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论,既包含了对自然美的赞赏,又包含了对仁、智的精神赞美,是一种典型的山水比德观念。目前学术界习惯于将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逍遥虚静思想作为山水艺术的思想根源,实际上除此之外,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也是中国山水艺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本文探讨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山水艺术及理论的影响。孔子的山水比德及仁知之乐思想和老庄的道法自然及天地大美思想共同组成了我国山水艺术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儒家“比德”观与《红楼梦》美学韵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儒家"比德"观以某些自然物与人的品德的相似点为媒介,建立一种以物观德的形象化的道德认知和体验的方法,这也是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比德"观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曹雪芹不自觉地将"比德"观渗透于《红楼梦》的艺术建构中,使作品产生了独特的美学韵味。从"比德"的角度去解读《红楼梦》不失为理解其艺术特色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园林的发展离不开佛、道、儒三家文化的长足浸润,但其中尤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长期居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并促成了中国园林体系的形成。而儒家的"比德"观,因为直接将园林里的山水、草木、鱼虫等构成要素与人格对应,对于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比德"思想还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比德思想的内涵、起源及在传统园林里的表现等角度,探讨"比德"思想与中国园林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生命意识全面觉醒,中国自然审美观亦由"致用"、"比德"阶段发展到"畅神"阶段。在此背景下,旅游活动与自觉审美活动发生第一次碰撞并产生"畅神说"旅游审美观。这种旅游审美观主要包括"山水质有趣灵"、"山水以形媚道"与"澄怀味象"、"应会感神"等内涵。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有以山水为文、因山水生文、皈依山水之特点,在论及情理丽辞、神思养气、体势、程器时,常以山水为喻。《文心雕龙》的山水为喻以山水的“比德”为基础,亦重视山水的独立审美价值,“神游”于山水之美,认识到山水的自然规律,同时辩证地看待山水之殇。《文心雕龙》的山水为喻意义非凡,对后世的文论、诗话以山水为喻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对山水文学的促进。  相似文献   

6.
古人习惯于用山水、玉石、禽兽等自然物象与人的道德观念相比附,赋之以人的某种品德。这种"禽兽比德"的观照方式,实质上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自然价值观的一种具体表现。鸿雁是一个典型实例,人们在鸿雁身上比附了"信"、"礼"、"节"、"智"等四种美德,作为伦理道德的形象化准则。  相似文献   

7.
先秦"比德"说本来就不限于自然物的审美观照,唐代儒学的主导地位逐渐得到确立后,书法批评中也出现了以书法比德的书法评论.这种批评方式主要表现为将书法的具体形象或特定风格比附于儒家理想人格的各种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8.
将"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伦理道德品质相比附的"比德"审美观念,在儒家思想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周代对"德"的重视是"比德"审美观念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象天法地的观照世界的模式、万物有灵观念和巫术交感意识是"比德"审美观念形成的哲学渊源。魏晋时期对礼教的反叛,艺术观念中对情感的关注,使"比德"审美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宋明时期,在"格物致知"理学观念的影响下,"比德"审美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但"物"与伦理道德意义的牵强比附,"物"的象征意义和伦理蕴含的固定化、模式化,又成为"比德"审美观念被颠覆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9.
<正> 一谢灵运与盂浩然都酷爱自然,性耽山水,对于名胜奇观有着异乎寻常的登涉激情。这样,不但熏陶出他们诗人兼旅行家的气质,而且培养出他们卓尔不群的山水审美意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审美意识源远流长,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话非会心于山水者不能道,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还暗契着山水审美的基本原理;盛行于先秦两汉的“比德”说强调通过品行与自然的广泛比照,加深对道德的理悟程度,从而赋予自然以象征道德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先秦美学中的“比德”说,是中国古典美学宝库中的一颗珠玑。“比德”说,作为先秦时代的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涵义是:自然物的性质特征与人的人格品性有相似之处;自然美之所以美,在于它的某些属性特征“似有德者”;自然物可以用来比德拟人。宽泛地说,“比德”即“比人”。  相似文献   

11.
"大学聚落"新理念的提出,要在放眼斯坦福大学等"原型"的前提下,进一步充实完善该理念的内涵,强调通过诗意景观设计和优化策略,充分满足高校师生对高情感的强烈追求,包括聚焦营造强烈动感和反思沉静的景观场所,赋予大学聚落景观以浓郁的诗意,使师生达致诗意栖居。其中,采用"风水景观"策略,也是营造反思沉静景观场所的较佳选择,因为"风水景观"是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景观的古老"原型"。  相似文献   

12.
重庆植物园展览温室景观设计以植物为核心,“绿韵”为主题,将植物元素与文化有机融合,根据景观有机生长的理念,将代表生命历程不同特征的植物结构作为场景设计的符号语言,充分体现了人与植物、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近来国内出现一些质疑、否定我国现行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文章,其所依据的是质疑或否定民族平等的公民平等观、民族注定要消亡的发展观以及崇尚民族国家的国家观等似乎“不言自明”的原理.但无论是近代以来的各国历史和实践,还是当代众多科技和人文理论成果,都已经证明而且仍在证明,传统的简单、绝对化的平等观正在让位于包容性平等观;以旨在同质性为根本的未来发展观,逐渐为欣赏多样性的共生发展观所取代;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基本特征的民族国家观,不仅早已被国家宪法所不容,更为当代主流历史进程所唾弃.尽管我们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仍需要不断完善调整,但包容性平等观、共生发展观和多民族国家观理应成为当今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基本依据和基础,理应贯穿于相关研究和实践之中,以实现多民族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势”,是著名潮籍国画大师孙星阁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在其诗书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的创作中,他创造性地承接了这一审美传统,体现了对“势”的独特理解和表现。其书画艺术中的“势”之美源于画家“胸有丘壑”的审美体验,呈现出“势”“合”相生的整体和谐之美,也是本于“师法自然”、独有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精神,通过"两课"教学这一主渠道和主阵地,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特别是抓好"进课堂"这一环节,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6.
"以德治国"理念的提出曾一度在社会各阶层中引起阵阵波澜,各种争论也随之此起彼伏.而将其置于当代西方伦理学演变视野中加以考察时,一种全新的视角便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一宽广视域下我们将从另一个侧面窥视到"以德治国"理念所透射出来的亮光.同时,对当代西方伦理学自身所经历的深刻演变的考察,也将会给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突现出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予以启发.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人们对"非公经济"这个概念的质疑越来越多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而是关系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战略和政策的问题.对经济组织最有意义的划分不是"公有"还是"非公有","国家所有"和"民众所有"的界限在市场经济中的界定才是十分必要的.希望国家在称谓上以"民众经济"取代"非公经济",并在相关政策上体现"民众经济"的理念.一个"众"字充分体现了"民众经济"的社会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8.
“智慧之美”:卞之琳诗歌的“智性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宇 《南都学坛》2004,24(3):51-57
卞之琳诗歌中的"智慧之美",是其自觉追求诗歌"智性化"的体现。从20世纪20年代穆木天提出"诗要有大的哲学",到20世纪40年代袁可嘉等人提出"现实·玄学·象征"的结合,中国现代诗人一直尝试将诗歌艺术审美与个人哲思结合起来,卞之琳是这个探索过程中极为重要且影响巨大的一环。思辨的特色贯穿了卞之琳一生的诗歌创作并成为其独具价值的艺术风格。他的思辨以"相对"观念为中心,其诗中"距离"、"对照"和"变易"三大主题都围绕"相对"观念展开。诗人在艺术上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非个人"化、"客观对应物"等手法,从最细微琐碎的事物里发现诗和哲理,将抽象的哲思变为具体意象,造成独特的艺术效果。他是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艺术高峰,其在哲学与现实、智慧与情感的结合方面,以及在隽永与亲切间把握平衡的方面,取得了无人企及的高超成就。  相似文献   

19.
"现代形态"山水画虽然给画坛带来了一片清新,但其创作和发展只有与中国文化的根系进行连接,注意作品的内蕴,才会成为在中国的文化土地上成长起来并为中国人民所喜爱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虽然陶渊明具备做山水诗的可能性,但贯穿于陶诗的思想是生命思索,是他在人生实践中对儒、释、道思想的感悟和认识,“我”与“物”联系在生命意义上的不可分割的意识导致了他不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也不做山水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