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法治精神推进社会治理 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中国的基石,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重要标志。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传统的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面临挑战,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必须善于用法治精神推进社会治理、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切实把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吕廷君  喻中 《领导科学》2015,(10):20-21
<正>"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模式和架构的顶层设计。有人认为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是一种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这显然是失之于偏颇的,有必要从法理上加以辨析。在法学理论看来,法治社会就是社会组织和公民权利的法治化,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社会治理的法  相似文献   

3.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自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以来,对依法治国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实现路径的深化阐述和发展提升,更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新目标的理论扩展和实施构想,必将成为我国法治史上的里程碑。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上,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法治既是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表明,实行法治已在我们党达成高度共识,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自己手中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培养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执政目标。法治思维,就是让法律成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法治理念的背景下,按照法律的逻辑来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但是,目前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要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社会的举措,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上带下用,要依靠制度形成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6.
法治社会意指实行法治的社会,即对国家和社会生活进行法治化治理的社会。相较于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更具包容性的概念,遵循国家统治、社会自治与个人自主的建构思路。凝聚法治共识是法治社会构建的理论支撑,推进社会有机体四个基本要素的协同共治是法治社会构建的实践动力。用法治来规约社会组织、社会制度/规范、社会意识和社会行动,以形成社会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7.
法治对于创新社会治理具有重大价值和作用,因此,必须大力提升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为此,坚持依法治理社会的理念,不断加快社会治理领域法制建设,不断健全法治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运行机制,坚持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去对待、处理和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使社会治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今年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举行的首次全国两会,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政府,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立规矩法无授权不可为"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话  相似文献   

9.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自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以来,对依法治国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实现路径的深化阐述和发展提升,更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新目标的理论扩展和实施构想,必将成为我国法治史上的里程碑。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上,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法治既是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0.
迟福林 《决策探索》2014,(22):12-14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干重大问题,为全面建设法治中国制定了行动纲领。正确理解这一重大举措的战略意义,探究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各界的共同任务。到2020年的未来6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1.
正早在1999年,依法行政被写入宪法,2004年3月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10年又发布《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目标,并用"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24个字对法治政府进行定位,不仅明确了法治政府的内涵,也揭示了法治政府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12.
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应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型政治权威,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立健全法治体系,促进政治权威法治化。建立健全现代国家法治体系,建构一个法治型政治权威,是保障政治权威在法律权威的框架下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  相似文献   

13.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最大障碍就是主导改革的政府兼具改革者和改革对象双重角色,囿于传统官本位和既得利益,致使每次政府改革都是在体制内封闭进行,成了治标不治本的自拉自唱,向旧体制反弹的情景反复上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使破解这一主客同体难题有了突破口,即将政府职能转变纳入国家治理法治化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政府自身革命,合理规范权力运行,以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同步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而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首先要推进政府治理法治化,这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党和政府以及全体人民的不断努力,我国的法治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仍然存在。当前,推进政府治理法治化亟须解决如下问题。一、健全法律体系,解决政策替代法律的问题有法可依,是推进政府治理法治化,进而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我国行政立法取得了很大  相似文献   

15.
莫嘉明 《科学咨询》2024,(1):98-10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本文首先分析了财政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及当前广州财政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规范化与信息化财政管理平台、加强法律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广州财政法治建设的对策和措施,旨在提升财政工作的法治化水平,保障政府财政行为合法性和公正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积聚,稳定风险增大,迫切需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从依法而治走向良法善治,是法治中国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因此,正确理解良法善治的内涵和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法治是当今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良法是法治的根本属性,是衡量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准。社会治理体系的良法标  相似文献   

17.
法治化治理是当今解决社会管理和政府管控失效的重要手段。而法治化治理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本文分析了浙江省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法治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乡镇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单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为乡镇社区治理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指导;我们应充分认识和正确面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下的乡镇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提高乡镇社区治理的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领导文萃》2014,(11):37-37
<正>2013年的中国法治记忆,归结到一点,依然围绕在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首先就必须用法治化的思维来反省和重建权力运转、制衡的国家模式。如果说以前的畸形维稳思路让国家治理陷入了被动,那么对依法治国中"治"的理解就需要有全盘翻新,实现从"治民"到"治官"的转变。最好的治理不是治理百姓,而是治理官吏,治理官吏的核心便在于限政一项——对权力实现有效、  相似文献   

20.
国家法治的进步,更多的是城市法治文明的体现,在广大农村,农民对传统规范的依赖并不亚于国家法律,国家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以威慑的姿态存在,尚未融入基层治理。随着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农村法治氛围日趋浓厚,村民自治机制逐步完善,农民法律意识普遍提高,法治共识基本形成,已初步具备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的条件。目前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面临的困境表现为基层政府主导农村法治发展力不从心、村级组织推进依法治理举步维艰、农民法律意识完成现代转型任重道远、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时有发生。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应坚持让法治成为农村治理的基本方式的定位,融合政府主导与社会推进两种路径,培育乡镇政府、村级组织、民间组织三类主体,整合农村制度、组织、人力、文化四种资源,构建农村法治化治理大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