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对《利维坦》这部经典名作的误解远远大于对其的理解。以致于《利维坦》被看做是在为绝对君主制辩护,霍布斯被称作是“独裁的卫道士”。通过辨识国家、主权及主权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霍布斯著述《利维坦》的真正用意。认为霍布斯所描述的利维坦是一个现代法人形象,而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主权者。主权是一种人格,只是这种人格要由主权者这种自然人承担而已。通过摆正主权与主权者在利维坦之中的应有位置,霍布斯为后人创建了一个现代国家的原始模型。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国学者对霍布斯的经典著作《利维坦》第三、第四部分,即《论基督教体系的国家》和《论黑暗的王国》重视不足,重点解读了此两部分。都铎王朝宗教改革之后的英国成为了新教国家,这使得人们的得救观念产生了混乱,即对谁是《圣经》的权威解释者产生了疑问。鉴于此,霍布斯在《利维坦》第三、四部分里试图重塑《圣经》解释的权威,这个权威就是世俗主权者。  相似文献   

3.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对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存在广泛的误读。本文通过对《利维坦》的文本分析指出,霍布斯的人性理论、自然状态理论、自然法理论和主权理论共同组成了具有高度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在他的理论中,激情与理性、行动者与结构、理论与实践有着丰富的辩证关系。重新发现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思想,对于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然法理论的演变是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该理论催生出近代正义理念。近代正义观的转型则孕育于近代理性自然法。《利维坦》对自然法和契约论的诠释,囊括了霍布斯正义理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内容。霍布斯将正义的评判标准转换为契约这种具体的规则形式。国家既不是至善的载体,也没有处于宗教权威之下,而它只是保护和平与安全的强大权威,这种权威来源于多数人的同意。在契约正义的理论框架下,霍布斯笔下的利维坦,主要包括利维坦的人性溯源、身份认同和法律向度三个方面。契约正义主导下的政治秩序建构沿循自上而下的建构路径,该路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失偏颇。针对这一问题,后世诸多政治哲学家试图超越霍布斯契约正义观的局限,进一步探究正义秩序的形成逻辑。  相似文献   

5.
学者们对霍布斯政治哲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利维坦>的前半部分.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利维坦>后两卷的内容,为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提出一个全新的解读框架.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固然可以用纯粹世俗化的角度视之,但还可以把这种世俗化铺陈在一个更大的神学背景之下.重新解读基督教之于霍布斯不啻是其政治哲学必然的一环,更是其整个政治哲学的框架.纯粹的"尘世之国",只是上帝过去和未来直接统治人类的"上帝之国"之间的某个阶段,即便这个阶段依然存在着"自然的上帝之国".  相似文献   

6.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名著《利维坦》以“论人类”为开端 ,运用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论论证专制制度的合理性 ,并精心建立了一种有关政治稳定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霍布斯的哲学思考,处于古典政治生活向现代政治生活的变革时期,他在《利维坦》中,创造性地利用自然法的概念,对古典政治哲学进行祛魅,并对现代政治生活做出实然性分析。霍布斯在自然权利、国家起源、契约论、政制政体等具体问题上,为政治哲学开启了通往现代的窗口。事实上,利维坦的政体设计,在那个封建王权巅峰时代,具有资产阶级法治国家的雏形。然而,霍布斯对利维坦的哲学论证,在本质上具有自由主义与专制王权的二律悖反。"伟大利维坦"的强大形象,消弭了霍布斯理想君主政体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和《比希莫斯》中的神学政治论,评判霍布斯对于宗教的哲学立场与实践立场,阐明这种宗教抉择背后霍布斯政治哲学的根基,同时评介多位现代学者对霍布斯神学政治论的研究,并且展望一个较大规模的研究:即现代政教合一体制是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界主要从世俗主义与公民宗教的进路来理解霍布斯政治哲学与基督宗教的关系,但这两种理解不能从根本上解释为什么霍布斯称利维坦为“必死的上帝”。相反,我们必须在霍布斯基督教神学描绘的历史图景中理解利维坦之死。霍布斯本质上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神学家,在他的理论图景中,宗教神学并非隶属世俗政治,世俗政治却是其神学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霍布斯对世俗政治与神学关系的处理难以实现他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0.
自然法理论在应对法律实证主义的挑战之前,就已经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场深重的内在危机,并且为法律实证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在古希腊至近代自然观衍变的视域下,通过对霍布斯思想体系中“自然”和“理性”两个核心概念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利维坦》中宗教论证部分的重新梳理,揭示了霍布斯对传统自然法理论基石的颠覆性打击,从而清晰地展现了自然法自我消解的内在理路。以此为据,进而确立了霍布斯作为法律实证主义思潮之理论先驱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实用主义真理观重视“在后的效果”和把真理看作是经验或观念之间的联结 ,必然导致唯心主义。但这一理论却内化为美国人的价值观念 ,成为美国的精神支柱。“人权高于主权”这一论断就是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典型表现 ,他们把“人权”实用化、抽象化 ,并把它置于“主权”之上 ,完成“人权高于主权”的理论论证 ,从而使之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客观价值秩序”理论是德国当代宪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以德国基本法中“人性尊严”和“自由民主基本秩序”原则为基础,拓展了基本权利的功能;同时将人民主权等原则转化为国家机构的具体义务;并且将宪法基本权利和国家机构有机联系起来。该理论是战后德国宪法学在价值领域的重要理论:同时也在方法论上受到批评。“客观价值秩序”理论既要防范国家公权力过度侵入私领域,同时又促使国家履行其作为义务。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国家主权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有关国家主权问题的争论也日趋激烈。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的作用非但未削弱,相反还日益突出。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新主权观念。必须具体分析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提出的挑战,并从中探索从容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因特网的普及在最广泛的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因特网对大多数民族国家的安全又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民族国家的主权.削弱了民族国家对信息传播的控制能力,弱化了民族国家的管理和监督职能。民族国家应树立新的国家主权观念,把信息主权置于突出位置;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争取在制订因特网运行规则时拥有发言权;发展电子政务以提升国家信息化总体水平,从而消解信息安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下,一方面,国家主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另一方面,国家主权理论也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获得了继续发展的机会。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即一国独立自主不受他国干涉地进行网络空间活动、处理网络空间事务并对网络攻击行为实施自卫的权利。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的下位概念,网络主权的相对性、国际性更加明显。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的最新发展和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时代国家主权的有效行使和维护离不开网络主权,网络主权与国家主权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相似文献   

16.
经典的国家主权理论滥觞于16世纪。之后,围绕国家主权理论的争论从未停过。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家主权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全球化并未导致“国家主权理论的终结”,我们要树立新国家主权观,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主权独立。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阐发德里达对所谓"主权"和"无条件性"所作的区分,探讨了德里达的"整体性他者"观念,指出理解这一观念是赞同德里达的信仰表白的基础。作者指出,德里达的演现性言语行为是对其所谓的"整体性他者"之呼唤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