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跨国文化交流与传播中,一定时期的文化主潮流向是由强势文化地区流向弱势文化地区。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主潮流向是从西方流向中国。但是,文化交流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单向流动,在西学东渐大潮下,中国文化也向西方逆向传播。同时,在对待西学和对待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上,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现代新儒学是在本世纪20年代产生以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力图用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新儒家认为中国文化应吸纳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民主等思想,使自己不仅成为道德实践的主体,而且成为“政治的主体”。也就是说,它要在中国文化的土  相似文献   

3.
通过明清以来的西学中译史,论证了西学中译的文化杂合及非文化殖民性,为防止后殖民翻译外延内涵无限扩大化提供了佐证。西学中译的主流不是后殖民翻译所能涵盖的,而是属于正常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不但来自西方的学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相和社会面貌.而且中国思想也在西方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和梁启超在政治上是对立的,但在文化上却有惊人的一致赋予中国文化以崇高的地位,重视发扬其优良传统;十分重视西学,而又注重中西文化的结合.他们均以开放的心态和世界的眼光观察问题.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兼采中西并融会贯通是这二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共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 ,利玛窦是最具影响的人物。西方近代科学及天主教在中国能有现在的发展 ,利氏是有开创之功的。文章从西学翻译的角度 ,通过介绍与分析利玛窦的著作来评价其对中国数学、天文学、地理学、思想文化以及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影响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是"脚踏中西文化"的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也是其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林语堂先生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传教士家庭,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后又受到了西方高等教育的洗礼。在此书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对中西文化做了广泛深入的比较,旨在借此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以使西方人能比较确切而客观地了解中国与中国人。  相似文献   

7.
“西学中源”说是近代以来国人认识西方的一种文化模式。从其正面影响来看,具有认同西学、激活中学,会通中西文化的时代意义。从其负面作用来看,反映了“一源幅射”的文化传播观,是一种非科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中体西用”思想产生于中西文化激烈交锋的晚清时期,它的提出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及中国向近代化迈进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人们对西学认识的加深,“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并不断触及到西学之本,有些人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也很难完全如愿。于是到了戊戌维新时期就突破还是继续维持“中体西用”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近代以来,伴随全球化,西方文化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拒斥、被动接纳西方文化和中西文化会通三个逻辑阶段。本文以全球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三位一体”为最高价值标准,评析了中西文化冲突的三个阶段的价值取向。在中西文化冲突、磨擦过程中,一方面,西方文化精华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实现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西方文化精华的价值取向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可”;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也向西方文化渗透,实现了西方文化的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价值取向被西方文化“认可”,并以统一的价值取向,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会通和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近代中国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王韬在上海墨海书馆工作时期的信札中对西学表现出极为矛盾的态度:在写给上海新交的信件中他坦白地承认西方文明有其自身的优点,时常对西方文明赞美有加;但是在给故乡甫里朋友的信件中,他却一直猛烈抨击西人西学,对自己的"事夷"行为痛心疾首,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强烈抗拒.这一对西方文化的自相矛盾的反应充分表明在近代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中王韬针对对于西方文化的认知截然相反的人群采取了不同的交往策略,展现出在与西方文化的接触过程中王韬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地与自己的传统儒学观念作斗争,逐渐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痛苦而缓慢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西学中源”与明清社会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学中源”与明清社会文化心态张增一从明末清初开始,中西两种伟大的文化正面相遇了。与此同时,在中国知识界产生了“西学中源”的说法,并在清末广为流行。关于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随着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已无需回答,但它留给我们的问题至今仍令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文化史是一部中西文化不断碰撞、冲突、比较和选择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文化的冲击无疑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滥觞于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想却是中国文化及法文化嬗变的内在动力。受这一思潮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在救亡图存的大旗下,不同的政治派别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宣传西学,实践着自己的文化及法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3.
张申府是近代著名学者,他的中西文化思想是其辩证综合文化观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当时如何看待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以及怎样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独有的观点。结合当今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多元社会大背景,我国文化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张申府的中西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赛珍珠一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和中国文化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赛珍珠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和看法。从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入手,探讨赛珍珠通过打破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原型"、展示中国千年承袭的民俗文化以及中西文化联姻的三种方式来实现"天下合一"的中西文化融合理念。  相似文献   

15.
在 19世纪与 2 0世纪交会、中西文化冲合之际 ,康有为、章太炎、王国维是师法西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对待西学问题上既有共同点 ,又有差异性 ,趣异而旨同。近代中国 ,西学东渐 ,由旧趋新 ,自东徂西 ,乃中国文化近代化发展之潮流。  相似文献   

16.
张世保 《东方论坛》2003,(2):124-127
1自从西方文化以一种强势的姿态进入中国之后,中国的思想文化问题就必然面临着古今中西的选择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传统-现代两橛对立的思维模式下,认为西方文化是现代的,中国文化是传统的;西方文化是新的,中国文化是旧的.因此,在中西文化的对决中,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为西方文化所取代,由此,中国的文化传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也就理所当然的是"断裂"的了.  相似文献   

17.
严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全面了解西方思想文化的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面系统宣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启蒙思想家。他在引介西学过程中,通过翻译西学著作和撰写书评,对西方古典时期的思想文化进行了介绍,从而将古希腊罗马历史文化知识引入了中国。严复引介传播西方古典文化的工作,为维新变法和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文化武器,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人了解外国历史的需求,也激发了青年人探寻世界知识和外国文化的热情。  相似文献   

18.
晚清调和中西文化的“中体西用”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时期兴起的旨在提倡西学、融合中西的"中体西用"文化观是中国文化史上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第一次尝试.虽然它因自身的局限性和内在的矛盾,无法构成一种严整的新型的文化观念体系;但在洋务运动时期,它对于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开阔人们视野,引导人们追求新知,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到了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整体的、历史的考察中西两种文化可以发现,近现代西方文化是从古希腊罗马的异教文化,再经过以希伯来信仰为源头的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演变而来的,它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理性精神和基督教文化的信仰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源泉中汲取活力;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则始终保持着长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外来文化如佛教的传入,也未能改变中国文化的主干和基本内核,中国文化以其特有的凝聚力和消化力而著称于世。中西文化的交流由来已久,但大规模的交流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中国而开始的,经过激烈的冲突和震荡之后,中西文化在本世纪已进入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新时期,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新阶段,我们既要克服盲目排外的心理,更要消除事事不如人的自卑心理,站在自己的基点上来发展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0.
回顾史学创新的百年历程,我们可得出以下启示:第一,史学要创新,必须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为中国史学寻求最佳生长点。在这方面,近代史学有成功的范例。譬如,新考据派和史料学派是在传统考据学基础上分别输人西方学理实证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结果,而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儒家思想在某些方面有较为一致的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才能发生发展。今天,我们处在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是现实文化的底蕴,西方文化将源源不断输人。对西方文化,既不能拒诸门外,又不能来者不拒,而是要有所选择。这种选择要考虑中西文化的相容性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