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明清时期,随着全国性人口膨胀和封建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大量移民辗转来到陕南,从而掀起了陕南地区农业开发的高潮。但是,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开发的盲动性,致使陕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影响了陕南的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是陕南农业商品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陕南地区的全面开发、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粮食产量的提高以及以农副产品、林副产品为主体的手工业的发展,陕南农业商品化出现了兴盛的发展势头,无论在内容上、规模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较早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对陕南农业开发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人口增加、土地垦殖、水利建设、粮、桑、棉、茶的种植等多方面论述了明代陕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开发及其程度,用事实说明了明代陕南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秦汉之际,伴随着陕南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水利的全面兴修、稻田种植面积扩大及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业开发迎来了第一次高潮。汉末三国时,陕南农业曾一度繁荣。魏晋南北朝时,陕南地区农业经历了较大的波动,西晋以降农业开发处于衰退的趋势,但是由于先进生产技术的引入和少数民族迁入,特别是冬小麦的传入使陕南地区农业开发又有了新的内容,出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与采集渔猎文化同时并存的局面,使山地农业得到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5.
清代陕南移民及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外来移民的大量迁入,清代陕南地区的许多山区得到广泛开垦,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经济开发的速度明显加快,客观上促进了陕南移民迁入区的经济发展。但由于移民人口的过度增加和大规模的掠夺性开发,大肆毁林开荒,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致使陕南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工业化对“三农”问题的驱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外来移民的大量迁入,清代陕南地区的许多山区得到广泛开垦,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经济开发的速度明显加快,客观上促进了陕南移民迁入区的经济发展.但由于移民人口的过度增加和大规模的掠夺性开发,大肆毁林开荒,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致使陕南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清代乾隆中期至嘉庆年间的半个世纪之中,流民大量涌入陕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表现出强烈的盲目性、粗放性.道光以后,陕南经济急剧衰落.文章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角度系统考察并深刻揭示了开发与发展、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对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提供了有益的教训.  相似文献   

8.
对于农业人口占85%左右的我国皖西南地区,未来一个时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保证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对该地区农业资源的合理定位就显得尤其重要。文章针对当地农业资源状况,分析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定位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明了加入WTO后该地区农业资源定位应重视的环节。  相似文献   

9.
秦建国以后,积极向西南拓展疆域,将中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向新开发地区推广.北方人口也因北方战乱等原因不断向三峡地区迁移,这就为三峡地区的开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得三峡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等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清代前期陕西回族农业经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代陕西回族广泛分布在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尤以关中之同州府、西安府和凤翔府为甚。元明以来农业就是整个回族的支柱产业,延至清代,回族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特征更加明显。陕西回族不仅农业人口占大多数,而且农业经济活动的分布地区、耕作技术、农产品种类和数量等方面也都有显著发展。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畜牧业、牲畜贩运业、屠宰业、清真饮食业等一直是陕西回族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1.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农业种植结构正经历新一轮的调整。1998年至2009年安徽种植业结构呈现如下现状: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相对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总体有所增加,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分析发现科技拉动力、政府各项补贴、劳动力和水利设施方面对种植业结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通过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结构、强化科技、发挥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强化优势区域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9年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固定观察点数据实证研究合作社、科研单位、农资供应商和技术推广部门对甘薯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科研单位对甘薯种植经济效益有显著正向影响,合作社、农资供应商和技术推广部门对甘薯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均不显著,且呈现显著的地区差异。(2)就中低收入的甘薯种植户而言,加入合作社更能有效提高甘薯种植经济效益,而对于中高收入者来说,应该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3)各类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对甘薯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会因种植规模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农户甘蔗种植机械化的因素解析:诱因及交互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中国食糖的主要原料,近10年甘蔗糖占全国食糖产量的90%以上。我国甘蔗种植机械化率约为6%,较低的种植机械化水平直接影响到甘蔗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本文利用农户微观调查数据研究了影响农户采用机械种植甘蔗的因素,并着重分析土地因素及其交互项的作用。研究发现,总体土地质量、受教育年限、是否参加农机培训、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是否加入农机合作社、甘蔗专业化程度、甘蔗收入比重、是否平原、家庭人均收入以及地区哑变量对种植机械选择概率具有显著作用;同时是否租入土地、新植面积地块质量和农业劳动力人均新植面积具有正向作用;总体土地质量与某些因素具有交互效应,而土地因素之间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农业园区快速发展,已经进入种养殖深度融合、产业链延伸构建、区域社会经济环境联动发展的关键阶段,农业园区环境影响表现出复杂性、复合性的特点。为适应农业园区生产模式变化,科学应对农业园区环境影响新变化,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策略方法。以某农业园区为例,统筹区域环境质量保护、农业环境影响减缓、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从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空间保护、污染防治、资源利用、风险防控、环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套适合于农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指标构建的策略,以期提高农业园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农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分析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二十几年来的改革开放促使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扩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1991-2003年东部直辖市、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四大区域和全国31个省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显示,绝对差距逐年扩大,相对差距波动起伏,四大区域间的经济发展非均衡大于全国31个省际间的经济发展非均衡.究其原因,有历史的积累因素,也有现代的博弈缘由.据此,应采取措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产业扶贫项目的运作机制与地方政府的角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为手段的扶贫方式也被称为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通过发展地方产业,提升贫困群体自身发展能力,促进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但是,产业扶贫项目在基层运作的过程中,是否真正能带动贫困群体脱贫致富?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对武陵山区4个贫困县展开调查。通过对产业扶贫项目在地方社会的3种运作模式(干部承揽的产业扶贫、依靠“大户”或“公司”的扶贫项目、依靠农户参与和合作推行的扶贫项目)的考察,认为地区产业发展和经济提升未必一定会带动贫困者能力提升并脱离贫困的生活困境;而中央设计扶贫政策的目的与地方政府的施政能力和施政动力之间、产业发展理念与扶贫理念之间存在着的张力导致了产业扶贫项目这一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被扭曲,因而并未真正达到期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ROS的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4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混合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系统考察劳动力返乡对农业产出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返乡提升了农业土地产出率,但对农业劳动产出率没有显著影响;劳动力返乡降低了农业内部种植业尤其是粮食作物的土地和劳动产出率,且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劳动力返乡通过土地流转和家庭劳动分工的两条要素重新配置的中介途径间接影响农业土地和劳动产生率,但借助农业资本配置影响农业产出率的路径不显著。当下鼓励外出劳动力返乡不利于传统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劳动力返乡再就业亟需引导。  相似文献   

18.
以全国为参照区,合肥为研究区,介绍了以自然、经济资源为考量的区域可持续相对人口承载力的分析方法,并运用相关数学模型对20112020年合肥与全国的人口总量、农作物播种面积、生产总值等指标值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自19902020年合肥与全国的人口总量、农作物播种面积、生产总值等指标值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自19902013年合肥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小于实际人口量,人口发展处于不可持续阶段,人口规模不利于推动该区可持续发展;2013年以后,合肥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大于实际人口量,人口发展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人口规模将有利于推动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概括来说,过去合肥虽处于人口过载状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承载力的提升,未来将会处于人口承载力富余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农业问题的内在成因在于农业自身弱质性、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问题的内在成因在于农村的资源特征和人口分布局限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产品市场的建立和农业生产的后续发展;农民问题的内在成因在于农民存在种植的传统观念、"输血"的依赖意识和对资本、组织的不正确认识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错误转移.  相似文献   

20.
论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农业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西部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资源的过度开发 ,加之长期形成的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使西部地区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的负反馈效应不断加剧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与实施中 ,西部农业要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进程” ,走现代化和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实现资源、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