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吴组缃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技巧,其中象征手法最富于现代主义色彩。具体而言,主题性象征、局部性象征、贯穿性象征三种方式贯穿于他整个的小说创作历程。象征艺术的运用增强了吴组缃小说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自南宋以来,皖南地区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文化体系与社会传统。吴组缃的故乡泾县地处皖南中部,明清以来文化鼎盛,人才辈出,清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浸染了商人文化色彩。皖南地域文化对吴组缃的文学活动影响至深。"严肃"成为他从文的创作心理与写作姿态,皖南浓郁的传统文化濡染了吴组缃的文学风格和审美情趣。在文学研究上,吴组缃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己见。他将皖学重考据、任裁断的精神融入古典小说研究中,尤其重视对于文本的细读精研。  相似文献   

3.
重视文学对时代、社会的使命意识与作品的现实意义,是吴组缃创作的原则,也是他文学批评与研究的标尺。在具体作品的阐释中,他既强调小说的历史感与现实针对性,又注重人物、尤其是人物关系的分析。由于他精于创作,深谙艺术规律,所作分析往往能以小说家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与感悟,揭示出人物安排、情节设置、细节描写的深隐内涵与艺术魅力。虽然吴组缃的文学研究主要是就具体作家作品展开的,但他总是在将研究对象置于历史进程的考察中,致力于对文学现象与发展规律的整体把握;在历史与现实的互证中,致力于强化古代文学及其研究的现实意义;同时,不囿于成说,致力于提出独到的学术创见。在现代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相结合方面,吴组缃也做了积极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吴组缃小说名重一方,散文创作也颇具特色.但评论界长期以来对其散文的研究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他在现代散文史上作出的独到贡献估计不足.本文就此问题发表见解,阐述了作家在现代散文发展关键时刻开拓与创新的努力及成就.  相似文献   

5.
相较于社会剖析小说流派的其他作家,吴组缃无论是从创作方式还是艺术审美趣味上都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有着更为深刻的精神联系。从文以载道的观念与中和之美,讲故事的传统与客观化的展现以及独具民族风格、民族气魄的艺术表现手段等方面探讨《菉竹山房》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古典文学艺术的现代传承无疑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和作家的创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     
吴组缃先生是著名的现代作家、学者和教育家,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他就发表了《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等小说,以纯熟的艺术技巧反映出当时中国农村的现实图景,奠定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抗战期间,吴先生又创作了《鸭嘴涝》(后改名《山洪》)、《铁闷子》  相似文献   

7.
吴组缃先生的小说《菉竹山房》,以主人公二姑姑故事的叙事者讲述、二姑姑自身的讲述及作家的讲述,层层深入地剖解了传统女性悲剧故事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显示出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8.
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两类作家:一类、勤于操觚、产量丰富,他们以等身的著作辉耀了现代文坛;一类,只求质量,不计篇幅,他们以微量的精品得到了普遍的赞誉。吴组缃先生属于第二类。吴组缃的文学生涯开始得并不晚,他的处女作《狗尾草》创作于中学时期,1923年(15岁)在《民国日报·觉悟》上发表了《不幸的小草》,1925年又在《妇女杂志》上发表了《鸢飞鱼跃》。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后,他继续从事文学创作,诗歌、散文之外,陆续写成短篇小说十篇,1934年结集为《西柳集》出版。但是,从1935年到1949年的近十五年中,他却只出版了一个小说散文集《饭余集》,一个十几万字的长篇《山洪》(《鸭咀涝》),  相似文献   

9.
吴组缃 2 0世纪 30年代的散文创作运用了“小说家笔法”,主要表现为 :主题的时代性、严肃性和深刻性 ;以人物为中心 ,人物描写生动传神 ;气氛的渲染恰如其分 ;语言平实自然 ,运用人物对话、独白等等。从中国现代散文的文体和风格发展变化看 ,吴组缃 2 0世纪 30年代的散文不仅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而且在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吴组缃的一生,由创作小说而研究小说,因此他的古典小说研究独具特色,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基本的学术特色是:丰富的历史知识,深邃的历史眼光,深刻的历史分析;精细独到的艺术鉴赏;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传统和发展规律,作出了精到的概括;严谨求实的学风和明畅通达、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平易亲切的文风。  相似文献   

11.
"五四"后,对女性的书写成为热切的话题之一,吴组缃对女性的命运也进行了深刻的洞察与思考。他以徽州文化为背景,剖析了在20世纪30年代社会中封建礼制对年轻妇女思想以及命运的戕害;进而又细致地观察在半启蒙状态下女性的心理变化、理性的丧失所导致的最终的悲剧。吴组缃借用反讽的书写模式,展现了经济衰败下承受"灵"与"肉"双层压迫而为奴隶的女性。他以亲身实践的事实为创作根本,冷峻地思考社会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2.
<正> 吴组缃是一位清醒的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用短篇小说试笔,曾发表过《不幸的小草》(1923年)和《鸢飞鱼跃》(1925年》两个短篇。三十年代初,他叩开了文学创作之门,连续发表了《离家的前夜》(1931年),《两只小麻雀》(1931年)、《栀子花》(1932年)、《菉竹山房》(1932年)、《卍字金银花》(1933年》、《天下太平》(1934年)、《樊家铺》(1934年)、《一千八百担》(1934年)、《女人》(1935年)、《某日》(1936年)等十多个短篇小说,这些抗战前的作品,全属于他的早期作品。吴组缃抗战前的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革命传统,并且有了新的发  相似文献   

13.
侧面描写现实斗争以回避陌生题材,以貌似"客观主义"的叙事策略增强作品的客观真实性,辩证吸收化用西方"人物典型"理论进而提炼出"活的典型"这一创作观点,吴组缃由此巧妙捍卫了现实主义的尊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理想化、浪漫化、概念化、类型化,沦为伪现实主义,然而吴组缃始终是坚定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4.
吴组缃的现代作家作品评论,从对现代作家作品的散点透视,到理性评判,直至回顾式的总结研究,体现了吴组缃对现代作家作品的认识过程。他的评论总是产生于文坛纷扰之时,又总是与主流话语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以自己的坚韧和执着,捍卫了自己始终信奉的文学精神——真实、真诚地向人类奉献一个鲜活丰厚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一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曾经引起了吴组缃思想上的剧烈震动,使他迸发出抨击黑暗现实的反抗激情。但他参加“野草社”的文学创作活动,终究是感情的成分多,理性的因素少。所以,当这种情感的熔岩喷发之后,心灵的火山也就慢慢冷却下来。创作活动很快就告一段落,“野草社”也就无形解体。“野草社”虽然在创作理论上有着较为激进的主张,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口号,但其成员的创作实践并没有真正实现这一主张。吴组缃在《野草》上发表的《献诗》、《我们怀着渺冥的情绪》、《去问前面的大哥》、《游云》等诗歌散文,都强烈地表现出对黑暗现突的痛愤情绪,但这些创作活动并没有带来他的思想和创作的根本性转变。它只是一次演习。作家虽然接触到并倾向于当时流行的革命文学理论,却还来不及冷静地对当时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作出科学的分析,反抗的  相似文献   

16.
吴组缃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流小说家,其作品体现了鲜明的反帝思想.早期他深受周围爱国人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成名期自觉的理论学习和切身感受使他带有反帝倾向的佳作不断问世;抗战期间其事务繁忙,反帝精神愈烈,创作渐衰;建国初期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只留下反帝色彩鲜明的应景之作,从此结束创作生涯.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治学严谨又富有创新意识的学者、作家吴组缃先生,其创作的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体现了其圆熟的创作技巧,同时也在这种精到简洁的叙事技巧中突显了处于男权中心社会中的女性命运。  相似文献   

18.
《菉竹山房》是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吴组缃创作于1932年的“最富诗味的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二姑姑这一人物形象。通过运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对文本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强大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将人变成鬼的结论。小说通过对二姑姑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启示当时的女性,要认识封建制度的罪恶,勇敢地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和人格价值尊严。  相似文献   

19.
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茅盾、吴组缃、沙丁、艾芜等人是其代表作家。 “社会剖析派”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形成了独特统一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主题具有时代性和重大性,结构布 局宏大繁复,注重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社会剖析派”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文章将结合“社会刹析派”具体作家作品和相关史料对其艺术成就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说稗集》出版了。它是吴组缃先生数十年潜心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论著结集和成果结晶。作为他的学生,我们有幸修习他当年开设的“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小说史论要”等倍受同学欢迎的课程,也阅读过他发表在报刊上的重要论文;今日捧读此集,一方面如温旧课,如对故人,同时又得到新的收获,颇有温故知新之感。下面谈几点粗浅体会。吴先生研究、教授古典小说时间之长、功夫之深、方面之广,是大家都知道的。而《说稗集》收文仅十七篇,约十八万字,数量并不算多。这除了“文革”使他失去十年出成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