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夷文化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夷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发祥于山东半岛,与当时的中原华夏族、南方苗蛮族鼎足而立.东夷族曾创造出灿烂的史前文化,后来在夏、商王朝的镇压下人口锐减、文化退步.西周初期东夷文化并入了齐文化而再度辉煌.齐文化作为我国先秦文化的主流又引领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进步.本文即探讨东夷文化的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2.
东夷文化是古代山东土著居民东夷人辛勤劳动创造的土著文化,它与中原文化不同,独具特色,又与中原文化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源流.到殷商时期,中原文化吸收了东夷文化发达起来,反转来给东夷文化以巨大影响.到汉代东夷文化逐渐融合于汉文化的分支齐鲁文化之中.东夷氏族鼎盛时足迹遍及辽东半岛、苏北、淮北、陕西、河南、山东半岛广大地区,在其被融合的过程中,胶东是这一种独具特色的土著文化的最后根据地.  相似文献   

3.
西晋前期,为有效地统辖和管理活动在东北地区中、东部的“东夷”诸族,西晋政府曾于辽东地区置设“护东夷校尉”。对护东夷校尉的出现及其演变过程,史书记载零散,且不乏讹误之处。现代史家对其亦无全面、系统的考证。笔者不揣谫陋,拟就护东夷校尉的一些问题略作探讨,以祈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山海经》及大量先秦典籍和现当代考古发现 ,以相同或类似的文化习俗和族属特点为契入点 ,论证了古代巴国和吴越各族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共同的历史遭遇 ,指出巴、越同属东夷族属集团 ,并通过对神话“羿射十日”的破解 ,揭示了华夏族属集团与东夷族属集团大融合的史实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上古时期的东方古老部落,东夷和东夷文化一直以来吸引着很多学者的目光,研究成果颇多.目前学者大都认同,东夷主要分布在今山东东部、江苏北部和河北南部,因其族系多,又泛称九夷,其创造的东夷文化是华夏文明起源中重要的一元,在考古上表现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  相似文献   

6.
东北古民族与中华民族重要源头之一的东夷族系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一直是中外学术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分别从文献记载、考古发掘和风俗习惯诸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比研究,认定东北地区的古民族是东夷的后代。其族源,绝大多数的东北古民族都可以追溯到东夷族系那里。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黄帝”即“皇帝”,也就是上帝,原为上古三代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东夷诸部族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宗祖神。是虞、夏、商、周时期能追溯到的最远的祖先,也是神话中地位最高的人物。“黄帝”乃是一尊号,其名在卜辞中曰“爱”(王国维释“爱”,不正确)、曰“靠”,后来典籍中或音变为“喾(倍)”;或形讹为“夋”,音变为《山海经》中的“帝俊”,其他文献则又音变为“帝舜”。故《山海经》中所言的“黄帝”就是帝俊;其他文献中的“黄帝”则为帝喾或帝舜。黄帝名轩辕或为轩辕氏之说,乃战国时代天文学家之首倡,后被史家接受并写入史书,黄帝与轩辕本无直接关系。黄帝的姓、氏均出于黄帝系中不同部族的传说,故种种各异,固不可以为历史真实。黄帝传说本起源东方.而后随民族之迁徙而散播于四方。  相似文献   

8.
关于东夷文化,自西周以来.有一个“落后论”的传统观念.这个传统观念.一直流传了长达三千年之久.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山东城子崖和两城镇龙山文化的发现.才引起人们对“落后沦”传统观念的怀疑.五十年代末.泰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引起学术界对东夷文化的极大关注.此后不久,山东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这一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的确立,完全证明了东夷文化是东夷族独立创造的、与中原地区不同的、具有独立系统、独具风格特点的灿烂文化.东夷人的史前文化并不比中原同期文化落后.且在某些方面具有领先的地位.光辉灿烂的东夷文化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相似文献   

9.
寤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历代学者对其义多有考证,或究义理、或探音韵,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国内外大型中文辞书也大都对寤生一词三训,令人疑惑。本文以宋以前文献典籍为依据,认为元以后至今所通行的三种诠释皆为误释。本文引证现存最早的注释寤生词义的多种文献辩正误解,并以医学典籍为佐证,以此明其确诂,申其本义。  相似文献   

10.
金毓黻是研究我国东北史的著名学者。1936年他以考察文物为名前往日本,进行了3个月的访书活动。发现了许多稀见的或中国亡佚的典籍,他以东北文献为中心,兼及一些与东北史地相关的著述,进行了搜求浏览,在有关舆地、北部边防、北方少数民族及辽海史事等方面颇有收获。对于研究东北史、东北民族史裨益匪浅。  相似文献   

11.
齐国经略东方浅论张明东宁光庆太公、周公之分封于齐、鲁,绝非偶然,这是周王室稳定东方的重大举措。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前车之鉴,使周人对东方不敢掉以轻心。所谓东方,概指今山东东部、东南及淮海一带,是东夷、淮夷之集聚地。齐、鲁两国地处夷周前线,就面对东方的问...  相似文献   

12.
朝峰片是《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的一个方言地域名,是官话大区中北京官话区的一个方言片。其行政辖区包括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的部分旗县和辽宁省朝阳市的部分县市。远古华夏系、东夷系、东胡系等多民族语言在这里长期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与四周方言相交融,为朝峰片汉语方言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朝峰片汉语方言,实际上是晋、冀、鲁、豫、京以及东北等多种方言与早期的"朝峰话"经过长期的相互渗透、逐渐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弱化了上述方言特点的,比较接近于普通话的汉语方言的变种。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综合分析,朝峰片汉语方言更接近于东北官话。因此,朝峰片汉语方言,应归属于汉语官话区的东北官话。  相似文献   

13.
皋陶、伯益、虞舜同为东夷集团的主要部族。皋陶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东夷的先进文化,还吸收了华夏族的先进文化。皋陶的裔支从夏至春秋建立过许多小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有的还立国于江南。他们在开发经济,发展华夏文化及楚文化中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一个可与夏、商、周相比拟的民族。  相似文献   

14.
公元十五、十六世纪立国于天山以南广大地域的叶尔羌汗王朝,通过吐鲁番以朝贡的方式,同中原的明朝保持着经常的政治、经济关系,尽管间或也有矛盾、冲突乃至战争,但从未中断朝贡,他们视同明朝往来为“金路”。所以在汉文典籍及私人著述中都保存着大量而可靠的关于西域,特别是吐鲁番的情报,可以同穆斯林史料相互补充,参证,校堪。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一語言和言語的区分問題是近数十年語言学中爭論不已的一个重要問題,在我国也已经进行了三年多的断断续续的討論。这个討論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它推动我們努力去认识語言学的研究对象;而对这个对象如果缺乏认识或者认识不正确,語言研究工作就将是盲目的,甚至要犯这样或那样的根本性的錯誤。国內关于这个問題的討論文章大都多少不等地引用已故的苏联語言学家斯米尔尼茨基的某些意見。方光燾同志在1961年发表的一篇回顾那以前的討論过程的文章中指出:“其实所謂主张‘区分語言、言語論者’都是根据斯米尔尼茨基的文章立論的。”我們在这里簡要地說明一下斯米尔尼茨基关于語言和言語的区分的基本观点,不是沒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据一九三○年底统计,全东北朝鲜族人口有六十三万零九百八十二人。他们大都聚居在延边四县、南满的磐石和东边道(通化、长白、辑安等地)地区及北满的宁安、饶河、密山、珠河、汤原等县份。朝鲜族人民具有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九一八”前后,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在东北建党、建立抗日武装、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打击日寇,争取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虎方是古老的一个方国,它最早为虎氏族,是黄帝系统的六个胞族之一。曾在黄帝轩辕氏的统领下,大败炎帝于阪泉之野。到了商代,成为虎方,与商的关系是先和后战,终于被迫由河南中部向东南迁于淮北及淮南。由于邻近东夷诸侯,其习俗渐变有浓厚的东夷色彩,故又称为虎夷或夷虎。周灭商后,曾遭到周王朝的几次征伐。春秋末期,又受到楚国的征讨,便逐渐循着江淮之间,由东向西迁至大复山一带,再由汉水以东南渡长江,又循江南西上至宜都,沿清江缠三峡而至川东,形成了白虎复夷,其中有一支和巴人相结合,还有一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浩瀚的文献典籍中散存着大量的通假字。这类字大都是借甲字之音表示音同或音近的乙字之义的,而人们往往为其表面情况所囿,即以甲字之义解释之,以致造成文意不通,望文生训,产生种种失误。因此,通假字就成为研习整理古籍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历代学者曾作过不少的探讨。为了继承祖国文化遗产,将散存于历代各种重要古籍中的用例、注解、训释和字书、韵书、辞书以及各种语文论著中的大量通假资料收集起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随着黄河上下、长城内外及大江南北数以万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和试掘,打破了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文化摇蓝的一统说,证明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东北辽河流域等,也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灿烂的古代文化,是由遍布各地的千万个氏族部落共同创造的。概括说,它是东夷、北狄、西戎、南蛮与华夏各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拙文则着重探讨东夷族的兴起、发展和华夏族的交流与融合,以及西周在西方崛起的秦国与东夷的历史渊源和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至汉代而特盛。据班固记载,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的进御之赋就有千余首。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批评的兴盛和理论的拓展,汉魏以降,论赋之言日见其多。刘勰之前,已有不少论赋文字见诸文史典籍。但大都是零缣断简,片青只语,均有“各照隅隙,鲜观衢路”之弊。而求其能“弥纶群言”,“擘肌分理”者,当首推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诠赋》集前人赋论之大成并加以发展,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篇全面探讨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