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历程及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作为日本的外来宗教之一,于公元6世纪中叶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在经过几个世纪的消化吸收、改革创新之后,日本佛教终于在镰仓时代成功地完成了本土化的历程,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佛教--镰仓新佛教.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的日本学研究始于18世纪初,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以研究日本民族和日本地理为主日俄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加强了对日本政治、经济和历史的研究。十月革命至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开始有目的地将日本问题作为东方学的重要学科进行研究。90年代后,俄罗斯的日本问题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3.
8、9世纪,适应武士群体战争实践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武士道在12世纪末随着镰仓幕府的建立而成为制度的道德规范,17世纪经山鹿素行等武士道理论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又成为信仰的道德规范。19世纪后半期,由于明治政府的强制推行,武士的道德规范发展为日本全民的道德规范。在日本武士政权1000多年的历史中,武士道逐渐与日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沉淀为日本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对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 佛教于两汉之际从印度逐渐传入中国内地,经过五个多世纪的传播与发展,于6世纪初经朝鲜传入日本。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法相唯识、华严、律、天台、密、禅、净土相继传入日本。在日本经过六、七个世纪的传播与发展,大约在13世纪以后,佛教与日本的民族信仰和习惯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民族化的日本佛教宗派——净土真宗、日莲宗。历史上,日本曾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学问僧”,也有不少中国名僧去日本。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史上,佛教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教曾对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因此,研究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的历史,对于研究日本思想史与中日文化交流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未醉 《学术论坛》2007,30(11):29-32
宋明理学是由南宋朱熹最终完成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宋元明时期占统治地位,传入日本主要是在镰仓时代末期.14世纪至16世纪,日本宋学摆脱了禅学的束缚,并与原有的神道相结合,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其传播途径是多方面的.宋明理学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日本早期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背景,可以明了中日间的文化渊源,也可以窥见日本在20世纪前及20世纪初的楚辞研究状况.虽然日本早期的楚辞研究尚在初级阶段,成果本身并不显著,但我们已能从中窥见其大致的研究风格与特征,可资中国学者了解参考.  相似文献   

7.
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的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动因既有理论基础,又有现实原因,主要有赖于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以后几个阶段;从产业分布特点、投资方式、投资区域特征几个方面看,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具有不同的特征;从长远来看,中国仍将是日本的重要投入对象地。  相似文献   

8.
论日本企业培训模式的演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独具特色的企业培训,是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企业培训发生了凸显的变化。本文以日本企业培训的演进为切入点,透析日本企业培训模式体系及其特点,以期对我国企业培训提供资鉴。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日本的感情经历了由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以日为师,称赞日本为可爱可钦之国,以及辛亥旅日时期认日本为第二故乡,到民初反日、憎日、惧日的转变历程,这一历程深刻揭示了19世纪的大亚洲主义愿景伴随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至20世纪10~20年代之交趋于破灭的现实。总之,梁启超日本观的演变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时代缩影,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0.
自公元前3世纪或从更早的时期,东亚大陆居民数次从朝鲜半岛集体移居日本列岛。关于这些移民的民族成份,目前,日本、韩国学界有很多研究者认为他们属于朝鲜系民族。然而,经过仔细考证可以认为,4世纪末至5世纪初在日本出现的社会群体“汉人”,其主体部分是两汉魏晋时期移居朝鲜半岛的中国人的后裔。“汉人”对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和文明进程的飞跃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公元4世纪至10世纪,在东北亚地区相继发生高句丽、渤海"结援"日本的历史事件.日本则趁机插手朝鲜半岛事务,武装干涉,造成东北亚的动荡,妄图改变东北亚政治格局.高句丽引狼入室,未能挽救自身灭亡.渤海初期与唐王朝发生矛盾,曾"结援"日本,但在唐玄宗的政治对话之下,很快得到化解.终渤海之世,渤海与日本一直存在"国书之争"--日本把高句丽、渤海视为朝贡国,渤海始终不接受,不承认.高句丽、渤海"结援"日本和日本趁机称霸东北亚,给予我们很多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2.
起于 2 0世纪上半叶的日本向我国东北地区的移民活动 ,实质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部分。日本侵略者企图通过这一活动 ,改变我国东北地区人口构成 ,使东北殖民地化、日本人化 ,从而达到永久占领东北的罪恶目的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中叶,日本一个从事汉语翻译的平野繁太郎,于一八三二年写了一封信,这信虽然是根据中国到日本去的船上中国人说的,但也是很可贵的。这封信提供了十九世纪中叶从封建制度败落下来的中国清朝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过程、根源与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升祥  杜鸿林  李志 《理论界》2005,(10):181-183
从20世纪30年代至21世纪初,日本右翼势力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屡次篡改历史教科书。其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主要社会根源是:日本政界的严重右倾化,日本社会和媒体的保守化,日本右翼势力及其影响的扩大化。其修改教科书的实质是:宣扬新国家主义,为右翼势力张目;推行历史修正主义,向国民灌输皇国史现,为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15.
谷崎润一郎是20世纪初期活跃在日本文坛的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以对女性美的执著追求和完美表现征服了一个世纪以来的日本大众。同时他的作品又因贯穿了女性崇拜的主题长期以来颇受争议。本文通过对谷崎润一郎文学生涯和作品的论述,揭示其文学创作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6.
日本大企业劳使关系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日本大企业劳使关系制度体系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尤其是以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企业工会为框架结成的稳定和谐的劳使关系,对创造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奇迹功不可没.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的逐渐瓦解,日本大企业的正式工大规模锐减,工会作用弱化,劳使关系的协调机制发生改变,大企业劳使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的中日关系历经冰冻时期、破冰时期、融冰时期、暖春时期,终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然而,世纪之初的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新国家主义思想始终是日本保守政府的主要执政理念。进入21世纪之前,日本战后国家主义经历了三次高潮,小泉时代可以称之为第四次高潮,首相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悲情演剧大肆登场,大国化进程也得到进一步推进。从考察政府入手,阐述小泉时代日本新国家主义的整体态势,目的是希望在比较小泉时代与前期国家主义的关联中,对21世纪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张小敏 《晋阳学刊》2012,(2):142-143
据信史为证,《诗经》传入日本的时间最晚不超过公元5世纪,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17世纪以前,《诗经》普遍流行于日本朝廷贵族狭小的领域,深刻地影响着其国政治文化的建设,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现存政治纲领、文学作品中征引的《诗经》材料得以证实.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日本经济低迷形成鲜明对比,与从前的日本投资中国一边倒的经贸格局相比,中日经济互动导致的中国企业投资日本的事例不断增加。甚至有人断言,未来三至五年,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高潮迭起,中国企业将会掀起赴日本投资的热潮。  相似文献   

20.
前近代的日本的社会实态,与中世纪欧洲相似,与欧洲的封建制度的特征相似,日本的幕藩制是东洋版的封建制度。这是19世纪中叶以降旅日欧洲人、欧洲学者以及旅欧日本人的共同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