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哲学史的一般规律是什么?许多同志认为,哲学史中的“两军对战”,就是哲学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观点来源于日丹诺夫。日丹诺夫把哲学史定义为“两军对战”的历史,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因此,就有人据此推论:哲学史,既然是“两军对战”的历史,那么,哲学史中的“两军对战”,自然也就是哲学史中的客观规律了。我认为,这个观点虽包含有部分的真理。但它是一个十分偏狭的、具有很大片面性的观点。另外,有的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后,中国哲学史工作者大都参照日丹诸夫关于哲学史的定义进行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由于大家共同努力,这一工作,在几年之内,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后来,主要是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也由于日丹诺夫定义本身不够完善,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地阻障了科学化进程的发展。近一年多来,人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对此展开了认真讨论。一些同志提出,日丹诺夫的定义是不正确的和有害的;哲学史应当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我认为,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3.
一引文[1]曾提出讨论情报概念要有“规范”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形式逻辑的定义方法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规范。形式逻辑是科学思维的普遍规律。给概念下定义是一种思维活动,定义是一种思维形式。一个概念的定义要做到既科学又简明,必须符合形式逻辑的原理和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要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这就是形式逻辑关于下定义的基本原理。一个定义由被定义概念、定义概念和联结项三部分组成,被定义概念就是通过定义来揭示其内涵的概念,定义概念是用来揭示被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中有两个相当流行的哲学命题,一是“哲学史就是认识史”,二是“哲学就是认识论”。达两个命题常常是相互联系、相互论证的。它们直接牵涉到哲学科学和哲学史科学的研究对象问题,都是学科建设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关系到达两门学科的科学概念的全局性问题。因而,是非得失,不可不分辨清楚。本文就第一个命题谈一点粗浅的见解,对哲学史和认识史的关系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争论。“哲学史就是认识史”这个提法,始见于1978年芜湖召开的全国西方哲学讨论会。为了批判日丹诺夫的哲学史定义,有的同志提出了这个新的提法。他们还根据它出自于列宁《哲学笔记》中的一句话,“哲学史,因此: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列宁《哲学笔记》  相似文献   

5.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逻辑》,关于定义的规则第一条“定义必须是相应相称的”解释说:“所谓定义相应相称,就是说定义概念的外延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是完全相等的,二者具有同一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形式逻辑》(修订本)更明确规定:“下定义必须用全同概念。这就是说下定义项必须与被定义项是全同概念。”还有其他教科书上都有类似的规定。就是说,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是具有同一关系(或叫全同关系)的概念。那么定义概念和被定义概念是否是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呢?笔者认为回答应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6.
所有形式逻辑(普通逻辑)教科书都指出,下定义有一条重要规则:定义必须相应相称;所有形式逻辑教科书都认为,违反这条规则的逻辑错误是:“定义过宽”、“定义过窄”。我们认为,定出这条规则是正确的,而对违反这条规则的错误的分析则是不够全面的。应该补充指出,违反这条规则的错误还有:“定义项与被定义项交叉”、“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全异”。所谓定义必须相应相称,就是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相等。被定义项是一个概念,定义项也是一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外延间的关系必须是全同关系。被定义项指的是那一些对象,定义项指的也应该是同样的那一些对象。只有这样,才是符合  相似文献   

7.
给概念下定义,经常采用“属加种差”的方法。本文论及的就是这种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给概念下定义,首先需要找被定义概念(有的书叫“被定义项”)的属概念。可是,一个概念的属概念往往不止一个。比如“人”这个概念的属概念就包括“灵长目动物”、“哺乳动物”、“脊椎动物”、“脊索动物”、“动物”、“生物”等多个。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哪一个概念作为定义中的属概念呢?就我所见到的材料来看,不外乎三种观点:一、选择“最邻近的属概念”。有的逻辑书没用“最”字,但含义却是一样的。如一九八六年六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逻辑基础知识问答》二十七页上讲:“所谓邻近的属就是比被定义的概念更广泛的概念,即直接包含被定义概念的那个概念。”显然,这里所谓“邻近的属”就是“最邻近的属”。二、选择“较邻近的属”。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属概念。  相似文献   

8.
怎样才能使哲学史的研究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这历来是摆在我们哲学史研究和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长期以来,由于受日丹诺夫哲学史定义的影响,丰富的哲学史被写作和讲述成干巴巴的两条筋。狄德罗说过:哲学家的理智是常常为有害的东西所弄明白的(参见《狄德罗哲学选集》,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三年第二版,第64页)。现在,正是对其弊端的认识促使人们努力拓出新路,但找到一条光明大  相似文献   

9.
形式逻辑定义法的理论中素来有一种观点,即“单独概念不能用属加种差定义法来定义”。如《普通逻辑》认为:属加种差定义“对于单独概念和哲学范畴就不适宜用或不能用这种方法下定义。单独概念的对象是一个单独的事物,它并不是一个种,区别个体事物要把握很多属性,因而常用特征描述的方法来说明它,以代替下定义。”①人民大学编《形式逻辑》也认为单独概念不能用属加种差的定义,因为“单独概念所指的是一个对象,虽然它有属概念,但它所反映的是某一单独的个体,而单独的个体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特征很多,人们很难概括地举出它的种差。”②类似的看法如苏联的楚巴欣、  相似文献   

10.
关于概念的定义问题,李先煜同志在题为《概念反映什么》一文中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其中否定“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的定义的观点,我们是赞成的。但是,李先煜同志否定这个定义的论据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不赞成“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的概念定义。但是,我们并不否定有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概念存在,当然也不否认对象有本质属性,不否认“本质属性”这个概念本身。 李先煜同志是从否认事物有本质属性,进而否认“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这个定义的。他认为,“本质属性”这种提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他的主要理由是:本质是内在的一般的东西,而属性是外在的特殊的东西;本质与属性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以“本质”来限定“属性”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 李先焜同志的这种观点是不能够成立的。 首先,李先焜同志关于事物属性的定义是不确切的。他说:“所谓属性,就是事物的本质(或事物的质,在这里本质与质是属于同一序列、意义基本相同的概念)在与其它事物发生某种关系时的外在表现。” 这个定义有两处不确切: 第一,在这里,发生某种关系的不是事物的本质与其它事物,而是事物与其它事物  相似文献   

11.
张蕴艳(以下简称张):先生,我发现近年在您的王元化、朱光潜等学术史案研究中,不时提到"日丹诺夫"的名字,并冠之以"日丹诺夫主义"。您将此"理论模型"概括为一对"正负△":1.由所谓政治上的革命或进步→哲学上的唯物论→艺术上的现实主义,这三者构成"正△";2.由所谓政治上的反动或没落→哲学上的唯心论→艺术上的非现实主义乃至反现实主义,这三者构成"负△"。您是否认为日丹诺夫是1949年后中国文论建构绕不开的一个符号?又为何称之为"主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环绕着真理的概念,主要问题是给予这个概念以满意的定义。真理概念也就是“真理的语义学概念”。[因为]语义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词语和这些词语所“述及”的对象(或“事件情况”)之间某种关系的学科。而最简单、最自然的获得正确真理定义的方法,包含了运用其它语义学概念的方法,如满足的概念等。同时为真理下定义问题,证明是跟建立理论语义学基础的一般问题有密切联系。只有依靠具有准确地说明了的结构的语言,真理定义问题才能获得确切意义,并可能严肃地解决。但问题的解决有时是肯定的,有时又是否定的。这决定于对象语言和它的元语言之间的形式关系。或者更明确地说,决定于元语言的逻辑部分是否比对象语言“本质上更丰富”。若只限于讨论以逻辑的类型理论为基础的语言,则元语言“本质上更丰富”于对象语言的条件就是前者比后者包含更高的逻辑类型中的变数。元语言满足了上述条件,真理概念就可以在其中得到说明。对于一个句子来说,如果它满足于一切对象,那就是真实的,否则就是错误的。真理定义的结论是:首先,这一定义不仅是形式上正确,而且是实质上适合。其次,可以从定义演绎出各种一般性的规律。第三,将真理原理应用于某种数学的表示广泛类属的形式化语言,则在这一类属学科里,真理的概念同可证实性概念从来不一致。每一种这样的学科是首尾一贯的,但并非完整的,即在任何两个互相矛盾的句子之间,最多只能有一个可被证实,或者虽是互相矛盾的一双句子,但其中没有人造何一个可被证实。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40年代以来,国内外广泛流传着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的命题。1980年以后,我国哲学界对这个命题展开了讨论。经考证,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其哲学时,尚不了解“三大发现”的内容。因此,“三大发现”不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这个错误命题是怎样提出和流传开来的?据笔者粗略考证,它来源于日丹诺夫在《西欧哲学史》讨论会上的发言。日丹诺夫的错误命题所以能广为流传,乃在于我们的学风不正,犯了只唯上、只唯书、不唯实的错误。类似的错误命题还有许多。由此可见,完整、准确地理解、阐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原则,也是拨乱反正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如何看待被定义概念与定义概念的关系,这是传统逻辑的定义论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没有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就不会有正确的定义规则,也不能正确地理解定义的实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之一直抱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即“被定义概念与定义概念是同一关系的两个概念”,针对这一说法,张天敏同志曾正确地指出:“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根本不是什么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而是内涵相同而语言形式不同的同一个  相似文献   

15.
费洪稳同志在本学报1986年第5期上的《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是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吗》一文中认为,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不应说是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因为它不具有同一关系概念的重要特征。”而同一关系概念的重要特征就是“虽然外延完全相同,但其内涵却不完全一样”。这种观点是难以确立的。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是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因为定义概念的外延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而内涵不完全相同。定义概念的外延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见诸于二者的位置可以互换,而内涵不完全相同表现在二者的内涵不能颠倒说明。例如,  相似文献   

16.
“强力意志”既是尼采一部重要作品的标题,同时也是他后期思想的一个主要概念。海德格尔在1936至1937年冬季学期,名为“尼采: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的讲课中,详细分析了尼采的意志概念。何谓“意志”?在哲学史上这个概念如何被规定?尼采所谓“意志”指的是什么?本文的目的在于展释尼采的意志概念,并讨论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定义必须相称”,是形式逻辑定义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中外逻辑学家,在讲到下定义的规则时大都有这么一条①;现在有同志甚至认为它是下定义的重要规则,应加以强调;有同志虽然对定义规则发表过不同意见,但仍然保留了“保证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外延的同一性”②这种说法。这表明:“定义必须相称”作为下定义的规则,是为逻辑界所肯定的。  相似文献   

18.
虽然朱光潜著述中几乎没有提及"日丹诺夫"这个名字,但日丹诺夫主义与朱光潜的关系是考察1949年后朱光潜美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视角.两者关系的历程宛如一出多幕剧,朱光潜首先用日丹诺夫主义来自我批判,然后用它来批判别人,在撰写<西方美学史>俄国"自然派"篇章时又悄悄地疏离了日丹诺夫,从而使这出关系剧一步步演绎到了最高潮.日丹诺夫与朱光潜构成如此纠缠的关系,正是朱光潜内心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语境中矛盾与蹉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赵俪生先生哲学方法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赵先生主张,哲学思想的研究必须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加以综合考察和准确定位。他从文化入手,在先秦诸子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独到的见解。赵先生是最早摒弃日丹诺夫的教条主义,而主张对哲学家的阵营归属和思想观点进行辨证认识的学者之一。他反对简单地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哲学家进行定性,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存在着一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居的哲学。赵先生是中国当代明确地把“内”与“外”从中国古代哲学中抽象出来并进行现代阐释的第一人,并由此出发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再评价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针对目前物理教学中很少介绍定义物理概念的方法之不足,运用形式逻辑中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对如何给物理概念下定义作了一些尝试,如用“种属定义法”等方法定义物理概念。同时作者兼论了物理学中的虚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