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王朝统治时期,辽宁境内出现了民族杂居的局面,既有汉族,又有契丹族和奚族,还有渤海族和女真族。民族间长时期交错居住,在各方面互相渗透、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在各民族成员的共同努力之下,辽宁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开发。通过对辽王朝统治时期辽宁境内的民族源流及地理分布概况略作分析与论述,旨在为辽史和地方史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杂散居地区民族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各民族长期以来就共同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民族形成了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域,又有互相杂居和散居的状况。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民族杂居和散居的状况会进一步发展。民族间杂居和散居虽然便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共同进步。但如果杂散居地区民族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聚居区的民族。因此,研究杂居散居区的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杂居散居民族的概念  “杂居和散居民族”是我国民族事务工作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它不是指某一民族是杂居、或者是…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的瑶族及其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东北部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自古以来这里就居住着壮、瑶、侗、苗等族,其中瑶族的居住人口在广西占有相当比例。这种多民族杂居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古代各民族的迁徙活动有关。本文主要探讨明清时期这一地区瑶族的分布与迁徙情况,并考察它在迁徙过程中与其他民族之间所产生的相互影响,认为这一时期瑶族在不断迁徙中与各族彼此接近,共同开发了桂东北  相似文献   

4.
公元七世纪中叶,佛教开始从印度传入西藏,同西藏的原始宗教——本波教在长期共存的过程中互相斗争、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到了公元八世纪,在印度北方兴起的以大乘佛教为基础,注重念咒和魔法的密教进一步传入西藏,在西藏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佛教终于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中取得了统治地位。藏族以外的民族把这种宗教称为喇嘛教。  相似文献   

5.
从族际通婚、社会网络与社会交往等方面,以山东省平邑县为例对当前散杂居地区的民族社会交往状况做出了经验分析,并尝试总结了散杂居地区民族社会交往特点。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在长期的聚居或杂居的生活中,形成了本民族的话语表达,形成了与该少数民族群体密切相关的独特的语言民族民俗现象。这些语言民俗隐含着丰富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特殊的社会文化生态,散杂居蒙古族有着独特的地域、身份和文化认同,散杂居民族特征非常明显。作为移入族群,重庆蒙古族形成了对族源地和居住地的强烈地域认同观念。同时,重庆蒙古族还体现出以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民族认同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重庆蒙古族固然体现出对国外蒙古族民族属性的认知和认同,但同时也强烈关注到国籍与族籍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巨大差异,有着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出土墓志墓主身份的考察,可以看出唐代榆林市是胡汉杂居的地区,各民族在此互相融合,其中有胡人的汉化,也有汉人的胡化;由于地处边疆,加之游牧文化发达,榆林市的尚武风气浓烈,随着农业的发展,当地的文化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唐代榆林不仅佛教兴盛,也有人崇信道教。  相似文献   

9.
“世居民族”与“居住民族”称谓指向已不仅仅是民族学意义上的话题,还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文本简要梳理了“世居民族”与“原住民族”、“世居民族”与“土著”、“世居民族”与“居住民族”的边界及其关系,指出“世居”不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倘若一味强调民族世居,容易滋生地方民族中心主义和地方本位主义思想;在民族杂居聚居已日益成为一个显著的事实和趋势的前提下,为了避免一个民族在此地为“世居民族”,到彼地又为“外来民族”的尴尬,真正体现各民族平等,必须淡化新、老地域人的界限,淡化民族世居身份和族群意识,慎用“世居民族”概念,启用“居住民族”称谓。  相似文献   

10.
最近,笔者在翻阅《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时,偶然读到以下一段文字:“但现在还不能说东乡区内各民族的关系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最明显的是在划界问题上。如东乡族自治区的四家区大塬地方为东乡族与汉族杂居地,该地东乡族划归自治区领导,而汉族则划归永靖县领导;再如永靖县之下喇嘛川地区有些村庄,亦为东乡、回、汉族杂居,该区的汉族就由永靖县领导,而东乡族和回族则由东乡族自治区领导。这是以说明民族的隔阂尚未完全消除,以至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还要由两县领导,在工作上确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由于河湟地区回汉民族在居住空间上的杂居特点,因而使回汉两族在文化、经济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交流。从而使回汉民族不仅在思想文化上有许多共通之处,而且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形成了一种比较亲密的主流关系。回汉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族际关系。探讨这一关系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不仅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稳定边疆,而且对各民族共同发展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焦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时期各民族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背景下,旧有的民族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散杂居的弱势性决定了散杂居民族关系成为新时期民族关系的焦点.而关于散杂居地区的快速发展及其与聚居地的差别、与汉族地区的巨大差距使得散杂居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成为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焦点.经济发展下的劳动力二维流动构成了散杂居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使城市和民族乡成为散杂居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心理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与心理互为构建.文化的变迁与转型,必然引起少数民族心理的变异.民族杂居地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研究对于民族杂居地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民族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意义.总体而言,民族杂居地少数民族文化心理在研究目标上要强化为社会发展与稳定、为建立和谐社会服务的功能,在研究内容上应特别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在方法论上还需充分重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紧密结合、思辨分析与实证调查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4.
文化生态学给研究散杂居民族关系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其通过人类文化与自然生态的互动有力地证明了民族分布格局和民族关系的形成原因,这成为共生互补理念的理论前提之一。在这种语境下,多元文化的生态关联、系统论的分析脉络是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中不容忽视的新内容,共生互补理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本视野、方法论和话语体系,并对散杂居民族关系作出逻辑上的推演,提出多元民族文化共存与相互尊重、各民族在共生中发展互补性竞争与规则性合作。  相似文献   

15.
我国境内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河北等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些地方。绝大部分地区的蒙古族人民都使用着本民族语言,有些地区的蒙古族人民兼通汉语,青海省的蒙古族有些人兼通藏语,新疆的蒙古族有些人兼通维吾尔语,还有少数蒙古族由于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居而转用了其他民族语言。 蒙古语言文字不但是蒙古族人民的重要交际工具,而且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和其他省  相似文献   

16.
[摘要]水西地区地处贵州省西北部,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地区,明末清初形成了以彝族为主体,包括汉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土家族、穿青(未定民族)等族体在内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改土归流的实施使彝族势力急剧萎缩,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彝族族内关系、彝族与其他民族族际关系、各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重塑了这一地区民族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少数民族信仰宗教的情况 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不少民族信仰宗教。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宗教主要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萨满教、东巴教、道教、东正教等。其中佛教在我国已有二千年左右的历史,道教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天主教和基督教则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提升政治心理品质促进民族杂居地区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是民族杂居情况最为突出的边疆省份,多种民族联合自治的地方很多.村民自治必然给民族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带来精神、理念、心理以及行为的影响和变化,村民自治使民族杂居地区的村民的政治参与、自由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权利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然而当前民族杂居地区村民在村民自治中还存在一些政治心理缺失,如依赖思想较强、缺乏整体观念和危机意识等.今后一段时间要围绕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的目标,提高公民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素质,来促进民族杂居地区农村政治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大样本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客观描述云南藏区多民族交错杂居并具有典型性的中心城镇——建塘镇——族际交往过程中语言使用的现实图景,深入分析该区域各民族群体语言能力及语言使用现状,较为全面地描述介绍了该区域各民族交往过程中使用通用语言的情况。研究认为:在云南藏区城镇汉语作为通用语言已得到普及,并广泛运用于该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领域,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该区域双语及多语现象,既是云南藏区城镇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也为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居住在城市里的哈萨克族宴事活动入手,探讨了城市哈萨克族宴事活动的庆典、宴席、娱乐、宴会厅、互助礼金制等模式,分析了城市哈萨克族宴事活动的共时性质和历时发展变化,从而得出各民族杂居的城市是多元化的摇篮,单一民族聚居地是保留古老民族文化的基地,新疆是闪耀多元文化光芒的一块宝地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