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当前,我国公务员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公务员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工作倦怠心理问题明显。应通过政府干预,建立心理预防诊治系统、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援助系统,同时公务员也应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心理学专家曾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公务员是行使公权的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乐观。积极探索构建包括理论体系、实施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多维度的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有效提升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建设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是应对时代挑战,实现中国梦的紧迫任务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公务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作为国家的公职人员,其心理健康关系到整个行政系统的管理水平,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本文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对公务员心理健康的研究状况,并提出心理健康研究要与身体健康研究相结合、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系统性与统一性相结合,要建立心理危机应急网络体系,建立以公务员心理健康跟踪研究的长效机制为核心、科学有效的公务员心理健康应对模式,以提高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转型期间,基层公务员的心理障碍越来越成为影响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验证了转型期大环境引致的角色认知偏差、客观现实压力和转型期心理震荡对基层公务员心理障碍产生的不同程度影响的假设,探讨了我国转型期基层公务员心理障碍的现状、表现类型、成因及其部门分布特征,建议建立我国基层公务员心理障碍的层级干预机制,为形成基层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的良性互动、建设心理健康的基层公务员队伍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理工科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班级心理委员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生组成力量。理工科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扫除理工科高校心理委员工作障碍,理工科高校可以从建立学生心理自主管理机制、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等几个方面缓解理工科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以人的潜能激发来实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最优配置,是获取竞争优势的趋势,这标志着社会进入"心理资本"时代。本研究对我国公务员心理资本问题进行系统剖析,概括了我国公务员心理资本普遍偏低的现状,列举了开发不足、需要人为隐藏、日渐削弱和渠道缺乏等具体问题,并分析了认识不够、转型压力等4方面原因,提出建立多方参与、多渠道合作的我国公务员心理资本培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汪晓萍 《天府新论》2005,(Z1):317-319
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样才算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操作,如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制定、实施方案、效果评价等.在深入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生态系统已经遭到破坏这一事实(即使这种破坏不一定以显而易见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树立心理的健康有赖于健康的心理生态系统的观念,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陈玲 《家庭科技》2012,(6):44-45
公务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水平不但制约着自身素质的提高,还直接影响公共管理水平。当前,我国公务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公开信息显示:2009年,中国地方官员非正常死亡事件高达13起;2010年,官员自杀事件亦高达9起。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公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在所有受调查职业中,公务员有54.88%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是工作倦怠比例最高的职业。从这些数据看来,公务员已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9.
陈水生 《兰州学刊》2009,(2):190-194
心理契约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提出发展至今,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很少有人从心理契约视角来研究公务员激励机制。文章通过对心理契约理论的梳理,分析了心理契约对公务员激励的重要影响,在分析总结中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现状和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公务员“多源流激励”模型。文章认为通过战略激励与共同愿景、全面激励与职业规划、透明激励与信息分享、公平激励与文化再造四个源流,可以更好地构建公务员与政府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从而提升公务员对组织的忠诚度、满意度和责任感,实现预期的激励效果,提高工作绩效,更好地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0.
高校心理健康课作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心理课堂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阐述高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析高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高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对上级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具有拒绝执行的权利,这无疑是我国建设法治政府征程上的一个里程碑,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但这一权利的行使在现实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对"明显违法"、行使程序及该权利的保护和救济作出认真分析,并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公务员法>的颁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也存在着公务员泛化问题.立法上难以克服的"法官文官化"即是其中之一.由于司法与行政的巨大差异,"法官文官化"会加剧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吞噬,摧残司法独立,进而对法治建设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鉴于法官和行政工作人员的不同性质,时它们也不能实行同样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3.
公务员财产信息公开制度是反腐的一把利剑,是预防腐败的第一道关口。党的十八大再一次高举反腐大旗,表明了反腐的坚定决心。我国已经在地方层面上进行了包含公务员财产信息公开内容的有益尝试。随着中国民主法治的不断完善,将公务员财产信息公开纳入法律规范调整将是必然的需要。我们也将在结合中国法治实际的基础上,对公务员财产信息公开进行制度的创设与整合。  相似文献   

14.
依照学界通说和法院的绝大多数现行判决,《公务员法》第53条第14项规定对合同效力不生影响.该观点误解了公私法关系,合同法应在允许范围内为国家规制目标服务.将公务员违规订立营利性经营合同认定为无效,具有更明显的反对非法行为、隔断公务员与经济利益链接及实现立法目的的优势,且具有结果妥当性,能增加违法行为披露几率.基于我国国情,该类合同的效力应依客观标准统一认定为无效,与公务员是否滥用权力及耽误本职工作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5.
从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来看,公务员面临本职工作与多项外部活动之间的选择,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多项任务之间产生了矛盾。加上公务员工作的特殊性,即工作量的不确定和工作成果的不易监督,这就使公务员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懒散并导致我国政府系统的行政效率低下。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为我国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章礼强 《兰州学刊》2006,1(8):192-197
本文以探索民法追求作为民法本位研究的逻辑起点,透过民法的历程,梳理国外、国内民事实定法本位的流变规律,探索民法本位演变的方向。回眸民法本位观及中西民法本位理念的源起与流变,正视民法本位观在现今的争鸣,破解民法本位社会化问题,质疑民法社会本位说,提出作者的民法本位观即近现代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论。采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性等多学科、多视角的方法对民法本位的种种基础进行分析。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载形式。以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观作导引,对民事实定法之物权法所有权个人本位的兴起及社会倾向进行辨剖,对债法合同自由中个人本位思想及社会化补修作些析辨,分析定式合同的主体本位自由与社会化制限的原因,结合司法实践案例,论析对于合同的社会顾虑与本位原则。对于民事立法实践,建议以带有社会顾虑的私主体权利为本位构设中国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17.
完善职位分类为基础的公务员管理制度是对公务员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现行公务员管理制度存在如未能将公务员群体做"政事分类","职位设置"与"职位类别"未能有效衔接,非领导职务的设置未能发挥有效作用,公务员职务设置没有解决中央公务员与地方公务员的差异等问题。通过合理进行职位设置、对公务员进行"政事分类"、实现中央与地方理性互动、完善相关保障机制等方式实现我国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章礼强 《北方论丛》2006,1(3):145-148
国内外民事实定法本位不断变迁。民法社会本位说多存疑问,所谓民法本位观,即近现代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论,则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性等理论基础。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价值标准和中心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载形式。以带有社会顾虑的私主体权利为本位构设中国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是进化的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民法是权利法,私权体系的建构是近现代民法典的主要目标。各国对于是否在民法典中对于权利的一般问题予以规定、权利内容的一般性规定是否可行,有不同的认识和立法例。我国正在进行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中将民事权利单独成章进行了规定,开创了民事立法的先河。但不可否认的是,草案的规定还存在若干缺陷。对此,需要予以论证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