题,后世诸多政治哲学家试图超越霍布斯契约正义观的局限,进一步探究正义秩序的形成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