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之瑜 《社会科学》2006,(2):166-179
中国研究发展至今,研究对象与研究者都出现了自我认识上的困惑。原本各有其所的知识主体与知识客体出现混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研究遭到的挑战,其巨大的潜能与严肃的程度都是不言而喻的。某种知识伦理体系的勾勒,以及未来这个体系的开展,与个别研究者在其中位置的界定与迁移,共同赋予研究者一种赖以自我定位的空间意识,使研究者对自己所同意或不同意的知识立场,能掌握某种伦理上的相对关系。本文将知识的性质归纳成三个不同的面向——欧洲中心与中国中心;共时性与历史性;物质性与诠释性——使得在某一个面向看似迥异的知识立场,在其它面向却因为归属于相互接近的位置,出现对话的可能性,并得以一探彼此之究竟。更重要的是知识伦理关系的建立容许研究对象加入对话,这个对话可以由研究对象直接参与,也可以由研究者假想参与,更可以由其它研究者代理参与。这样的无限空间将吸引每一位研究者对自己的位置进行反省,丛而使他不会再继续甘愿拘泥在一个特定知识主张之中。  相似文献   
2.
迄今没有日文或中文的专文整理德富苏峰的中国认识.日本认识中国的方式有别于欧美者,主要涉及日本自身的定位,而观察者对日本的国家定位与对国际局势的认识,又常与日本当时的国家政策息息相关.见证明治雏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富苏峰,就是日本近代史的最佳见证者.德富苏峰除了长期从事政治工作与新闻工作外,也有多变的政治思想与政治观察角度,以及对于日本发展的热切期盼,是日本近代史上最难以了解的人物之一.德富苏峰除了长期观察中国之外,也曾经两度前往中国,除了实地考察之外,也与中国的政要与思想家有互动与往来,其中国认识也因此具有时代的代表性,并可藉此反射日本在近代化历程中的自我认识.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政治学家是否应该把中国看成是政治理论的例外?这是社会科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熟悉的问题,人们的答案往往必须回到两个地方去找,一个是学者本人接受的方法论为何,另一个是学者本人的生活情感为何。大凡以方法论为出发点的学者,具有科学的倾向;而从生活情感中出发的学者,常怀同情本土化与中国特色的想法。人们很少注意到的是,他们的回答有一些隐含的预设,最明显的就是关于中国和政治理论的客观存在,即不仅人们对于中国的客观存在似乎没有什么争议;而且人们对于什么样的东西可称为政治理论虽然未必知道,却也没有质疑这个东…  相似文献   
4.
近代日本中国学家要回答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要不要抗拒欧美,另一个是要不要排除中国。本文根据这两个问题得出中国学的四种视角,分别以白鸟库吉、内藤湖南、津田左右吉与竹内好为例子。他们各自追求从某种卑微身份中的解放,但是根据沟口雄三的阅读,这些解放策略并不成功。沟口尝试了一种从中国历史基体出发,并用一种他称之为为了中国,而对日本加以“异别化”的解放策略,使他取得进出中国的能力,也就等于取得了进出日本的能力。但因为他并没有解决历史基体的范围如何界定的问题,使他不能断定如何才算是为了中国,才算是赋予中国主体性,则任何人的行动都有可能视作为了中国,这时他的解放策略就失效了。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者在世界学术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但人文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界获得的重视,仍然未能随着中国学者积极交流参与真正有所提升。关键在于,在以欧美主导且由英文专擅的国际学术界,继续在心态上将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视为有待改造的对象,而不是平等参与对话的同仁。这样的心态已经引发华人学术圈的反省。而身在欧美的海外华裔学者、港台学者、东南亚华人学术圈或大陆知识界酝酿出的响应,却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6.
新当选的国民党主席马英九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党产问题,因为党产问题再复杂,也仍属于技术问题,即使真解决不了,造成国民党改革失败,那只是马英九个人失败,或国民党一党失败。  相似文献   
7.
8.
印度与中国在近代的交往中合作与冲突兼而有之。若以古典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来观察,则两个相邻而同时崛起的大国势必走向冲突,而当今印中关系虽屡有龃龉,却能异中求同,摆脱古典理论的僵局。这样独特的交往风貌,源于两个文明古国在吸收近代民族国家理论之前就已拥有丰厚的历史与文化视野。在印度方面,与西方现实主义不同的是,其知识界自诗哲泰戈尔创立中国学院以来便一直以强调精神文明的观点来认识中国,即使是这样的观点也使其对中国的认识尚有不够全面之处,而中国出乎预料的行为进一步带动了知识界的讨论,形成今日印度和中国研究社群的多元风貌。  相似文献   
9.
印度的中国研究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印度最大的邻国,这个不可改变的现实是加强印度中国研究的最好理由。但双方恩怨交织的历史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涂上了复杂的色彩。这要求从学术与政策方面更细微地理解中国。印度中国研究口述历史访谈项目的开展让我们看到印度学者对中国研究的坚持,同时也看到他们孤军奋战的无助与无奈,因此,当务之急是协调与整合印度的中国研究力量,并希望在未来能进一步整合地区乃至全球的中国研究,协调发展,以推动印度的中国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美军集结中东已经不是第一次,但这一次与过去略有不同。过去美军驻扎在世界各地防御共产主义,但今天除了驻在韩国的美军继续扮演这个角色之外,世界其他地方已经没有共产主义威胁的空间,美军长期驻外的正当性不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