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心雕龙·风骨》篇是历来各家讨论的重点,风骨的美学特征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但是风骨的文化内涵往往被人忽视,本文从文化的角度重新诠释了风骨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玉麟风骨是后人对彭玉麟一生的总结和概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华文明应对挑战、坚忍不拔的基本内核。本文试从彭氏家族遗风、湖湘文化的熏陶、湘军生涯的淬炼、晚清王朝末年的绝唱四个方面就玉麟风骨的形成和发展作一个粗浅的探讨,以期进一步挖掘发扬玉麟风骨给当代留下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3.
覃俏丽 《南方论刊》2007,(3):81-81,78
在《文心雕龙》的创作论中,《风骨》是比较重要的一篇。在此篇中,刘勰对风骨的内涵、风骨的关系、风骨的重要性、风骨与辞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风骨"说具有双重价值。一方面,刘勰在《风骨》篇中首次提出"风骨"说,具有范畴论价值。另一方面,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风骨》篇属于创作论,刘勰认为创作出有"风骨"的作品是挽救当时浮靡文风的重要的良方。因此,《风骨》篇还侧重于教风骨之法,就如何创作出有"风骨"的作品,对整个创作过程,各个创作环节提出了要求,以图确立写作规范,"风骨"说具有创作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朱学东 《云梦学刊》2006,27(4):87-93
风骨根植于刚健的生命意识,在作品中体现为理想人格精神与世俗社会的矛盾冲突,是一种愈挫愈愤的悲情体验。唐代风骨论是六朝风骨论的实践和发展,融合了儒释道仙各家的思想。唐代诗人始终推崇风骨,初唐重刚健、盛唐重气质、中唐重气力、晚唐重格调,构成唐代风骨诗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风骨"是刘勰在魏晋六朝以来对于个体生命状态的关注、强调文学与作家个体生命之间相联系的文化环境中提出的一个美学范畴,其"刚健既实,辉光乃新"的内在要求与孟子"浩然之气"及"充实之谓美"的人格理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从这种人格观念出发,同时也形成了"风骨论"中所蕴涵着的传统儒家"弸中而彪外"的文学观和"辞尚体要"的文辞观,它们都构成了刘勰"风骨论"的美学内容.  相似文献   

7.
风骨本是社会学与文艺学的概念,将其引入山水美学,是本文的一个尝试。魏晋时,“风骨”一词常出现在人物传记和画论文论中。刘勰的《文心雕龙》则有专篇论诗文的风骨。詹镇指出这些“评人物的风骨论,评书画的风骨论,评诗文的风骨论,都属于美学范畴……都有很大的类似性”。王运熙也说:“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三者的评论对象虽有不同,但风骨概念的基本特征却没有变。”正因各种风骨论都屈美学范畴,风骨概念从人物品评外延到画论、文论,也就有可能引进山水美学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风骨论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祟风骨是刘勰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什么是风骨?近年来发表的涉及这个问题的论文颇不少,经过讨论,意见在逐步深入,但大家的看法还不一致。除“风骨篇”外,《文心雕龙》书中其他篇章运用“风”、“骨”这两个名词的地方颇多,它们的含义和“风骨篇”并不完全相同。我们探讨刘勰所谓“风骨”的含义,应该以“风骨篇”的内容为主要依据。但另一方面,推崇风骨既是刘勰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但在“风骨篇”中获得集中的表述,而且贯穿在全书中,因此有必要把有关论述作为辅佐来进行探讨,但在引用这类材料时又必须小心谨慎,实事求是,避免主观武断,牵强附会。底下试本着这种认识来谈谈对刘勰风骨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翦伯象 《学术界》2005,(1):196-200
从人格的角度解读《文心雕龙》中的风骨说是“龙学”研究中的新视角。风骨说体现出了三种人格视阈。第一 ,孔儒人格是风骨说基本的文论框架 ,第二 ,风骨说在超越魏晋人物品鉴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气骨为尚的大丈夫人格模式 ,第三 ,风骨说以六朝缺骨乏品的文学现象为批评视点阐发了纠偏救失的文论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0.
"风骨"是中国古代美学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将这一概念用于品评教学,形成一个新的概念--教学风骨.教学风骨是教学风格中一项独特而基本的要求,是对教师在教学中的思想感情和教学语言两方面提出的美学要求.通过对教学风骨的研究和探讨,将加速教育美学的理论构建.在教学风骨的审美构建中,教师应努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锤炼其教学语言;研究学生的审美心理,善于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  相似文献   

11.
"风骨"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范畴,历来对它的解释可谓莫衷一是.通过对关于风骨的一些重要的说法进行梳理,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风骨产生的哲学根基--气化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风骨”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范畴,历来对它的解释可谓莫衷一是。通过对关于风骨的一些重要的说法进行梳理,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风骨产生的哲学根基——气化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对刘勰论“风骨”的解释,一向众说纷坛。有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的;有说“风”属于形式、“骨”属于内容的;有把“风骨”理解为风格的;有把“风骨”认做“在《体性》的基础上提出对风格更高的要求”,是“树立一个更高的风格的标准”的,等等。我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够确切。兹分别评述于下: “风骨”即“风格”,或“更高的风格标准” 说,虽然“风骨” 与“风格”有一定的联系,但是“风骨”并不就等于风格,因为风格指的是不同作家的个性、气质等在作品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唐代上流社会与长安是盛唐音乐的繁荣地,盛唐文士与歌辞创作关系空前密切,盛唐歌辞"风骨"、"声律"兼求。从王维的音乐才华、社会活动及诗篇特点等来看,他与盛唐音乐文化极其契合,这使得其诗深受时人欢迎,并广为传唱。可见,音乐文化是盛唐王维接受的基石。  相似文献   

15.
周明  胡旭 《学术研究》2002,(3):103-109
“刘勰的风骨论”并不等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已经使用了一千多年的“风骨”概念。“风骨”论的研究要想开拓新路,就应该参照它在魏晋人物品评中的原始意义和它在文学批评史上被理解使用的情况对之重新作出界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风骨”的基本内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刘翩“风骨”论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风骨》篇是《文心雕龙》五十篇中最不容易懂的一篇。第一,由于风骨一词,是两个实体词相结合的复合词。作者通过概括,把具体形象转化为抽象概念,使它成为文学理论中一个专门术语,这已经是很难的了。而他的用法,又和同时代作家的用法,在词义上有着极大的分歧。例如沈约的《宋书·武帝纪》说:“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都是风神骨相的意思。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黄侃先生与宗白华先生关于"风骨"含义理解的对比性研究.指出了黄侃先生理解上的错误和宗白华先生理解上的不足,重新诠释了刘勰"风骨"的含义:情感力与思想力的叠加融通."风骨"是刘勰针对当时的形式主义绮靡文风而树立的关于作品内容方面的美学标准与要求.  相似文献   

18.
唐辉 《云梦学刊》2006,27(2):108-112
以风骨为喻讨论文学创作中的心力问题,刘勰是文论史上的第一人.从文化角度来看,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是一种以语言结构为载体的人文心智结构,因而文学创作的本质特征之一就在于主体的情感力、理智力及以此为基础生成的综合思想力、社会行动力.  相似文献   

19.
徐扬尚 《天府新论》2010,(2):148-152
《文心雕龙》的风骨何谓?现代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上有三说:一是文意与文辞两分说;二是形式与内容两分说;三是以风骨为相对文采的风格说。许多论证不可谓不细致、不深刻,然而却因总体上属于“非我”的“一元暨中心、二元对立统一”的割裂式解读,从而感染现代中国文论的“失语症”。追根求源,那就是无视汉语传统的立象尽意、依经立义、相关性原则的意义表述与生成方式,既定意义、文本语境、文化话语诉求与读象悟意、得意忘象的解读方式,从而顾此失彼。风骨就是运用立象尽意的意义表述与生成方式所建构的意象性术语,本身属于取象鹰隼的骨劲气猛的审关意象。作为一种艺术倾向与追求,意义涵盖情志、文辞、藻饰、结构等。  相似文献   

20.
明代嘉靖年间,无论是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唐宋文派,还是李攀龙、王世贞、宗臣等秦汉文派,都曾相聚在“风骨”的旗帜之下,呈现出“建安风骨推今代”的风貌.严嵩一类奸臣弄权、南倭北寇的侵扰等两大社会悲剧,从相反相成的角度促成嘉靖年间“风骨”散文的两大主题:一是反对权奸乃至“骂皇帝”,二是抗倭御虏.散文创作中具有了新的内涵——融合儒家“节义”、鲜活的时代精神与刚健的文人骨气,其中也有希冀摆脱封建专制思想和复古思潮束缚的个性自由的文学精神,给嘉靖时期的散文“风骨”打上文艺启蒙思想的时代烙印.因而,嘉靖时期的散文风骨形成与“建安风骨”、“盛唐风骨”等同中有异的时代特色,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