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从本质属性看,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从教育规律看,大学生劳动教育要遵循“学理认知—价值认同—自觉践行”的逻辑理路;从时代特征看,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坚持“体脑并重”“五育并举”和“劳逸并育”;从具体进路看,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做到多主体参与、全阶段重视、系统性开展。  相似文献   

2.
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的历史是自己创造的.恩格斯指出:“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马克思也曾指出:“这全部所谓历史不外是人类经过人的劳动创造了人类”.而且,“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就是说,没有人的劳动也就没有人类自身;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类的劳动发展史,是生产主体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不断地改造客体世界使之适应主体需要的社会实践史.美学,作为一门以实践为基础、以审美经验为中介来研究美、美感、艺术和审美教育的内在联系与一般规律的科  相似文献   

3.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在 1 92 7年创办晓庄学校时提出的 ,其理论体系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以文字书本为中心 ,脱离实际生活 ,不能给学生以生活和创造能力这一状况 ,吸收了杜威反传统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并加以改造 ,形成了“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思想。其一 ,“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在陶行知看来 ,自有人类以来 ,生活就是教育 ,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他认为生活与教育要一致 ,如果“过的是少爷生活 ,即使天天读劳动的书籍 ,也不算是受劳动教育”。“生活即教育”包含的意思是 :生活决…  相似文献   

4.
《成才与就业》2023,(5):52-55
<正>“以前一提到劳动,就觉得这是大人的事,现在不这么认为了”“曾觉得‘劳动光荣’的口号老套,后来发现这是朴素的真理”“劳动可没想象中简单,要下苦功”……劳动节之际,本刊读者在群里热议对“劳动”的认识,特别是自己的新看法,引起共鸣。这里,仅汇集其中7人的思考——第一步是生活自理住进中职寝室的第一天,父母让我自己搭蚊帐、套被套、铺床单。可我平时在家从没做过这些,顶多饭后洗洗碗,因而面对一堆床上用品不知如何是好。室友见我发愁,安慰说不要急,可以跟着她做。就这样,我磕磕绊绊地自己动手完成了这些任务,欣慰之余又不禁懊恼自己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  相似文献   

5.
传统理论认为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且社会生产力尚不能为社会提供“按需分配”的产品时 ,劳动者需按“劳”分配。在这里按劳分配的“劳动产品”应是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产品 ,而且这种有用产品应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实现其“价值” ,只有劳动产品实际转化为价值后 ,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才能实际实现。这就是劳动、价值、分配间的衡统性。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除这种分配形式外 ,还有大量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劳动不论其有无创造价值均可参与分配 ,甚至不参加劳动仅凭资本金和资产等要素也可参与分配。此时劳动、价值、分配间又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或背离 ,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并从理论上作出解释 ,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相似文献   

6.
宗教的美学理想和美学需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认为,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在能够按照“美”的要求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他说“劳动创造美”,又说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事物”①。换言之,人的审美需求、美学理想、美感意识,必然会体现在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论教学过程的审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过程不仅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还有审美功能。对教学过程审美功能的确认和开掘,是使强制、注入、灌输的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使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智力发展的教学变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的重要手段。马克思说过:“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能够发挥作用的乐趣”。具有发展性质的教学,教学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师生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劳动,以能够充分发挥人的各种本质力量为目标,通过形象性、和谐性、愉悦性、崇高性、完整性等美的  相似文献   

8.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美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为理论基础,采用各种艺术手段,通过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陶冶人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鉴赏美的情趣,发展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才能。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美育的方向,应以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广义的教育实践,并成功地把握了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去招导实践,他的教育理论既丰富又自成体系。他的(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系统、完整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苏氏认为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校长和教师的崇高使命就是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一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在他的教育思想始终。他曾说“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甚至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的精神面貌的因素。”“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  相似文献   

10.
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如空气中的元素自然而然地渗透于人的心灵深处,它对于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然而,环境的影响不是纯粹静态的,而是通过与人的交互活动才形成的。幼儿园内“让墙壁会说话”,就是要关注环境与孩子的互动性,使孩子的学习过程看得见,使环境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一面镜子,让孩子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有感于此,  相似文献   

11.
对教育的敬畏:教育发展所必需的理性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片面认识使我们对教育的尊重和敬畏感淡薄。造成这种认识的主要原因一是我们过于注重政治功利和经济功利的教育目标;一是我们还带有浓厚计划经济特色的政策和制度。轻视教育本质规定和客观规律的消极影响是全方位、基础性的,其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使教育偏离了培养高尚的人、道德的人、理智的人、智慧的人和发展及创造社会文明的教育方向。因此,尊重教育,敬畏教育,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是教育发展以至民族文化振兴的理性前提。  相似文献   

12.
杜君  周娜 《新天地》2011,(6):45-45
绘画是美术基础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小学阶段的绘画教学中,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使每位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体验和感受,与大家共勉。一、绘画中的创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了记忆的机器,这是不应该的,不能用一堵墙把孩子与周围世界隔离开,不能让孩子失掉欢快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试图借助“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进行重新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对“劳动教育”进行理论反思。通过再三梳理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文章确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要是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的结合,并称其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内部结合”。由于这种现代生产劳动主要不依赖刻苦耐劳与体力活动,又在一个意义更为深远的层次参与物质财富的生产,文章在凡勃伦的意义上称之为“非生产性的‘生产劳动’”。文章强调,唯有这样一种“非生产性的‘生产劳动’”才有教益,才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基础。当然文章认可,在存在合理的劳动报酬的条件下,教育可以与非现代生产劳动进行“外部结合”。但文章不认为,这样一种外部结合是在对人进行劳动教育。文章承认,在自由自觉的条件下,劳动可能在教育中无处不在。但这种劳动也不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畴,而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  相似文献   

14.
审美是美学中的核心问题.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主客交融的关乎生活本源的精神活动,美与美感都是在审美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审美精神是人在生活世界中通过审美活动感受到的超越、自由与理想的精神;审美教育则是让人学会领悟“活生生”的“人”与“世界”的意义的人文素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马列主义教育原理认为,人的素质不同,人的天赋不同,但都必须受教育。而艺术的审美教育是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培育不同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自然会产生不同质的审美观念。校园舞蹈在校园内的美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舞蹈是形态与意识,形体塑造与目的统一的语言,是认识与表现,需要与追求,现实与希望诉诸于身心合一的艺术创造。所谓“校园舞蹈”.是“社会舞蹈”的一个方面,其主要含义表明:“它既有社会舞蹈在业余文化生活中自己掌握和运用舞蹈艺术的手段表现人们的思想意…  相似文献   

16.
在非形式化教育阶段,教育与劳动的边界是模糊的,教育就在生产生活中。随着形式化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学校教育产生后,劳动才从教育中“出走”。有关劳动及劳动教育的思想理论千百年来则不绝如缕,要而言之,一方面传统劳动教育重悯农惜物、贵修身养性、崇智慧贯通,另一方面也存在劳动符号化、人劳己劳区别化表现,需要一分为二、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7.
美育,既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他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为理论基础,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陶冶感情,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美的才能。美学家梁启超先生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能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协作的原动力。”语言文学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情感,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乐之”的氛围中展开教学活动,为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为语文学习创造最佳效益。实际上,教学效果好的课堂设计中无不蕴含着美学的因素.只不过有的执教者是自觉的,有的执教者不自觉罢了。  相似文献   

18.
论美和美感在实践中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和美感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这是新实践美学所坚持的根本观点。从实践的整体来看,美和美感是在人通过实践的自我生成过程之中逐渐同步生成的,它们同步生成于实践—创造的自由所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从实践的具体类型来看,物质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最原初的基础,它使人脱离动物界成为人,并且开始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话语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中介基础,它使人成为“符号的人”和“文化的人”,从而构筑了“审美的家园”;精神生产是美和美感的最终基础,它使人成为“意识形态的人”,创造了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交互作用使得美和美感同步生成,相伴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进而激发全体人民通过劳动奋斗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围绕“为什么能”“为什么要”和“如何去做”这一逻辑思路,梳理高校劳动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理论依据,在厘清高校劳动教育与共同富裕间的逻辑契合,辨析高校劳动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关键要义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高校劳动育人实际,研究构建高校劳动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认为,从劳动技能、劳动认知、劳动理念上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需要在与新理念、新媒介、新形式的紧密结合之中,注重学科融合、成果凝练和总结提高;需要深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课程思政、开展好劳动教育精品课程的全课程体系建设,谋划高校劳动教育的“认知提升”体系;需要通过日常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就业劳动教育等,共同形成劳动技能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体系,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坚实助力。  相似文献   

20.
从1993年创办南通骑士设计公司到现在,自学成才做设计、做创意的韩志翔一直很充实,很自豪,因为他始终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服务客户的同时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华丽转身,他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成就和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