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方法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和逻辑起点。教学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使普通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不适宜于此。应将教学管理的主、客体定位于“能动生存人”这一逻辑起点上,以满足教学管理的特殊要求。将“能动生存人”作为教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就应该从对人的生命的深刻体悟出发、从人的生存性出发、从人的能动性出发来实施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2.
"创新人"假设与"创新人"塑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管理活动史看 ,每一时期的管理模式都以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人性假设为逻辑出发点。中、西方 2 0多年来的管理创新历程同时在追求一种新的人性假设 ,“创新人”假设呼之欲出。“创新人”假设有利于消除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对立 ,有利于组织的和谐发展和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创新人” ,从主观条件看 ,是花大力气培育创新能力 ;从客观条件看 ,是真正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人性假设是一种理论研究的方法,也是研究人的方法论,并为人的研究提供基点和参照系.“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生态人”等人性假设是人性研究与人性实践在相关领域的人性概括和具体应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存在性决定了人性处于动态生成中,人性假设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人性假设理论为人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前提,为人性涵化提供了实践指导,同时,也为人性发展提供了实现步骤.  相似文献   

4.
“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分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经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逻辑起点的“经济人”和“道德人”概念 ,是基于人性假设的理想类型 ;“道德人”和“经济人”理论上的疏离不仅带来了理论范式上的歧争 ,更严重的是 ,由此带来的制度安排也有悖于行为主体的真实选择 ;经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应在原来假设的基础上各取所长 ,这样才能较真实地反映人类行为的多层面相 ,进而不断优化现实中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5.
何键  张荫林 《兰州学刊》2002,(2):71-72,46
本文试图通过对社会历史的考察 ,探索人、人性与人的素质及其形成的过程 ,以找到素质教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劳动创造了人”的原理是建构素质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6.
在概述人性假设及相关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从产生背景、主要观点、主要管理措施和评析等四个方面对“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文化人”等人性假设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7.
人本管理的理论基础及人性假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本管理的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企业即人、企业靠人、企业为人 ,2 0世纪 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为人本管理的兴起提供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从物本管理发展到人本管理 ,与管理理论从“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发展到“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文化人”的人性假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这种相互作用是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载体.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集中体现在人的生态化属性,因而把"社会生态人"作为人的阶段化发展的价值理念和生态化发展的逻辑起点,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一种人性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9.
论中西管理思想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性与管理密不可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代表 ,现代西方管理思想以“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假设为代表。本文认为 ,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指导 ,融合中西管理人性的合理成分 ,才能建立完整科学的人性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10.
<正> 确定科学体系范畴的“逻辑起点”,对于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从正确的逻辑起点出发,理论的辩证内容和系统联系才能逐步展开,才能形成有内在结构和层次的理论体系。对于自然观范畴体系的形成也是如此。一、怎样确定自然观范畴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1.
根据马克思关于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应是“需要”范畴。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出发 ,以“需要 (起点 ) 发展生产力 (手段 ) 共同富裕(目标 )”这样的逻辑关系构筑了其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公职人员的人性假设及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公职人员的人性假设成为完善激励机制观念上的障碍。从国家公职人员的人性假设这个激励机制的理论前提入手,通过比较分析中外人性观以及我国对公职人员人性假设现状的考察,提出了我国公职人员“满足人”的假设,以期对公职人员激励机制的重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几种人性假设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思想史上关于人性的理论层出不穷,但真正在现实世界中产生重大影响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却并不是那些纯粹的人性形上学,而是一些具体学科中关于人性的假设。它们主要是“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社会人”和“文化人”这五种人性假设。这五种人性假设在具有特定的合理性和较强的针对性的同时具有理论上的片面性和边缘性以及实践中的误导性与偏差性,因此必须对它们进行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4.
张鋆  赵磊 《天府新论》2018,(2):8-14
经济学在考察现象世界与分析经济运行时,向来主张从事实出发。但是,如何理解“从事实出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着不同的认识。厘清两种不同认识,关键问题是如何认识“事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事实的认识,有着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深刻洞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界定的事实,既不同于唯心主义的“想象事实”,亦不同于经验主义的“直观事实”,又不同于新实证主义的“推理事实”,它是一个能动的社会历史过程。刻画“一个能动的社会历史过程”,即是以劳动实践为逻辑方法上的起点,采用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揭示这个历史过程的内部联系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5.
张学本 《理论界》2007,(5):199-200
人德管理的人性假设不是基于简单的人性善恶,而是基于人性假设更高的概括——道德人,剖析传统道德人假设的现代内涵:人是有限理性,但具有无限理性(德性)的潜质;指出人是情感的存在。以“道德人”为人性基础的管理模式注重以人为核心,倡导“柔性”激励,这对于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理念,正确贯彻“人为为人”的管理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逻辑起点问题琐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每一门科学理论,都有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抓住了这三点,才算抓住了一门科学理论的“纲”。而每一门新兴学科的最后形成,也都必须首先准确确定逻辑起点,这样,全部理论才能从起点开始逐步展开。逻辑起点的最后确定虽然以某一门学科理论的大量积累为重要基础,但有关逻辑起点方面的理论以及前人在确定逻辑起点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以为我们在确定新兴学科理论逻辑起点时提供借鉴。为此,本文主要阐述了以下三个问题:逻辑起点的确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问题的主要思想;《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几个主要特点。几点结论:起点问题的重要性,要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必须下大气力;起点问题确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对待新兴学科形成中出现的非规范性问题;可以借鉴前人确定逻辑起点的成功经验;理论研究工作也不要受逻辑起点理论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关切人的存在、探究社会发展的理论结晶.共同体是人的集合,直接或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处于一定交往关系并不断发展的“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性、社会性、发展性出发,立足人的生存状况、社会交往形式以及所有制关系对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现实进行了反思,揭示了市民社会中人与物的价值倒错、私有财产的二重性、分工的片面固化、自由平等人权的虚假本质.基于对市民社会从人本维度、辩证维度、生成维度到价值维度的批判,马克思将其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归宿指向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指出消除强制分工的异己束缚、以社会所有制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外在依托.  相似文献   

18.
到目前为止,伦理学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在思维向度、研究方法、价值功 能、理论视野等方面存在着分歧,根本原因在于对伦理学应当以什么为逻辑起点来构筑自身 的理论体系理解不清,价值呈现不明,致使伦理学失去了应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伦理学应 当以对人性的正确分析为逻辑起点,既注意行为的如何,又注意行为的应当,这样才能既有 利于克服人性中恶的一面,又有利于引导人性中向善的一面,使伦理学真正成为“行动的艺 术”。  相似文献   

19.
颜军 《天府新论》2018,(1):26-32
占有欲望不是人性的一般特征,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性的具体表现,把对对象的占有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的源泉,是私有制社会的特征,占有与人发生联系的所有事物的欲望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产物。人的“占有”生存看似是人的主体力量的发挥,却显示了人对物的奴性依赖关系;人的“占有”生存看似是人对物统治的背后,却显示了人被异化成为了物的附属物。马克思认为,幸福的生成逻辑在于人从各种依赖性的关系中解放出来,以“人”的全面方式“存在”。只有实现对幸福“占有”主体生存样态的扬弃之后才能摆脱“物性”主体逻辑的束缚,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并真正获得“属人”的幸福。  相似文献   

20.
漆明亮  朱婧 《天府新论》2004,(Z1):135-136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书中,哈罗德·孔茨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管理理论的六个学派,自此以后,管理理论流派更加纷繁复杂.本文从管理理论的核心和基本假设,即人性论的角度出发,指出管理理论各流派之间以人性假设为纽带的传承关系,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的人性假设在管理理论中的体现,展现人性假设的逐步完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