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不仅成为中国学术文化的中心,也成为中国现代语言学发展的重要基地.以罗常培、王力、袁家骅、张清常等为代表的西南联大学者,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对中国现代汉语语法进行研究,同时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调查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昆明)是冯友兰先生人生及学术经历最重要的时期.当时冯先生举家南迁,共赴国难,以笔抗战,一方面成为了西南联大的顶级大师之一,另一方面成就了其"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本文以详细的资料对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的校务活动进行了述评,指出:冯友兰先生本着一个忠臣孝子的民族自尊和祖国自爱,在中国历史上最能考验一个人的人格、族格和国格即气节的时代,自觉自愿、不屈不挠地与大中华、小联大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善始善终,论道德有古贤风,论文章乃大手笔,立功求其实,立德求其善,立言求其优,这就叫至真至诚.这正是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坚持抗战的冯友兰先生作为中国学者的中国气派.心诚则灵,冯友兰之所以能成为并恰好在西南联大成为一代哲学大师(而不仅仅是哲学研究巨匠),其奥秘正在于此.这是一位用满腔爱国心血浇灌出了一棵哲学智慧之树的真正的哲学大师.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不仅是中国学术文化的中心,也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基地.这里汇集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众多的精英人物,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冯至、李广田、卞之琳等作家和诗人以及他们的学生汪曾祺、穆旦、郑敏、杜运燮等共同构成了西南联大作家、诗人群.他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对人生、现实和自身体验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创作出了一大批经典的现代文学作品,奠定了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13,(11):107-112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荟萃了当时国内最有名的一大批专家学者,他们与学生一起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多方筹措出版经费,续办或兴办了《清华学报》《边疆人文》《国文月刊》《文聚》等人文学科期刊,推动了战时中国学术的极大发展和文人学者的相互交流。与此同时,西南联大人文学科刊物的兴起,推动了战时中国思想文化的活跃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以其鲜明的办刊特色对战时中国思想文化的创新、交流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学术的国际化一直以来是张隆溪教授最为深切的关怀和愿望之一,他认为自己在海外求学、研究的个人经历就充分说明,在英语已经成为西方主流学术话语的前提下,中国的人文学者同样也有可能进入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并在一种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与西方学者的沟通和对话。张教授进而指出这种对话对于中西方学术界双方而言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因此,国内学者应该以一种更加理性、积极的态度看待并投入到学术国际化的进程当中去。张教授最后还对国内外语学院的教学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善意批评。  相似文献   

6.
鲍国华 《东岳论丛》2012,33(12):27-31
与文学家和思想家的身份相同,“学者”也是鲁迅重要的精神生存方式.尽管鲁迅从不以学者自居,但其学术研究开一代风气,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奠基意义.鲁迅的治学,以文学史研究的成就最为卓著,相关论著不仅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成就,也为后世提供了富于开创性和启发性的学术思路,成为文学史写作的精彩范例.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中国学术史研究领域,余三定无疑是一位做出了积极贡献并且还在做着贡献的学者。多年来,作为学者和知名编辑的余三定,以自己的学术努力,成为当代中国学术史这一学科的推动者、组织者、参与者。他和他主编的《云梦学刊》,虽远离中国的中心城市,但是俨然已经成为影响这一学科组织、发展的重要推手。余三定近期出版的《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  相似文献   

8.
学术精神的失落与大学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亚军 《云梦学刊》2007,28(4):15-15
晚清以来,随着现代大学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大学逐步成为学术精神的守护者、传承者与发扬光大者,在推进现代学术的萌生、发展与转型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如果没有“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蔡元培语)的北京大学,我们很难想象五四新文化运动能够狂飙突进、如火如荼的进行;如果没有西南联大在“国难时成为文化的支柱”,我们很难设想经历了漫长的抗战的颠沛流离之后,我们还能拥有完整而健康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9.
这些年来学者谢泳先生关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研究引起读书界的注意。他好像特别注意一个刊物、一个社团或一个高等学校里所集中的知识分子群体,由此切人,选题好,方法也适宜,这也就是所谓的精英研究,越来越显出它的学术价值。他较早、用力较勤的是对《观察》杂志的考察,同时进入视野的自然就是它的创建人储安平。在这一题目下,他出过两本专著,分量很足。也在此时,他就研究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清华三才子》(新华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就是这一研究的成果。这本书是关于罗隆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学者在世界学术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但人文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界获得的重视,仍然未能随着中国学者积极交流参与真正有所提升。关键在于,在以欧美主导且由英文专擅的国际学术界,继续在心态上将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视为有待改造的对象,而不是平等参与对话的同仁。这样的心态已经引发华人学术圈的反省。而身在欧美的海外华裔学者、港台学者、东南亚华人学术圈或大陆知识界酝酿出的响应,却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1.
西南联大在昆明驻足8年,对云南现代高等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不仅对处于艰难时势中的云南大学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而且还促使云南师范大学的诞生;同时,西南联大学者开启的学术研究路径,为云南乃至中国的学者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2.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的正确途径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价值立场为指导,以研究和回答中国当代社会和文艺实践提出的问题为中介,广泛吸取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理论资源,进行自主创造,创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学派。文艺学者应恪守学术本位、民众立场和学术理路,开拓学术空间,专注学术研究,推进学术进步和学理增长,在中国和世界文论史上写下中国学者有分量的篇章,重塑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学术形象。  相似文献   

13.
洋务派认为中国挨打的根源在于科技落后,救国的关键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科学救国”便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科学救国”思想的驱动下,洋务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历史进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是抗日战争时期以回族为主而建立的全国性社团组织,先后使用“中国回民救国协会”、“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中国回教协会”等名称。它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其全国各省的分会情况却鲜有论述。本文对其分会作一简单梳理,以期能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十年苏维埃运动是中国共产党践行民主革命纲领和以制度救国建国的革命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无论是其积极成果还是错误教训,都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历史,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原因,在中国现当代历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史成为国外中国史研究中成果突出、思想活跃的领域,明清女性自杀问题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内学者更多继承了传统史学根基和学术范式,侧重对明清女性自杀现象的梳理统计与实证分析;海外学者深受后现代主义及女性主义的影响,致力于从性别视角对历史语境作出新的诠释,建构了更具主体性和抗争意志的女性形象。围绕明清女性自杀问题,中外学者的研究形成了各有特色、互相激发的对话空间。  相似文献   

17.
郑天挺在1923年至1934年间主要讲授世界人文地理和古代地理学,并刊出两部讲义:《古地理学要略》和《世界人文地理讲义》。同时,他是最早对《禹贡》进行全文释读的学者之一,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基本问题都有涉猎,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发展史上应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在西南联大期间,郑天挺一度以撰写《南诏书》为目标,研读西南史地书籍;采用以音证史的方法,撰写西藏史相关的论文,批驳当时国际上的有关谬说,显示出其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学术视野;积极参与云南地方史志事务,开展学术演讲,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即便在"文革"期间撰写丝绸之路的文章,他也坚持以史料为基础,针对国际学术界相关动向,提出新说。对郑天挺历史地理学方面成就的梳理,既有助于全面认识郑天挺的学术成就,也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西南联大人文主义教育管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南联大的管理者将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主义管理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中西融合独具特色的人文主义管理思想。西南联大以人格的完善为教育目的,实施通才教育的人才培养观,以"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和学生自治为核心的民主管理思想,充分体现了西南联大中西合璧的人文主义教育管理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9.
在1929年至1946年期间,沈从文先后到吴淞中国公学、青岛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联大任教。大学尤其是前三所大学的任教经历使他建立起创作信心,并最终坚定了自己对文学道路的选择,形成了自己恬淡优美的艺术风格,实现了由作家到名作家的转变。创作的学者化倾向是沈从文在大学尤其是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学术压力对他产生影响的结果。这一倾向的出现意味着他文学创作自信的逐渐丧失,并最终使他走上学者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孔令仁 《文史哲》2001,(6):99-104
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聚集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不仅在专业研究领域以造诣精深而享有盛誉,而且在日常事务不经意之中显现出仁厚长者的风范。梅贻琦、冯友兰、吴晗、金岳霖、陈岱荪、沈从文、邵循正等学术大师,或处世以身作则,或治学别出心裁,或授课妙趣横生,或生活不拘小节,或待人宽缓仁爱,令后学晚辈如沐春风,获益无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